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四·肝膽部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肝膽部 (10)

1. 陰臭陰腫陰痛陰吹

〔溪〕婦人陰腫,腎痛。枳實半斤切碎,炒熱布裹包熨之,冷即易。(《秘錄》)交接勞復,陰卵痛。(是勞復陰陽易。)

〔仲〕胃氣下泄,陰吹而正喧,此穀氣之實也,膏發煎導之。(方見黃疸。)

〔潔〕男子陰頭痛,女子陰中痛:大敦

〔《集》〕陰莖虛痛:中極,太谿,三陰交,復溜,不已,取血郄,陰陵泉,關元,海底

〔《甲》〕婦人陰中痛,少腹堅急痛,陰陵泉主之。女子陰中寒,歸來主之。

白話文:

【溪】女性私處腫脹、腰痠背痛。將一兩枳實磨碎後用熱毛巾包裹敷在患處,若感覺變涼就更換。

【仲】脾胃虛弱導致陰部氣流過強且聲音過大,這是由於體內溼氣過多所致,可用發散劑和導瀉藥治療(參見黃疸篇)。

【潔】男性陰莖疼痛;女性陰道疼痛:可以鍼灸足厥陰肝經的大敦穴來緩解症狀。

【集】如果陰莖持續性虛疼,則可針刺任脈中的中極、照海等穴位,並配合太沖、復溜、委陽、地機、陰陵泉、關元、神闕等穴位進行調理。

【甲】婦女陰道疼痛時,可以用手按壓小腹部附近的陰陵泉穴來進行舒緩。如果是因寒冷引起的陰道不適則可以選擇歸來穴作爲主要施治部位。

2.

〔《靈》〕足太陽之筋,起於足小指,上結於踝,邪上結於膝。其下循足外側,結於踵,上循跟,結於膕。其別者,結於踹外,上膕中內廉與膕中,並上結於臀,上挾脊上項。其支者,別入結於舌本。其直者,結於枕骨,上頭下顏,結於鼻。其支者,為目上網,下結於頄。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於肩髃。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於完骨。其支者,出缺盆,邪上出於頄,其病小指支跟腫痛,膕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春痹也。(以知為數,以痛為輸者,言經筋病用燔針之法,但以知覺所針之病應效為度數,非如取經脈法有幾呼幾吸幾度之定數也。但隨筋之痛處為輸穴,亦非如取經脈法有滎俞經合之定穴也。

白話文:

足太陽經的筋脈,從小腳趾開始,向上連接到腳踝,邪氣向上則會造成膝蓋疼痛。向下沿著腳外側,連接到腳跟,向上沿著跟腱,連接到膕窩。另一支脈則連接到小腿外側,向上到膕窩內側和膕窩中心,並向上連接到臀部,再向上沿著脊柱到後頸部。其中一支脈則進入舌根。直行的筋脈則連接到枕骨,向上連接到頭頂和面部,最後連接到鼻樑。一支脈則形成眼部的經絡,向下連接到下巴。另一支脈則從腋窩後外側,連接到肩胛骨。

另一支脈則進入腋窩,向上穿過鎖骨凹陷,連接到肩峰。一支脈則從鎖骨凹陷穿出,向上到下巴,其病症包括小腳趾和腳跟腫痛、膕窩僵硬、脊柱反折、後頸部筋脈緊繃、肩膀抬不起來、腋窩到鎖骨凹陷之間疼痛,無法左右搖動,治療方法是使用燔針劫刺,以患者的知覺為度數,以疼痛部位為腧穴,稱為仲春痹。

足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上結外踝,上循脛外廉,結於膝外廉。其支者,別起外輔骨,上走髀,前者結於伏兔之上,後者結於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脅,上走腋前廉,繫於膺乳,結於缺盆。直者上出腋,貫缺盆,出太陽之前,循耳後,上額角。交巔上,下走頷,上結於頄。

支者,結於目眥為外維,其病小指次指支轉筋,引膝外轉筋,膝不可屈伸,膕筋急,前引髀,後引尻,即上乘䏚季脅痛,上引缺盆膺乳頸維筋急,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並蹺脈而行,左絡於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維筋相交。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春痹也。

白話文:

