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6)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6)
1. 治虛實法
如胸中窒塞,或氣閉悶亂者,肺氣澀滯不行,宜破滯氣,青皮、陳皮,少加檳榔、木香;冬月加吳茱萸、人參。如胸中窒塞,閉悶不通者,為外寒所遏,使呼出之氣不得伸故也。必寸口脈弦,或微緊,乃胸中有寒,若加之以舌上有白苔滑者,乃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明矣。丹田有熱者,必尻骨冷,前陰間冷汗,兩丸冷,是邪氣乘其本,而正氣走於經脈中也。
若遇寒則必作陰陰而痛,以此辨丹田中有伏火;加黃柏、生地黃,勿誤作寒證治之。如秋冬天氣寒涼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智或草豆蔻之類。如發熱或捫之而肌表熱者,此表證也,只服補中益氣湯一二服,亦能得微汗則涼矣。如腳膝痿軟,行步無力,或疼痛,乃腎肝中伏濕熱也,少加黃柏,空心服之。
不愈,更增黃柏,加漢防己半錢,則腳膝中氣力如故也。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氣不足以息者,服正藥二三服,氣猶短促者,為膈上及表間有寒所遏,當引陽氣上伸,加羌活、獨活、藁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黃耆加倍。
四物湯,益榮衛,滋氣血。
熟地黃(補血,如臍下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川芎(治風泄肝木也,如血虛頭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肝之藥),芍藥(和血),當歸(如血刺痛,非此不能除,乃通腎經之藥)
上為粗末,水煎。又春則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夏則黃芩四物,加黃芩、芍藥;秋則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冬則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若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朮桂,謂之腹痛六合;若風眩,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若發熱而煩,不能睡臥者,加黃連、梔子,謂之熱六合;若中濕身沉重無力,身涼微汗,加白朮、茯苓,謂之濕六合;若氣虛弱,起則無力,眶然而倒,加厚朴、陳皮,謂之氣六合;若虛寒脈微自汗,氣難布息,便清白,加乾薑、附子,謂之寒六合;若身熱脈躁,頭昏項強者,加柴胡、黃芩;若因熱生風者,加川芎、柴胡、防風。若目赤暴發作雲翳,疼痛不可忍,宜四物龍膽湯(方見眼目門)。
若瘡疾,加荊芥,酒煎常服。若虛煩不得睡,加竹葉、人參;若虛熱病,四物與參蘇飲相合,名補心湯主之;若煩躁大渴,加知母、石膏;若陰虛致熱,與血相搏,口舌乾渴飲水,加栝蔞、麥門冬;若諸痛有濕者,宜四物與白朮相半,加天麻、茯苓、穿山甲,酒煎;若四肢腫痛,不能行動,四物蒼朮各半湯主之;若嘔者,加白朮、人參、生薑;若水停心下,微吐逆者,加豬苓、茯苓、防己;若治燥結,四物與調胃承氣湯各半,為玉燭散;若臟閉澀者,加大黃、桃仁;若老人風秘,加青皮等分煎;若流濕潤燥,宜四物理中各半湯;若滑瀉者,加官桂、附子;若血痢,加膠艾煎若腹脹,加厚朴、枳實;若虛勞氣弱,咳嗽喘滿,宜厚朴六合,四物湯四兩,厚朴薑製一兩,枳實麩炒半兩;若血氣上衝心腹,肋下滿悶,宜治氣六合,四物湯四兩,加木香、檳榔各一兩;若發寒熱者,加乾薑炒黑、牡丹皮、白芍藥、柴胡;若虛壯熱似傷寒者,加人參、柴胡。
