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六·肺大腸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六·肺大腸部 (8)

1. 咳嗽

上為末,每三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煎七分,去渣溫服,臨臥下。

人參理肺散,治喘嗽不止。

麻黃(去節,炒黃色),當歸,木香(各一兩),御米殼(三兩,炒),人參(二兩),杏仁(二兩,麩炒。)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煎。

上御米殼、烏梅例,收澀藥也。

〔世〕治嗽。貝母去心略炒,知母去毛各一兩,巴豆霜十四粒,為末,和勻,老生薑切如錢厚,兩面蘸藥末臥嚼,嚼時開口勿咽。

〔《千》〕治咳嗽,胸膈滿,多喘上氣。

生薑(汁,一升半),砂糖(五兩),

上二味,煎薑汁減半,納糖更煎服。

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全文見治虛實法。)

〔海〕肺咳喘息而有音,甚則吐血,麻黃湯。太陽咳而遺矢,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不止,用豬苓分水散。心咳心痛,喉中介介鯁狀,甚則咽喉痹,用桔梗湯。小腸咳,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芍藥甘草湯。(與夏脈不及病同,蓋小腸為心之府故也。)肝咳,兩脅下痛,甚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小柴胡湯。

(仲景云:咳引脅痛為懸飲,宜十棗湯。丹溪云:咳引脅痛宜疏肝氣,用青皮、枳殼、香附子等,實者白芥子之屬。)膽咳,咳嘔膽汁,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脾咳,右脅下痛,陰陰痛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升麻湯。胃咳,嘔,嘔甚則長蟲出,烏梅丸。腎咳,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麻黃附子細辛湯。

膀胱咳,遺溺,茯苓甘草湯。三焦咳,腹滿不欲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錢氏異功散。

〔《素》〕咳嗽煩冤者,是腎氣之逆也。(示從容篇。)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夏脈不及,則令人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全文見治虛實法。)

凡咳嗽面赤,胸腹脅常熱,惟於足乍有涼時,其脈洪者,熱痰在胸膈也,宜小陷胸湯、礞石丸之類清膈降痰。甚而不已者,宜吐下其痰熱也。面白悲嚏,或脅急脹痛,或脈沉弦細遲而咳者,寒飲在胸腹也。宜辛熱去之。

〔世〕小陷胸湯,治咳嗽膈有熱痰,胸脅腹常熱者,神效。(方見傷寒。)

〔丹〕,黃連化痰丸

黃連,吳茱萸(一錢半,煮,去沫),陳皮(五錢),半夏(一兩半),

上為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生薑湯下。

上黃連、半夏治痰嗽例。

青礞石丸,去痰或痞痛。經絡中有痰,皆能治之。

青礞石(硝煅,五錢),半夏(二兩),風化硝(二錢),陳皮(七錢半),白朮(一兩),茯苓(七錢半),黃芩(半兩),

上炒神麯、姜糊丸。

又方,礞石丸,治痰。

礞石(半兩,煅),半夏(七錢半),南星,茯苓(各五錢),風化硝(二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

定嗽化痰方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取三錢,加水一杯,放入一顆烏梅,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溫服,在睡前服用。

人參理肺散,治療久咳不止的喘咳。

藥材包含:麻黃(去除節,炒至黃色)、當歸、木香(各一兩)、罌粟殼(三兩,炒過)、人參(二兩)、杏仁(二兩,麩炒)。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四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上述罌粟殼、烏梅等藥材,都是屬於收斂固澀的藥物。

民間偏方,治療咳嗽。將貝母去除中心稍微炒過,知母去除絨毛,各一兩,加上巴豆霜十四粒,一起磨成粉末,混合均勻。取老薑切成銅錢厚度,兩面沾上藥粉,放入口中咀嚼,咀嚼時張開嘴巴不要吞嚥。

《千金方》,治療咳嗽,胸腔脹滿,呼吸急促、喘氣上逆。

使用生薑汁(一升半),砂糖(五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將生薑汁煎煮至減半,加入砂糖繼續煎煮後服用。

