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3)

1.

上分二帖,水煎,去渣稍熱服,臨臥。

上發表治喘,前五方發寒包熱也,後三方發外中皆寒也。

四磨湯,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上四味,各濃磨水,取七分,煎一二沸,放溫服。加木香、枳殼,為六磨湯。有苦寒者,加丁香、桂亦可。《衍義》云:烏藥、檳榔氣少走泄多,但不甚剛猛,與沉香同磨作湯,治胸中氣膈甚當。

上解鬱治喘。

〔丹〕一婦人與前方,發熱得汗而喘定,夜半進少稀粥,喘再作,心痞口乾,與下方。

半夏,枳實(炒,三錢),黃連,白朮(二錢),木通,陳皮(各一錢半),麻黃,紫蘇(各一錢),甘草(五分),

上㕮咀,姜水煎服。若陰虛痰喘急者,補陰降火,四物加枳殼、半夏。

平江洗伯寧,家豐,好內厚味,每年到四月九月內必發氣喘,抬肩吐痰,脈沉澀而細數,諸醫用平肺之藥,數年不愈,如此者六七年。用人參生地黃膏,和當歸、牛膝、肉蓯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天門冬、玄參末為丸,如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服,以救肺虛。

又用阿魏、黃連、山楂、沉香、牛黃、辰砂、膽星、陳皮、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臨臥薑湯下三四十丸,治厚味。服訖,復用瓊玉膏一劑,繼服之而安。(瓊玉膏方見勞瘵。)

治哮亦治積。雞子略敲,損殼不損膜,浸尿缸內三四日,臨夜煮食。(海藏《本草》云:陰不足者,補之以味。)

〔羅〕喘則肺實,己未八月中,霖雨不止,時承上命治不憐吉歹元帥夫人,年逾五十,身體肥盛,因飲酒及湩乳過,腹脹喘滿,聲聞舍外,不得安臥,大小便澀滯,氣口脈大兩倍於人迎,關脈沉緩而有力。予思霖雨之濕,飲食之熱,濕熱大盛,上攻於肺,神氣躁亂,故為喘滿。邪氣盛則實,實者宜下之,故制,平氣散,以下之。

白牽牛(二兩,半生半熟,只取頭末一兩),青皮(去白),檳榔(各三錢),陳皮(去白,半兩),大黃(七錢),

〔《內經》〕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以白牽牛苦寒,瀉氣分濕熱,上攻喘滿,故以為君。陳皮苦溫,體輕浮,理其肺氣,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滯氣為臣。檳榔辛溫,性沉重,下痰降氣,大黃苦寒,盪滌滿實,故以為使。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煎生薑湯一大盞,調下無時。一服減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煩熱口乾,時時咳嗽,再與,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地骨皮,知母,陳皮,青皮(各去白),桔梗(去蘆。各五錢),黃芩(細銼、淨),甘草(炙。各三錢),

上件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數服良愈。華佗云:盛則為喘,減則為枯。《活人》云:發喘者,氣有餘也。凡看文字,須要會得本意,盛而為喘者,非肺氣盛也;喘為氣有餘者,亦非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果盛,又為有餘,當清肅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於肺,衰與不足而為喘焉。

白話文:

[喘]

將以上藥方分成兩份,用水煎煮,去除藥渣後稍微加熱服用,在睡前服用。

這幾種藥方都是用來治療喘的,前面五個藥方是針對外感風寒,裡面卻有熱的狀況,後面三個藥方是針對由外到內都是寒冷的狀況。

四磨湯,用來治療因為情緒鬱結,導致氣往上衝,呼吸急促的喘。

藥材包含: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以上四種藥材,各自磨成濃汁,取七分,稍微煎煮一下後溫服。如果加入木香、枳殼,就變成六磨湯。如果體質偏寒,可以加入丁香、桂枝。《衍義》說:烏藥、檳榔的藥性容易耗散,但不算太過猛烈,和沉香一起磨成湯服用,很適合治療胸中氣機阻塞的問題。

