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5)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5)
1. 喘
虛者補以參、耆、歸、術,實者瀉以沉香滾痰丸之類是也。
〔河〕人參半夏丸,化痰定喘。(方見咳喘。予平日用此方治久喘未發時服此丸,已發時用沉香滾痰丸微下之,累效。)
〔世〕火喘。用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
〔《保》〕,雙玉散,治痰熱而喘,痰湧如泉。
寒水石,石膏(各等分),
上細末,人參湯下三錢,食後服。
〔仲〕支飲不得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卞之。(方見肺癰。此方效驗甚捷,但虛人忌服。)
〔丹〕,紫金丹,治哮喘遇冷發者用之。
精豬肉(三十兩),砒霜(明亮者一兩,研細)
上將肉切如骰子大,用砒末入肉內拌勻,分肉為六分,每分用紙筋黃泥包之,用火烘令泥干,又用白炭火於無人處煅,青煙出盡為度,放地上一宿,研極細,用湯浸蒸餅丸,如綠豆大,用清茶吞下,大人二十丸,小兒十丸,量虛實用之。
哮喘遇冷則發者有二證。
其一屬中外皆寒。治法乃東垣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加茱萸湯及此方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其二屬寒包熱。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湯等發表諸方之類,及預於八九月未寒之時,先用大承氣湯下其熱,至冬寒時無熱可包,自不發者是也。
〔丹〕,清金丹,治哮嗽遇厚味發者用之。
蘿菔子(淘淨,蒸令熟,曬乾為末,一兩),豬牙皂角(火燒過,以碗覆地上,作灰末,三錢),
上為末,拌勻,用薑汁浸蒸餅丸,如蘿蔔子大。每服三十粒,慢嚥下。一方劫喘,用薑汁蜜煉丸,桐子大。每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瑞〕,化痰丸,快脾順氣,化痰消食,治久喘或作或止者,甚妙。
半夏(洗),南星(去皮膜),白礬,皂角(切碎),生薑
上各一斤,用水煮南星,無白點為度,揀去皂角不用,將生薑切作片,同半夏、南星曬乾,無日色火焙。再加:
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蔔子(炒,另研),乾葛,杏仁(去皮尖,另研),神麯(炒),麥櫱(炒),山楂,香附子(去毛)
上各半斤,淨與前藥合和一處,研為細末,生薑汁浸蒸餅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臨臥食後茶湯送下。
〔仲〕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
〔潔〕白朮散,治夏月飲冷酒,生痰膈滿。(方見咳脾肺條。)
〔丹〕喘而心痛。油炒半夏為末,粥丸,薑湯下三十丸。
哮嗽必用吐法。吐藥中用醋多,不用涼藥。
子和稀涎散(方見治法門上實條。)
〔世〕治喘。用古文錢七個,鹽梅七個,水一盞,同浸二宿,每服一呷,空心,良久吐出惡痰而效。
〔垣〕病機云:諸痿喘嘔,皆屬於上。辨云:傷寒家論喘嘔,以為火熱者,是明有餘之邪中於外,寒變而為熱,心火太旺攻肺,故屬於上。又云:膏粱之人,奉養太過,及過愛小兒,亦能積熱於上而為喘咳,宜以甘寒之劑治之。《脈經》又云:肺盛有餘,則咳嗽上氣,喘渴煩心,胸滿短氣,皆衝脈之火行於胸中而作也。系在下焦,非屬上也。
白話文:
喘的病症,如果是虛弱引起的,就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等藥材來補養;如果是實證引起的,就用沉香滾痰丸之類的藥來瀉掉。