白話文:
治虛實法
胸部感到阻塞、氣悶或氣機紊亂,這是肺氣鬱滯不通暢,應當疏通滯氣,可用青皮、陳皮,少量添加檳榔、木香;冬天再加吳茱萸、人參。如果胸部阻塞、氣悶不通,是因為外感寒邪阻遏,導致呼出的氣體不能順暢舒展。這時,如果寸口脈弦緊或微緊,就表示胸中有寒邪;如果舌苔白滑,則表示丹田有熱,胸中有寒邪就更明顯了。丹田有熱,往往伴隨臀部冰冷、陰部冒冷汗、睾丸冰冷,這是邪氣侵犯根本,而正氣則運行於經脈之中。
如果遇到寒冷就會隱隱作痛,以此可以判斷丹田有伏火;此時應當加入黃柏、生地黃,不要誤認為是寒證而使用寒涼藥物。如果在秋冬季節天氣寒冷而腹痛,則可以添加半夏、益智或草豆蔻等藥物。如果發熱或觸摸肌膚感覺發熱,這是表證,只需服用補中益氣湯一兩劑,就能微微出汗而退熱。如果腳膝軟弱無力,行走困難或疼痛,這是腎肝伏藏濕熱,可以少量添加黃柏,空腹服用。
如果效果不佳,再增加黃柏的用量,並加半錢漢防己,就能恢復腳膝的力量。如果唾液過多或吐出白色泡沫,這是胃部停滯寒邪,可以加益智仁。如果氣短不足以呼吸,服用正藥二三劑後,氣息仍然短促,這是膈上或表層有寒邪阻遏,應當引導陽氣上升,可以少量添加羌活、獨活、藁本,升麻用量較多,柴胡次之,黃耆加倍。
四物湯可以益氣養血。
熟地黃(補血,如果臍下疼痛,非此藥不可,它能通利腎經),川芎(治療風邪侵犯肝木,如果血虛頭痛,非此藥不可,它能通利腎肝經),芍藥(和血),當歸(如果血瘀刺痛,非此藥不可,它能通利腎經)。
以上藥物研成粗末,水煎服。此外,春季的四物湯要加防風,並加倍川芎;夏季的四物湯要加黃芩、芍藥;秋季的四物湯要加天門冬,並加倍地黃;冬季的四物湯要加桂枝,並加倍當歸。如果血虛而腹痛,微汗且怕風,四物湯中加入白朮、桂枝,稱為腹痛六合湯;如果患有風眩,則加秦艽、羌活,稱為風六合湯;如果發熱煩躁,不能安睡,則加黃連、梔子,稱為熱六合湯;如果濕邪困阻,身體沉重無力,身體涼而微汗,則加白朮、茯苓,稱為濕六合湯;如果氣虛體弱,起床無力,頭暈目眩,則加厚朴、陳皮,稱為氣六合湯;如果虛寒脈微,自汗,呼吸困難,大便稀薄,則加乾薑、附子,稱為寒六合湯;如果身體發熱,脈象洪數,頭暈頭痛,則加柴胡、黃芩;如果是因熱邪而生風,則加川芎、柴胡、防風。如果眼睛紅腫,出現雲翳,疼痛難忍,則應用四物龍膽湯(方劑見眼目篇)。
如果患有瘡疾,則加荊芥,用酒煎服。如果虛煩失眠,則加竹葉、人參;如果虛熱病,則將四物湯與參蘇飲合用,稱為補心湯;如果煩躁口渴,則加知母、石膏;如果陰虛導致發熱,與血相搏,口乾舌燥,飲水不止,則加栝蔞、麥門冬;如果各種疼痛伴有濕邪,則將四物湯與白朮等量合用,並加天麻、茯苓、穿山甲,用酒煎服;如果四肢腫痛,不能活動,則用四物湯與蒼朮等量合用;如果嘔吐,則加白朮、人參、生薑;如果水停於心下,略有嘔逆,則加豬苓、茯苓、防己;如果治療燥結,則將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等量合用,稱為玉燭散;如果臟腑閉塞不通,則加大黃、桃仁;如果老年人風濕便秘,則加等量青皮煎服;如果濕潤燥邪夾雜,則將四物湯與理中湯等量合用;如果滑瀉,則加官桂、附子;如果血痢,則加膠艾煎;如果腹脹,則加厚朴、枳實;如果虛勞體弱,咳嗽氣喘,則用厚朴六合湯(四物湯四兩,厚朴薑制一兩,枳實麩炒半兩);如果血氣上逆,衝擊心腹,肋下滿悶,則用治氣六合湯(四物湯四兩,加木香、檳榔各一兩);如果發寒發熱,則加乾薑炒黑、牡丹皮、白芍藥、柴胡;如果虛弱發熱,類似傷寒,則加人參、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