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7)

1. 治虛實法

四物與桂枝、麻黃、白虎、柴胡、理中、四逆、茱萸、承氣、涼膈等,皆可作各半湯,此易老用藥大略也。四物湯加減,治婦人雜病方二十六道,見婦人部,四物湯加減,治妊娠傷寒,方名六合湯一十五道,見傷寒部。四物湯加減調經方七道,見調經。

三才丸

天門冬,地黃,人參各等分

為末,煉蜜丸。空心服。

溫衛補血湯,治耳鳴,鼻不聞香臭,口不知五味,氣不快,四肢困倦不收,行步欹側,毛髮脫落,食不下,膝冷,陰汗,帶下,喉中吤吤不得臥,口舌液干,太息,頭不可回顧,項筋緊,脊骨強痛,頭旋眼黑,頭痛,呵欠嚏噴。

蒼朮(二分),升麻(四分),柴胡根(三分),生地黃(一分),牡丹皮(三分),熟甘草(二分),白朮(一分),當歸(三分),人參(三分),生甘草(半分),丁香(一分),王瓜根(二分),黃耆(一錢二分),陳皮(二分),吳茱萸(二分),葵花(七朵)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法如常,食前服。一本,加藿香、黃柏、地骨皮、桃仁。

脾胃不足,皆為血病,是陽氣不足,陰氣有餘,故九竅不通。諸陽氣根於陰血之中,陰血受火邪則陰盛,陰盛則上乘陽分,而陽道不行,無生髮升騰之氣也。夫陽氣走空竅者也,陰氣附形質者也,如陰氣附於土,陽氣升於天,則各安其分也。今所立方中,有辛甘溫藥者,非獨用也。

復有甘苦大寒之劑,亦非獨用也。以火酒二製為之引,使苦甘寒藥至頂而復入腎肝之下,所謂升降浮沉之道,自偶而至奇,自奇而至偶也。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於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投其升藥,使大發散陽分而令走九竅也。

治陰不勝陽,脈至數疾六七至,甚則狂者,治見寒熱門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紫雪諸方求之,甚者承氣湯。

〔仲〕云:陽先絕色青,陰先絕色赤。

〔海〕脈絕者,陰入於地中也。脈者,如地中溝渠也。通達諸經,灌溉一體,陽氣鼓舞而行之,陽不行則脈不動矣。是以陰離而不守,故大小便皆為之不禁。內溫之,外灸之,並行而不可緩。溫之,四逆輩。灸之,臍下腧穴一寸五分,氣海是也。

〔潔)〕,八物湯偶方。四物、四君子二方合和也)

白朮,茯苓,人參,黃耆,當歸,芍藥,川芎,地黃

上為散。每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食後溫服。

〔仲〕虛勞憂思諸不足,,黃耆建中湯,主之。

黃耆(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二兩),膠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氣短胸滿者,加生薑;腹滿者,去棗,加茯苓一兩半;及療肺虛損不足,補氣加半夏一兩。

白話文:

治虛實法

許多常用藥方,例如四物湯、桂枝湯、麻黃湯、白虎湯、柴胡湯、理中湯、四逆湯、茱萸湯、承氣湯、涼膈散等,都可以加減使用,成為不同的治療方劑。這是常用藥物的大致運用方法。關於四物湯的加減應用,治療婦女雜病的方劑有二十六個,詳見婦科部分;治療孕婦傷寒的方劑,稱為六合湯,共有十五個,詳見傷寒部分;用四物湯加減來調經的方劑則有七個,詳見調經部分。

三才丸

天門冬、地黃、人參等量混合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丸藥,空腹服用。

溫衛補血湯

此方用於治療耳鳴、嗅覺喪失、味覺喪失、氣短、四肢乏力、步履蹣跚、脫髮、食慾不振、膝蓋冰冷、盜汗、白帶、咽喉腫痛難以入睡、口乾舌燥、嘆氣、頭部不能轉動、頸項僵硬疼痛、頭暈眼花、頭痛、打噴嚏等症狀。

處方:蒼朮(二分)、升麻(四分)、柴胡根(三分)、生地黃(一分)、牡丹皮(三分)、炙甘草(二分)、白朮(一分)、當歸(三分)、人參(三分)、生甘草(半分)、丁香(一分)、王瓜根(二分)、黃耆(一錢二分)、陳皮(二分)、吳茱萸(二分)、葵花(七朵)。

用法:以上藥物研磨成粗粉,加水二盞煎煮,煎法如同一般煎藥,飯前服用。另有一種加藿香、黃柏、地骨皮、桃仁的版本。

脾胃虛弱都會導致血虛,這是因為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所以九竅不通。人體的陽氣根源於陰血,陰血受邪火侵犯就會陰盛,陰盛則會抑制陽氣,導致陽氣運行不暢,缺乏生髮升騰之氣。陽氣運行於體表的空竅,陰氣則附著於形體組織。如同陰氣歸於大地,陽氣升騰於天空,各司其職。本方中使用辛甘溫的藥物,並非單獨使用。

此外,也使用了甘苦大寒的藥物,同樣不是單獨使用。以火酒為引經藥,使苦寒藥物上達頭頂,再下降至腎肝,這就是所謂的升降浮沉之法,由偶而至奇,由奇而至偶。用辛散藥物瀉陰火,用滋補肝膽的藥物來升發陽氣,使陽氣生發,上達陰分。最後用辛甘溫藥物,助其上升,使陽氣大範圍散佈,通行於九竅。

治療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脈象數疾,每分鐘六七次以上,嚴重者甚至狂躁的症狀,可參考寒熱門的黃連解毒湯、三黃丸、紫雪丹等方劑,情況嚴重者則用承氣湯。

仲景說:陽氣衰竭時面色青黑,陰氣衰竭時面色赤紅。

海藏說:脈象消失,表示陰氣下降於地中。脈象就像地下的溝渠,貫通全身經絡,滋養全身,陽氣鼓動著血液運行,陽氣運行不暢,脈象就會停止。所以陰氣離散而不能守住,因此大小便失禁。應當內服溫陽藥,外用灸法,同時進行,不可延誤。溫陽的藥物,例如四逆湯等;灸法,則在臍下腧穴一寸五分處,即氣海穴。

潔古方八物湯(四物湯與四君子湯合方)

白朮、茯苓、人參、黃耆、當歸、芍藥、川芎、地黃。

用法:以上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飯後溫服。

仲景說:虛勞、憂思、各種不足,可用黃耆建中湯治療。

黃耆(三兩)、桂枝(二兩,去皮)、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芍藥(六兩)、生薑(二兩)、麥芽糖(一升)。

用法:以上七味藥物,加水七升,煎至三升,去渣,加入麥芽糖,用小火溶化,溫服一升,每日三次。氣短胸悶者,加生薑;腹脹者,去大棗,加茯苓一兩半;治療肺虛損不足,補氣者,加半夏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