《河間》記載的人參半夏丸,可以化痰平喘。(藥方在咳喘篇有寫。我平常使用這個藥方來治療長期氣喘但還沒發作的時候,服用這個藥丸;等到發作的時候,就用沉香滾痰丸稍微瀉一下,效果很好。)
《世醫得效方》說,因為火氣引起的喘,用白虎湯加上瓜蔞仁、枳殼、黃芩,效果很好。
《保命集》的雙玉散,可以治療痰熱引起的喘,痰像泉水一樣湧出。藥方是寒水石和石膏等分,磨成細末,用人參湯送服三錢,飯後服用。
《仲景》認為,支飲導致呼吸困難,可以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來治療。(藥方在肺癰篇有寫。這個藥方的效果很快,但是體質虛弱的人不能服用。)
《丹溪》的紫金丹,是用來治療因為遇冷而發作的哮喘。藥方是取精豬肉三十兩,砒霜(要明亮的一兩,磨成細末),先把豬肉切成像骰子大小,把砒霜末拌入肉中,分成六份,每份用草紙和黃泥包起來,用火烘乾,再用白炭火在沒有人的地方燒,等到青煙散盡,放在地上過夜,再磨成細末,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清茶吞服,大人二十丸,小孩十丸,用量要根據身體的虛實調整。
哮喘遇冷發作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身體內外都寒冷,治療方法是用東垣的參蘇溫肺湯、調中益氣湯加上吳茱萸湯,或者是用紫金丹來去除寒痰。另一種是寒包熱,治療方法是用仲景和丹溪的越婢加半夏湯等發表的藥方,或者是在八九月天氣還沒變冷的時候,先用大承氣湯把熱瀉掉,這樣到了冬天就沒有熱可以被寒包住,自然就不會發作。
《丹溪》的清金丹,是用來治療因為吃了肥膩食物而發作的哮喘。藥方是取蘿蔔子(洗淨,蒸熟曬乾磨成末,一兩),豬牙皂角(燒過,用碗蓋住,收集灰末,三錢),把藥磨成末,拌勻,用薑汁浸泡過的蒸餅做成蘿蔔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粒,慢慢嚥下。另一種止喘的方法是用薑汁和蜂蜜煉成藥丸,像桐子大小,每次含服七八十丸,就能止住。
《瑞竹堂經驗方》的化痰丸,可以健脾順氣,化痰消食,治療長期時好時壞的喘,效果很好。藥方是取半夏(洗過)、南星(去皮膜)、白礬、皂角(切碎)、生薑各一斤,用水煮南星,煮到沒有白點為止,揀掉皂角不用,把生薑切片,和半夏、南星一起曬乾,不要太陽曬,用火烘乾。再加入青皮(去穰)、陳皮(去白)、紫蘇子(炒)、蘿蔔子(炒過另外磨)、乾葛、杏仁(去皮尖另外磨)、神麯(炒過)、麥芽(炒過)、山楂、香附子(去毛)各半斤,把這些藥材和前面的藥材混合在一起,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泡過的蒸餅做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睡前飯後用茶湯送服。
《仲景》認為,病人如果喝水很多,一定會突然喘滿。
《潔古》的白朮散,可以治療夏天喝冷酒,導致生痰、胸膈脹滿。(藥方在咳脾肺篇有寫。)
《丹溪》認為,喘的時候如果心痛,可以用油炒過的半夏磨成末,用粥做成藥丸,用薑湯送服三十丸。
哮喘一定要用嘔吐的方法來治療。催吐的藥裡面要多用醋,不要用寒涼的藥。
子和稀涎散(藥方在治法門上實篇有寫。)
《世醫得效方》說,治療喘,可以用古錢七個,鹽梅七個,用一碗水一起浸泡兩個晚上,每次服用一小口,空腹服用,過一會就會吐出惡痰,效果很好。
《東垣》在病機中說:「各種痿症、喘、嘔吐,都屬於上焦的病。」辨證的時候又說:「傷寒的理論認為喘和嘔吐是火熱引起的,這是因為過多的邪氣從外侵入,寒氣轉變成熱,心火太旺攻擊肺,所以才屬於上焦的病。又說,吃太多肥甘厚味的人,或者過度溺愛小孩,也會導致熱積聚在上焦而引起喘咳,應該用甘寒的藥物來治療。」《脈經》也說:「肺氣過盛,就會咳嗽、氣喘、呼吸困難、口渴、煩躁、胸悶、氣短,這是因為衝脈的火在胸中運行而引起的。病根在下焦,不屬於上焦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