足少陽經的筋,起始於小指和次指,向上連接到外踝,沿著脛骨外側向上,連接到膝蓋外側。它的分支,另起於外輔骨,向上走至大腿,前面的分支連接到伏兔穴之上,後面的分支連接到臀部。它的直行部分,向上經過䏚季脅,沿著腋前側向上,連接到膺乳,連接到缺盆。直行部分向上從腋窩穿出,貫穿缺盆,從太陽穴前側出來,沿著耳後向上,至額角。交匯於頭頂,向下走至下巴,向上連接到頄。

分支,連接到眼角,成為外維,它的病症是小指和次指抽筋,牽連到膝蓋外側抽筋,膝蓋不能屈伸,膕筋僵硬,前面牽拉大腿,後面牽拉臀部,也就是向上經過䏚季脅疼痛,向上牽拉缺盆、膺乳、頸部維筋僵硬,從左側到右側,右眼無法睜開,向上經過右額角,與蹺脈並行,左邊連接到右邊,因此傷到左額角,右腳就不能使用,稱為維筋相交。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以知覺為準,以疼痛為度,稱為孟春痹。

足陽明之筋,起於中三指,結於跗上,邪外上加於輔骨,上結於膝外廉,直上結於髀樞,上循脅,屬脊。其直者,上循骭,結於膝。其支者,結於外輔骨,合少陽。其直者,上循伏兔,上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而布,至缺盆而結,上頸,上挾口,合於頄,下結於鼻,上合於太陽。太陽為目上網,陽明為目下網。

其支者,從頰結於耳前,其病足中指支脛轉筋,腳跳堅,伏兔轉筋,髀前腫,㿉疝腹筋急,引缺盆及頰,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熱則筋縱,目不開,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有熱則筋弛縱緩不勝收,故僻。治之以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緩者,以桑鉤鉤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以膏熨急頰,且飲美酒,啖美炙肉。

白話文:

足陽明經筋的走行與病症

足陽明經的筋,起源於中指的三個指節,向上連接到足背,並外側上行至外踝骨,再向上連結到膝蓋外側,直上連接到髖骨外側,沿著肋骨上行,最後連接到脊椎。

其中,直行的部分,向上沿著小腿外側,連接到膝蓋。而分支的部分,連接到外踝骨,與少陽經相合。

直行的部分,繼續向上沿著股骨前側,連接到髖部,聚集成陰部,向上延伸到腹部,布滿整個腹部,最後在鎖骨凹陷處匯合,向上連接到頸部,向上挾持著口角,與足陽明經的經脈相合,向下連結到鼻尖,向上與太陽經相合。

太陽經是眼睛上方的經脈,陽明經是眼睛下方的經脈。

分支的部分,從面頰連接到耳前。

病症:足中指、小腿外側轉筋,腳跳、足跟僵硬,股骨前側轉筋,髖部前方腫痛,腹股溝疝氣、腹部筋攣急,引發鎖骨凹陷處和面頰疼痛,口眼歪斜,病情急迫時眼睛無法閉合。

熱症表現為筋攣舒張,眼睛無法睜開;面頰筋寒則痙攣導致面頰移位、口角歪斜;面頰筋熱則筋攣舒張,鬆軟无力,无法收缩,导致口眼歪斜。

治療:以馬油膏敷貼於痙攣處,用白酒和桂枝調和塗抹於鬆軟處,可以用桑枝鉤拉鬆弛的筋,也可以用生桑灰敷在凹陷處,高低調控,使患者坐著時保持平衡。可以用膏藥熨燙痙攣的面頰,並飲用美酒、食用美味炙肉。

不飲酒者,自強也,為之三拊而已。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春痹也。(治在燔針之上當有「其病轉筋者」五字,如足厥陰筋行水清陰氣之下所言也。蓋燔針但宜施於筋寒轉筋之病,其筋熱緩縱者則不宜也。搏,擊也,指也。

蓋治口喎僻之法,以火烘馬之脂膏熨其半邊急者,以白酒調和桂末塗其半邊緩者,又以桑鉤鉤其口吻之僻偏復於故處,使高下相等,復以水調生桑灰於鉤柄之坎縫處,連頰塗之,以收其緩,其桑鉤柄別用線繫縛於肩後,使勿走作也。復飲酒啖肉使筋脈柔和以助外之塗熨。不飲酒者,則自強其筋骨,使正以手相拍其熨處也。

白話文:

