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六·肺大腸部 (1)
卷之二十六·肺大腸部 (1)
1. 卷之二十六·肺大腸部
2. 咳嗽
〔潔〕咳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若咳嗽有痰而有聲者,因傷肺氣動於脾濕,故咳而兼嗽也。脾濕者,秋傷於濕,積於脾也。故《內經》曰:秋傷於濕,冬必咳嗽。大抵素秋之氣,宜清而肅,若反動之,則氣必上衝而為咳嗽,甚則動脾濕而為痰也。
是知脾無留濕,雖傷肺氣,亦不為痰。若有痰而寒少熱多,故咳嗽。嗽非專主乎肺病,以肺主皮毛而司於外,故風寒先能傷之也。《內經》曰:五臟六腑,皆能使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主之而受病焉,非其時傳而與之也,所病不等。寒燥濕風火皆能令人咳,惟濕病痰飲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於肺則為嗽。
假令濕在心經,謂之熱痰。濕在肝經,謂之風痰。濕在肺經,謂之氣痰。濕在腎經,謂之寒痰。所治不同,各宜隨症而治之。若咳而無痰者,以辛甘溫其肺。故咳嗽者,治痰為先,治痰者下氣為上,是以半夏、南星勝其痰,而咳嗽自安。枳殼、陳皮利其氣,而痰自下。痰而能食者,大承氣湯微利之。
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湯治之。夏月嗽而發熱者,謂之熱嗽,小柴胡四兩,入石膏一兩、知母五錢用之。冬時嗽而發寒者,謂之寒嗽,小青龍湯加杏仁用之。然此為大例,更宜隨症隨時加減,量其虛實,此治法之大體也。
〔丹〕上半日嗽多,屬胃中有火,用貝母、石膏降胃火。午後嗽多,屬陰虛,必用四物湯加知母、炒黃柏先降其火。黃昏嗽多,此火氣浮於肺,不宜用涼藥,五味子、五倍子斂而降之。
春嗽是春升之氣,夏是火炎上最重,秋是濕熱傷肺,冬是風寒外束。
治嗽藥大概多用生薑,以其辛散也。咳逆非蛤粉、青黛、栝蔞、貝母不除。大概有痰者加痰藥。用藥發散之後,必以半夏逐其痰,庶不再來。治嗽痰多用粟殼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後藥也。
〔《千》〕凡上氣多有服吐藥得瘥,亦有針灸得除者,宜深體悟之。
〔仲〕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熟,去渣,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半夏(半升),紫參(五錢。一作紫菀),澤漆(三斤,以東流水五斗半,煮取一斗五升),生薑,白前(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上㕮咀,內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
〔丹〕感冒風寒咳嗽者,行痰開腠理,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局》〕,三拗湯,治咳嗽,感冒風寒,鼻塞聲重。
甘草(不炙),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
白話文:
咳嗽沒有痰卻有聲音,是因為肺氣受損而無法清淨。咳嗽沒有聲音卻有痰,是因為脾臟濕氣活動而產生痰。如果咳嗽既有痰又有聲音,那是因為肺氣受損,又帶動脾臟濕氣,所以既咳又嗽。脾臟濕氣是因為秋天受濕邪侵襲,積聚在脾臟。所以《內經》說:「秋天受濕,冬天一定會咳嗽。」 大致來說,秋天的氣候本應清爽肅穆,如果反而擾動它,氣就會上衝而引起咳嗽,嚴重的話還會牽動脾臟濕氣而產生痰。
由此可知,如果脾臟沒有積留濕氣,即使肺氣受損也不會產生痰。如果有痰又呈現寒少熱多的情況,就會咳嗽。咳嗽不單單是肺部疾病,因為肺主管皮毛而主導對外的功能,所以風寒容易先侵襲它。《內經》說:「五臟六腑都能使人咳嗽,不只是肺而已。」 每個臟腑都依照它所主導的時令而生病,而不是在不該發病的時候傳染給它,所以病因各有不同。寒、燥、濕、風、火都能使人咳嗽,只有濕邪造成的痰飲進入胃部,停留在體內而不運行,往上侵入肺部就會造成嗽。
假設濕氣在心經,就稱為熱痰;濕氣在肝經,就稱為風痰;濕氣在肺經,就稱為氣痰;濕氣在腎經,就稱為寒痰。它們的治療方法不同,都應該依照各自的症狀來治療。如果咳嗽沒有痰,應該用辛甘溫性的藥來溫潤肺部。所以治療咳嗽,應該先治痰,而治痰的重點在於降氣,因此用半夏、南星來化痰,咳嗽自然會好。用枳殼、陳皮來疏通氣機,痰就會下降。如果痰多又可以吃東西,可以用大承氣湯稍微瀉下。
如果痰多又吃不下東西,可以用厚朴湯來治療。夏天咳嗽又發熱,稱為熱嗽,可以用小柴胡湯四兩,加入石膏一兩、知母五錢來使用。冬天咳嗽又怕冷,稱為寒嗽,可以用小青龍湯加入杏仁來使用。然而這些只是大原則,更應該依照個別症狀和時間來加減藥量,評估身體的虛實狀況,這是治療咳嗽的大方向。
早上咳嗽比較多,是因為胃中有火,可以用貝母、石膏來降胃火。下午咳嗽比較多,是因為陰虛,必須用四物湯加入知母、炒黃柏來先降火。傍晚咳嗽比較多,這是虛火浮於肺部,不適合用寒涼藥,用五味子、五倍子來收斂並降火。
春天咳嗽是因為春天陽氣升發,夏天是火氣上炎最嚴重,秋天是濕熱傷害肺部,冬天是風寒侵襲體表。
治療咳嗽的藥物,大多使用生薑,因為它性味辛散。咳嗽氣逆,不用蛤粉、青黛、栝蔞、貝母等藥物是無法去除的。大概有痰的情況都要加入化痰的藥。用藥發散之後,一定要用半夏來驅逐痰液,這樣才不會再次復發。治療咳嗽痰多,可以用粟殼,不必懷疑它的藥效,但要先去除病根,這才是收尾的藥物。
《千金方》說:氣喘通常有人服用催吐藥而痊癒,也有人針灸而治好的,應該深入體會理解。
《傷寒論》說:咳嗽而且脈浮的,用厚朴麻黃湯來治療。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蛋大小),杏仁(半升),半夏(半升),乾薑(二兩),細辛(二兩),小麥(一升),五味子(半升)
以上用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到熟,撈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三升,溫服一升,一天三次。
脈沉的,用澤漆湯來治療。
半夏(半升),紫參(五錢,一說為紫菀),澤漆(三斤,用東流水五斗半,煮到剩一斗五升),生薑、白前(各五兩),甘草、黃芩、人參、桂枝(各三兩)
以上搗碎,放入澤漆汁中,煮到剩五升,溫服五合,直到晚上喝完。
感冒風寒咳嗽的,要化痰、開通毛孔,用二陳湯加入麻黃、杏仁、桔梗。
《和劑局方》的三拗湯,治療咳嗽、感冒風寒、鼻塞聲音重。
甘草(不炙),麻黃(不去節),杏仁(不去皮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