咳嗽氣喘,病症在胸中,病因與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陰肺經有關。(詳細內容見治療虛實的方法。)

**《醫學入門》**提到:肺咳,咳嗽喘息時有聲音,嚴重時會吐血,使用麻黃湯。太陽經的咳嗽,會伴隨腹瀉,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或桃仁湯,如果還不能止咳,就用豬苓分水散。心咳,會心痛,喉嚨有異物感,嚴重時會咽喉腫痛,使用桔梗湯。小腸的咳嗽,會咳嗽並漏氣,氣體與咳嗽一起排出,使用芍藥甘草湯。(這與夏脈虛弱的病症相同,因為小腸是心臟的輔助器官)。肝咳,兩脅下方會疼痛,嚴重時無法轉動身體,轉動就會感到兩側脅肋下脹滿,使用小柴胡湯。

(張仲景認為:咳嗽牽引脅肋疼痛是懸飲,宜用十棗湯。朱丹溪認為:咳嗽牽引脅肋疼痛宜疏通肝氣,使用青皮、枳殼、香附子等藥物,如果屬於實症,可以使用白芥子之類的藥材。)膽咳,咳嗽會嘔吐膽汁,使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脾咳,右側脅肋下方會疼痛,隱隱作痛並牽引到肩背,嚴重時無法動彈,一動就會咳嗽加劇,使用升麻湯。胃咳,會嘔吐,嚴重時甚至會吐出蛔蟲,使用烏梅丸。腎咳,腰背相連疼痛,嚴重時會咳出痰涎,使用麻黃附子細辛湯。

膀胱咳,會遺尿,使用茯苓甘草湯。三焦咳,腹部脹滿不想吃東西,這些都是因為病邪聚集在胃,而與肺有關,會使人多涕唾,面部浮腫、氣逆,使用錢氏異功散。

**《素問》**記載:咳嗽煩躁不安,是腎氣上逆的表現。(出自《示從容篇》)陽氣發病,會出現呼吸短促、咳嗽、容易腹瀉。夏脈虛弱,會使人出現咳嗽唾液,以及下部的氣體洩漏。(詳細內容見治療虛實的方法。)

凡是咳嗽時臉色潮紅,胸腹脅肋常常發熱,只有腳部偶爾會感到涼意,脈象洪大,是熱痰鬱積在胸膈的表現,適合使用小陷胸湯、礞石丸之類,清熱降痰的藥物。如果病情嚴重,久咳不止,則適合用吐法或下法,將痰熱排出。如果是臉色蒼白,打噴嚏,或脅肋急脹疼痛,或脈象沉細遲緩而咳嗽,是寒飲積聚在胸腹的表現,適合使用辛熱的藥物來祛除寒飲。

民間偏方,小陷胸湯,治療咳嗽、胸膈有熱痰,胸脅腹部常常發熱的症狀,效果很好。(藥方見《傷寒論》)

朱丹溪,黃連化痰丸。

藥材包含:黃連、吳茱萸(一錢半,煮過後去除浮沫)、陳皮(五錢)、半夏(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麵糊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百顆,用生薑湯送服。

以上黃連、半夏等藥材,適用於治療痰多引起的咳嗽。

青礞石丸,能夠化痰或止痞痛。經絡中若有痰,皆可治療。

藥材包含:青礞石(用硝煅燒,五錢)、半夏(二兩)、風化硝(二錢)、陳皮(七錢半)、白朮(一兩)、茯苓(七錢半)、黃芩(半兩)。

將以上藥材炒過的神麯,用薑汁和成糊製成藥丸。

又有一種藥方,礞石丸,也是治療痰的。

藥材包含:礞石(半兩,煅燒過)、半夏(七錢半)、南星、茯苓(各五錢)、風化硝(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神麯糊製成藥丸。

定嗽化痰方(此處沒有給出具體藥方,僅有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