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2)

1.

上用門冬、五味、人參三味為主,治肺虛或自汗或少氣而喘,蓋聖藥也。

予治一婦人五十餘歲,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脈浮而洪,似命絕之狀。予適在彼,速用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一錢五分,煎服,一帖喘定汗止,三帖後痰亦漸少。再與前方內加栝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二十餘帖而安。此實麥門冬、五味、人參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滿,脈沉實而喘者,裡實也,宜下之。

〔仲〕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一兩),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丹〕七三嬸喘,遇冬則發,此寒包熱也,解表則熱自除。

枳殼(三錢,炒),麻黃,防風,黃芩,桔梗(各二錢),陳皮,紫蘇(五葉),木通(一錢半,通利九竅,治肺壅甚當)

上分四帖,煎取小半盞,熱飲之。

治寒包熱而喘,必用發散。

半夏,枳殼(炒),桔梗,黃芩(炒),紫蘇,麻黃,杏仁,甘草

如天寒,加桂枝。

女子十二歲,自小喘嗽。

白朮,陳皮,青皮(五錢),麻黃,茯苓,木通,片芩(三錢),蒼朮,桔梗(二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一男子年一十四歲,哮十日則發一遍。此疾在上焦,不得汗泄,正當九月十月之交,宜溫散。仍與小胃丹佐之溫散,加麻黃、黃芩。每帖用一錢半,入薑汁研細末,以水盞半煎,去渣飲之。每夜臨臥時與小胃丹十二粒,津下之。

〔仲〕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上九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煎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小兒服四合。

〔垣〕,麻黃定喘湯,小兒寒鬱喘,喉鳴,腹內鳴,堅滿,鼻流清涕,脈沉急而數。

麻黃,草豆蔻,益智仁(各一兩分半),甘草,歸身,紅花,黃芩(生),柴胡梢(各一分),升麻,神麯(各五分),吳茱萸(二分),蘇木(半分),全蠍(一個),

上㕮咀,分二服,水二大盞,煎至七分,去渣稍熱服,食後。忌風寒。微微有汗效。

麻黃蒼朮湯,治秋暮冬天,每夜連聲嗽不絕,大喘,至天明日高方緩,口苦,兩脅下痛,臥而多驚,筋攣肢節痛,痰吐涎沫,日晚呵欠,不能飲食。

柴胡根,羌活根,蒼朮(各五分),麻黃(一分),防風根,甘草根(生),歸梢,黃芩(各四分),熟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

白話文:

用麥門冬、五味子、人參這三味藥為主,可以治療肺虛,或是自汗、少氣而引起的喘,這真的是很有效的藥方。

我曾經治療過一位五十多歲的婦人,她原本就有痰咳的毛病,突然有一天喘得很厲害,痰像泉水一樣湧出,全身出汗像油一樣,脈搏浮大而快,看起來快要沒命了。我剛好在場,趕緊用了麥門冬四錢、人參二錢、五味子一錢五分,煎成藥給她喝,一帖藥喝下去,喘就止住了,汗也停了,喝了三帖之後,痰也漸漸變少。接著再用原來的藥方,加上瓜蔞仁一錢五分,白朮、當歸、芍藥、黃芩各一錢,服用二十多帖就痊癒了。這真的是麥門冬、五味子、人參的功效啊!如果是自汗又加上腹脹,脈搏沉實而喘的人,那是體內實證,應該要用瀉下的藥。

《傷寒論》說,喘而且煩躁不安的,是肺脹,可能會變成水腫,發汗就會好。咳嗽而且氣喘,這是肺脹,病人會喘,眼睛好像要掉出來一樣,脈搏浮大的人,用越婢加半夏湯來治療。

越婢加半夏湯的組成是: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甘草(一兩),半夏(半升)。將以上六味藥加水六升,先煮麻黃,把上面的泡沫撈掉,再加入其他藥一起煮,煮到剩三升,分三次溫服。

《丹溪心法》提到,有一位七十三歲的婦人喘,一到冬天就會發作,這是寒氣包住熱氣的關係,只要用解表的藥,熱就會自然消除了。

治療這種寒包熱喘的藥方是:枳殼(三錢,炒過),麻黃,防風,黃芩,桔梗(各二錢),陳皮,紫蘇(五葉),木通(一錢半,可以疏通九竅,治療肺氣壅塞很有效)。將以上藥分成四帖,煎成小半碗,熱熱地喝下去。

治療寒包熱引起的喘,一定要用發散的藥。

常用的藥方是:半夏,枳殼(炒過),桔梗,黃芩(炒過),紫蘇,麻黃,杏仁,甘草。

如果天氣寒冷,可以加桂枝。

有一位十二歲的女孩,從小就喘咳。

用以下藥方:白朮,陳皮,青皮(各五錢),麻黃,茯苓,木通,片芩(三錢),蒼朮,桔梗(各二錢),乾薑(一錢),甘草(五分)。

有一位十四歲的男孩,哮喘每十天發作一次,這個病在身體上部,沒辦法透過發汗排出,剛好在九月十月交接的時候,應該用溫散的藥來治療。同時配合小胃丹來幫助溫散,另外加入麻黃、黃芩。每帖藥用一錢半,加入薑汁磨成細末,用水煎半碗,去掉藥渣喝下去。每天晚上睡覺前吃小胃丹十二粒,用唾液吞下。

《傷寒論》說,肺脹,咳嗽而且氣喘,煩躁不安,脈搏浮的人,是心下有水,可以用小青龍加石膏湯來治療。

小青龍加石膏湯的組成是:麻黃,芍藥,桂枝,細辛,甘草,乾薑(各三錢),五味子,半夏(各半升),石膏(二兩)。 將以上九味藥加水一斗,先煮麻黃,把上面的泡沫撈掉,再加入其他藥一起煮,煮到剩三升。身體強壯的人喝一升,虛弱的人減量,一天喝三次,小孩喝四合。

《東垣十書》記載,麻黃定喘湯,可以治療小孩因為寒氣鬱積引起的喘,喉嚨有痰聲,肚子裡也有痰聲,堅硬飽滿,流清鼻涕,脈搏沉、快而且有力。

麻黃定喘湯的組成是:麻黃,草豆蔻,益智仁(各一兩半分),甘草,當歸身,紅花,黃芩(生的),柴胡梢(各一分),升麻,神麯(各五分),吳茱萸(二分),蘇木(半分),全蠍(一個)。將以上藥稍微搗碎,分成兩份,加兩大碗水煎到剩七分,去掉藥渣稍為溫熱時服用,飯後吃,要避免吹風受寒。微微出汗就有效果。

麻黃蒼朮湯,可以治療秋冬季節,每晚咳嗽不停,喘得很厲害,直到天亮才緩解,口苦,兩側肋下疼痛,睡覺時容易驚醒,筋脈攣縮肢體關節疼痛,痰多而且有涎沫,傍晚容易打呵欠,吃不下東西。

麻黃蒼朮湯的組成是:柴胡根,羌活根,蒼朮(各五分),麻黃(一分),防風根,甘草根(生的),當歸梢,黃芩(各四分),熟甘草(三分),五味子(九分),草豆蔻(六分),黃耆(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