以上藥方可以疏解鬱悶、治療喘。

有一個婦人服用先前的藥方後,發熱流汗,喘的情況就停止了。但到了半夜喝了少許稀粥,喘又發作了,同時感到心口悶悶、口乾舌燥,於是改用下方的藥方。

藥材包含:半夏、枳實(炒過,三錢)、黃連、白朮(二錢)、木通、陳皮(各一錢半)、麻黃、紫蘇(各一錢)、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用薑水煎煮服用。如果是因為陰虛導致的痰喘,就要用滋陰降火的方法,用四物湯加上枳殼、半夏。

平江有個叫洗伯寧的人,家境富裕,喜歡吃油膩厚味的食物,每年到了四月和九月都會發作氣喘,會聳肩、吐痰,脈象沉澀、細而快。許多醫生都用平定肺氣的藥物治療,幾年都沒有效果,這樣持續了六七年。後來改用人參生地黃膏,搭配當歸、牛膝、肉蓯蓉、枸杞子、五味子、知母、黃柏、天門冬、玄參等磨成的粉末,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天早上空腹服用一百顆,用來補養肺的虛弱。

另外,又用阿魏、黃連、山楂、沉香、牛黃、辰砂、膽星、陳皮、神麯等藥材,用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睡前用薑湯送服三四十顆,用來治療因為吃太油膩造成的疾病。服用完後,再服用一劑瓊玉膏,接著繼續服用,病就好了。(瓊玉膏的藥方記載在治療勞瘵的篇章中。)

這個方法也能治療哮喘和積食。將雞蛋輕輕敲裂,損壞蛋殼但不損壞裡面的薄膜,浸泡在尿缸裡三四天,睡前煮熟食用。(海藏《本草》說:陰虛的人,要用味道厚的食物來滋補。)

羅先生認為,喘是因為肺氣太實。己未年八月中,連日下雨,他奉命治療一位名叫不憐吉歹元帥的夫人,她年過五十,體型肥胖,因為飲酒和喝太多乳汁,導致腹脹氣喘,聲音大到屋外都聽得到,無法安穩睡覺,大小便不順暢。把脈後發現,氣口脈比人迎脈大了兩倍,關脈沉緩但有力。羅先生認為,連日下雨濕氣重,加上飲食熱性,濕熱太過,往上攻到肺部,導致神氣躁動,所以產生喘。邪氣太過就表示身體實證,實證要用瀉法,因此他開了平氣散來瀉熱。

平氣散的藥材包含:白牽牛(二兩,一半生用,一半炒熟,只取頭末一兩)、青皮(去白)、檳榔(各三錢)、陳皮(去白,半兩)、大黃(七錢)。

《內經》說:肺氣上逆,要趕快用苦味的藥物來往下導泄。所以用苦寒的白牽牛,來瀉肺中的濕熱,因為濕熱向上攻而引起的喘,因此作為主藥。陳皮苦溫,性輕而往上行,可以調理肺氣。青皮苦辛性平,可以疏散肺中滯氣,作為輔藥。檳榔辛溫,性沉重,可以降氣化痰。大黃苦寒,可以蕩滌滿實,所以作為佐藥。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薑湯調服,不限時間。服用一次後症狀減輕一半,再服一次喘就痊癒了。只剩下胸膈不適,煩熱口乾,時常咳嗽,於是再用加減瀉白散。

加減瀉白散的藥材包含:桑白皮(一兩)、地骨皮、知母、陳皮、青皮(去白)、桔梗(去蘆,各五錢)、黃芩(切碎,乾淨的)、甘草(炙,各三錢)。

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大碗,煎到剩一碗,去除藥渣後溫服,飯後服用,多次服用效果很好。華佗說:身體過盛就會喘,減弱就會衰竭。《活人》說:會喘的人,是氣過於旺盛。看醫書一定要理解作者的真正用意,所謂的過盛導致喘,不是指肺氣真的過盛;喘是因為氣過於旺盛,也不是指肺氣真的過於旺盛。氣過盛應該看作是氣衰,過於旺盛應該看作是不足。如果肺氣真的過盛,又過於旺盛,就應該清肅下行而不喘,之所以會喘,是因為火侵入肺部,導致肺氣衰弱、不足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