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1)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1)
1. 卷之二十七·肺大腸部
2. 喘
〔丹〕凡治嗽,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氣為主。
嘗治一中年男子久嗽,每發時不食數日,聲撼四鄰,百治不效。脈寸沉伏,關滑。遂於未發時,用人參、白朮、當歸、地黃,以薑汁製之,栝蔞實、陳皮、茯苓、黃芩、黃連、乾薑些少煎湯,下青礞石丸。將發時,先用神秘沉香丸下之,次與前藥中加杏仁、枳實、蘇葉,倍栝蔞實煎服。
一月後證減十分之八,後遂守此方漸安。凡治數人,皆以此法加減治之,皆得大效。氣虛短氣而喘,有痰亦短氣而喘,不可用苦寒之藥,火氣盛故也。宜導痰湯加千緡湯。陰虛,自少腹下火起衝於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補陰。有火炎上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宜降痰下氣為主。
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症,宜發汗則愈。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椒目研極細一二錢,生薑湯調下劫之,氣虛不用。又法,用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薑汁加煉蜜丸,如小豆大,每噙化五七十丸。劫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氣虛者,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之類。氣實人,因服黃耆過多而喘者,用三拗湯以瀉氣。若喘甚者,須用阿膠。若久病氣虛而發喘者,宜阿膠、人參、五味補之。新病氣實而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藶瀉之。治哮專主於痰,宜吐法,不可用涼藥,必帶表散。
〔垣〕肺脹膨膨而喘咳,胸膈滿壅盛而上奔者,於隨證用藥方中,多加五味子,人參次之,麥門冬又次之,黃連少許。如甚則交兩手而督者,真氣大虛也。若氣短加黃耆、五味子、人參,氣盛去五味子、人參,加黃芩、荊芥穗,冬月去荊芥穗,加草豆蔻仁。
〔仲〕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宜,麥門冬湯,主之。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保》〕,天門冬丸,治婦人喘嗽,手足煩熱,骨蒸寢汗,口乾引飲,面目浮腫。
天門冬(十兩,去心),麥門冬(八兩,去心),生地(三斤,取汁為膏)
上三味為細末,膏子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逍遙散下。逍遙散須去甘草加人參,或與王氏《博濟方》人參荊芥散亦得。如面腫不已,經曰:面腫因風,故宜汗,麻黃、桂枝可發其汗,後與柴胡飲子去大黃。《咳論》曰:治臟者治其腧,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治腧者治其土也,治合者亦治其土也,如兵圍魏救趙之法也。
〔《本》〕治咳嗽上氣喘急,以人參一味為末,雞子清投新水調下一錢。昔有二人同走,一含人參,一不含,俱走三五里許,其不含者大喘,含者氣息自如,此乃人參之力也。
白話文:
[喘]
一般治療咳嗽,在還沒發作時,要以扶持正氣為主;已經發作時,則以驅除邪氣為主。
曾經治療過一位中年男子,長期咳嗽,每次發作時都好幾天吃不下飯,咳嗽聲大到鄰居都聽得到,看了很多醫生都沒效。把脈發現他的寸脈沉伏,關脈滑動。因此在還沒發作時,用人參、白朮、當歸、地黃,用薑汁處理過,再搭配栝蔞實、陳皮、茯苓、黃芩、黃連、少許乾薑煎湯,然後配上青礞石丸一起服用。快要發作時,先用神秘沉香丸服用,接著服用之前的中藥,再加入杏仁、枳實、蘇葉,並把栝蔞實的劑量加倍煎服。
一個月後,症狀減輕了十分之八,之後就持續用這個藥方,慢慢痊癒。曾經用這個方法,調整藥方後治療了好幾個人,效果都很好。氣虛導致的呼吸短促且喘,或是痰多導致的呼吸短促且喘,都不可以使用苦寒的藥物,因為這是火氣旺盛的緣故。適合用導痰湯加上千緡湯。如果是陰虛,從下腹部有火往上衝導致的喘,則適合用降心火、滋陰的藥。如果是火往上炎,則適合用降心火、清肺金的藥。如果有痰,則以化痰、降氣為主。
喘而且煩躁不安,是肺脹,可能會變成水腫,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是陰虛又夾雜痰導致的喘,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枳殼、半夏,來滋陰降火。各種喘的症狀都止不住時,可以用花椒籽磨成細末,一兩錢左右,用生薑湯調和後服用,來快速緩解症狀,但氣虛的人不可以使用。另外一種方法,是用蒸熟的蘿蔔籽當作主要藥材,搭配燒成灰的皂角,磨成粉後混合,再用薑汁加上煉蜜做成丸子,像小豆子一樣大,每次含化五七十顆。症狀緩解後,再針對痰或火氣來治療。
氣虛的人,可以用人參、蜜炙黃柏、麥冬、地骨皮之類的藥材。如果是因為服用太多黃耆而導致喘的,則可以用三拗湯來瀉氣。如果喘得很嚴重,就必須使用阿膠。如果是久病導致氣虛而喘的,適合用阿膠、人參、五味子來補氣。如果是新病且氣實導致喘的,適合用桑白皮、苦葶藶來瀉氣。治療哮喘主要是針對痰,適合用催吐的方法,但不可以用寒涼的藥物,一定要搭配一些能夠發散的藥。
肺脹得鼓鼓的,喘咳、胸口脹滿向上衝,在依照症狀使用的藥方中,可以多加五味子,其次是人參,再其次是麥門冬,黃連則加少許。如果嚴重到雙手交叉護胸,代表是真氣非常虛弱。如果呼吸短促,可以加入黃耆、五味子、人參,如果氣盛,則去掉五味子、人參,加入黃芩、荊芥穗,冬天則去掉荊芥穗,加入草豆蔻仁。
火氣上逆,導致呼吸困難,喉嚨不舒服,適合用麥門冬湯來降逆氣。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四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以上六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煮成六升,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晚上再服用一次。
天門冬丸,用來治療婦女喘嗽,伴隨手腳煩熱、骨蒸盜汗、口乾想喝水、面目浮腫的症狀。
天門冬(十兩,去心),麥門冬(八兩,去心),生地(三斤,取汁做成膏狀)
以上三味藥磨成細末,將生地汁膏做成藥丸,像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五十丸,用逍遙散來送服。逍遙散需要去除甘草,加入人參,或是搭配王氏《博濟方》的人參荊芥散也可以。如果面部浮腫無法消除,醫書說,面腫是因為風邪,所以應該發汗,可以使用麻黃、桂枝來發汗,之後再使用柴胡飲子,去掉大黃。《咳論》說:治療臟腑疾病,要治療相對應的穴位;治療腑的疾病,要治療相對應的合穴;治療浮腫,要治療相關的經絡。治療穴位,也要顧及相關的脾胃,治療合穴也是一樣,這就像圍魏救趙的策略一樣。
治療咳嗽、呼吸急促、喘不過氣,可以用人參磨成粉,用雞蛋清加新水調和後,服用一錢。以前有兩個人一起跑步,一個人含著人參,另一個人沒有,兩人都跑了三五里路,沒含人參的那個人喘得很厲害,含人參的人則呼吸平穩,這就是人參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