《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6)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6)
1. 喘
蓋雜病不足之邪,起於有餘病機之邪,自是標本病傳,多說飲食勞役,喜怒不節,水穀之寒熱,感則害人六腑,皆由中氣不足,其䐜脹腹滿,咳喘嘔,食不下,皆以大甘辛熱之劑治之,則立已。令立熱喘、寒喘二方於後。
人參平肺散,治心火刑肺,傳為肺痿,咳嗽喘嘔,痰涎壅盛,胸膈痞悶,咽嗌不利。
桑白皮(一錢),知母(七分),甘草(炙,五分),茯苓(四分),地骨皮(五分),天門冬(四分),青皮(三分),五味子(三十粒),陳皮(三分),人參(五分),
上㕮咀,只作一服,水煎,食後溫服。如熱甚加黃芩四分,紫蘇葉、半夏各五分。
參蘇溫肺湯,治形寒飲冷則傷肺,喘,煩心,胸滿短氣不能宣暢。
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半夏(制),桑白皮,白朮,紫蘇莖葉(各二兩),白茯苓(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渣,食後溫服。如冬寒每服不去節麻黃半分,先煎去沫,下諸藥。
〔丹〕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亦有痰火衝上者,宜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入童便煎服。
〔垣〕調中益氣湯加減法。(方見治虛實條。)
如秋冬月胃脈四道為衝脈所逆,並脅下少陽脈二道而反上行,病名曰厥逆,其證氣上衝咽不得息,而喘息有音不得臥,加茱萸五分或一錢,湯洗去苦,觀厥氣多少而用之。如夏月有此證,為大熱也,蓋此證隨四時為寒熱溫涼,宜以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各等分為細末,熟湯丸如桐子大,每服二百丸,白湯送下,空心服,仍多飲熱湯,服畢少時,便以美食壓之,使不得胃中停留,直至下元以瀉衝脈之邪也。大抵治飲食勞倦所得之病,乃虛勞七損證也,當用溫平甘多辛少之藥治之,是其本法也。
如時上見寒熱病,四時症也。又或將理不如法,或酒食過多,或辛熱之食作病,或寒冷之食作病,或居大寒大熱之處益其病,當臨時制宜,暫用大寒大熱治法而取效,此從權也,不可以得效之故而久用之,必致夭橫矣。《黃帝針經》曰:從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氣不足,推而揚之。
蓋上氣者,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從陰引陽,宜以入腎肝下焦之藥引甘多辛少之藥,使升發脾胃之氣,又從而去邪氣於腠理皮毛也。又曰:視前痛者,當先取之。是先以繆刺瀉其經絡之壅塞者,為血凝而不流,故先取之而後治他病。
加減瀉白散,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嘔喘促。
桑白皮(一兩),青皮(二兩),茯苓(三錢),地骨皮(七錢),甘草,陳皮,五味,人參(各五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粳米數十粒同煎,去渣溫服,食後。
平居則氣平和,行動則氣促而喘者,亦衝脈之火。予族兄六旬有餘,素有喘證,或唾吐血痰,平居時則不喘,稍行動則氣促喘急。以黃柏知母滋腎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證大減。此黃柏、知母能泄衝脈之火者,如此效也。
白話文:
喘
一般來說,各種疾病的不足之邪,都是從過盛的病機之邪開始,這是一種標本傳變的過程。很多時候都跟飲食過勞、情緒失控、水穀寒熱有關。感受這些邪氣會損害六腑,這都因為中氣不足。出現腹脹、腹滿、咳嗽、喘、嘔吐、吃不下飯等症狀時,用大量甘溫辛熱的藥物治療,很快就能好轉。以下列出熱喘、寒喘兩種症狀的藥方。
人參平肺散:治療心火過旺而損害肺,導致肺痿、咳嗽、喘、嘔吐、痰涎阻塞、胸膈痞悶、咽喉不利等症狀。
藥方:桑白皮(一錢)、知母(七分)、炙甘草(五分)、茯苓(四分)、地骨皮(五分)、天門冬(四分)、青皮(三分)、五味子(三十粒)、陳皮(三分)、人參(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一次煎服,用水煎煮,飯後溫服。如果熱象嚴重,可加黃芩四分,紫蘇葉、半夏各五分。
參蘇溫肺湯:治療因受寒飲冷而傷肺,導致喘、心煩、胸悶、氣短、呼吸不暢等症狀。
藥方: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製半夏、桑白皮、白朮、紫蘇莖葉(各二兩)、白茯苓(一兩)。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取五錢,用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後溫服。冬天寒冷時,每服可加入不去節的麻黃半分,先煎去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
(丹溪說)喘有陰虛導致下腹部火氣上衝而引起的,也有痰火上衝引起的。適合用四物湯加青黛、竹瀝、陳皮,用童子小便煎服。
(李杲說)可以用調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藥方見治療虛實條)
如果秋冬季節,胃脈四條通道被衝脈逆行影響,連帶脅下少陽脈兩條通道也逆行向上,這種病稱為「厥逆」。症狀是氣向上衝擊咽喉,導致呼吸困難、喘息有聲、無法躺臥。可以加茱萸五分或一錢,用湯水洗去茱萸的苦味,根據厥逆的程度酌量使用。如果在夏天出現這種症狀,是因為大熱引起的。因為這個病會隨著四時季節變化呈現寒熱溫涼的特性,適合用酒黃連、酒黃柏、酒知母等份磨成細末,用熟開水做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百丸,用白開水送服,空腹服用,同時多喝熱水。服藥後不久,要吃些食物壓住,避免藥物停留在胃中,要讓藥力直達下元,以瀉衝脈的邪氣。總之,治療飲食勞累所引起的疾病,屬於虛勞七損證的範疇,應該使用溫和、平和、甘味多、辛味少的藥物治療,這是根本的治療方法。
如果出現時有寒熱的病症,這是四時症。也有可能是調養不當,或是飲酒過多,或是吃了辛熱的食物,或是吃了寒冷的食物,又或是居住在大寒大熱的地方而加重病情。這時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暫時使用大寒或大熱的治療方法來取效,這是一種權宜之計。不能因為有效就長期使用,這樣肯定會導致夭折。《黃帝內經》說:「從下而上的病,要引導它向下走。上氣不足,要推動它向上升。」
所謂上氣,指的是心肺上焦之氣,陽病在陰,要從陰引導陽氣,適合用入腎肝下焦的藥物引導甘味多辛味少的藥物,使脾胃之氣升發,再從腠理皮膚將邪氣驅除出去。又說:「看到哪裡疼痛,就應該先治療哪裡。」也就是先用繆刺法疏通經絡的壅塞,因為這是血凝而不流,所以先疏通經絡,再治療其他疾病。
加減瀉白散:治療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導致咳嗽、嘔吐、喘促等症狀。
藥方:桑白皮(一兩)、青皮(二兩)、茯苓(三錢)、地骨皮(七錢)、甘草、陳皮、五味子、人參(各五分)。
用法:將以上藥材搗碎,每次取四錢,用水一盞半,加入幾十粒粳米一同煎煮,去渣,飯後溫服。
平時氣息平和,一活動就氣喘的人,也是衝脈火氣上衝導致的。我的一個堂兄六十多歲,原本就有喘的毛病,有時還會咳吐血痰。平時不喘,稍微活動就氣喘。我讓他空腹服用滋腎丸(主要成分為黃柏、知母)七八十丸,他的症狀明顯減輕。這說明黃柏、知母可以洩除衝脈的火氣,效果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