不喝酒的人,身體自強,只需要用雙手輕輕拍打三下就好。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紅的針灸針刺穴位,以感覺麻痺為準,以疼痛為輸通的標誌,這種病叫做季春痺。治療方法是燒紅的針灸針刺穴位,適用於筋脈寒涼、抽筋的患者,對於筋脈熱性、鬆弛的患者則不適合。

治療口歪斜的方法,是用火烤馬油,塗抹在歪斜的一邊,用白酒調和桂皮粉末塗抹在鬆弛的一邊,再用桑鉤鉤住歪斜的嘴巴,使其恢復到正常位置,並用清水調和生桑灰塗抹在桑鉤柄的凹縫處,塗抹到臉頰上,讓鬆弛的部位收緊。桑鉤柄要綁在肩後,避免活動。然後要喝點酒,吃點肉,讓筋脈舒緩,配合外敷的藥物。不喝酒的人,則要靠自己的力量,用雙手拍打塗抹藥物的地方,讓筋骨恢復正常。

張子和云:左寒右熱則左急而右緩,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故偏於左者,左寒右熱,偏於右者,右寒左熱。夫寒不可輕用辛熱之劑,蓋左中寒則逼熱於右,右中寒則逼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故也。)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端內側,上結於內踝。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上循陰股,結於髀,聚於陰器,上腹結於臍,循腹裡,結於肋,散於胸中。其內者,著於脊,其病足大指支內踝痛,轉筋痛,膝內輔骨痛,陰股引髀而痛,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引膺中脊內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秋痹也。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下,並足太陰之筋,邪走內踝之下,結於踵,與太陽之筋合而上結於內輔之下,並太陽之筋,而上循陰股,結於陰器,循脊內挾膂,上至項,結於枕骨,與足太陽之筋合。其病足下轉筋,及所過而結者皆痛及轉筋。病在此者,主癇瘈及痓,在外者不能俯,在內者不能仰。

白話文:

張子和云:

張子和說:左側寒冷右側發熱,則左側脈象急促而右側脈象緩慢;右側寒冷左側發熱,則右側脈象急促而左側脈象緩慢。所以身體偏向左側的人,多半是左側寒冷右側發熱;身體偏向右側的人,多半是右側寒冷左側發熱。

寒冷不可輕易使用辛熱的藥物,因為左側體內寒冷會逼使熱氣往右側移動,右側體內寒冷則會逼使熱氣往左側移動,陽氣無法順暢運行,這就是原因。

足太陰之筋:

足太陰之筋,起於大腳趾內側末端,向上連接到內踝。直行部分,連接到膝蓋內側輔骨,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連接到髖部,匯聚到生殖器,上行到腹部連接到肚臍,沿著腹腔內側,連接到肋骨,散佈到胸腔中。內側部分,附著在脊椎上。

此經脈的病症為:大腳趾、內踝疼痛,抽筋疼痛,膝蓋內側輔骨疼痛,大腿內側牽引到髖部疼痛,生殖器疼痛,向下牽引到肚臍兩側肋骨疼痛,牽引到胸腔中和脊椎內側疼痛。

治療方法是用燔針劫刺,以針刺入感到痠痛的穴位,名為孟秋痺。

足少陰之筋:

足少陰之筋,起於小腳趾下方,與足太陰之筋並行,邪氣沿著內踝下方,連接到腳跟,與太陽之筋結合,向上連接到內輔骨下方,與太陽之筋並行,向上沿著大腿內側,連接到生殖器,沿著脊椎內側挾著膂筋,向上到達頸部,連接到枕骨,與足太陽之筋結合。

此經脈的病症為:腳下抽筋,以及經絡經過的部位都疼痛和抽筋。病症在此經脈者,容易出現癲癇和瘈疭等疾病。病症在外者無法低頭,病症在內者無法仰頭。

故陽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陰病者不能仰。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在內者熨引飲藥,此筋折紐,紐發數甚者,死不治,名曰仲秋痹也。

足厥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上結於內踝之前,上循脛,上結內輔之下,上循陰股,結於陰器,絡諸筋。其病足大指支內踝之前痛,內輔痛,陰股痛轉筋,陰器不用。傷於內則不起,傷於寒則陰縮入,傷於熱則縱挺不收,治在行水清陰氣。其病轉筋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秋痹也。

手太陽之筋,起於小指之上,結於腕,上循臂內廉,結於肘內銳骨之後,彈之應小指之上,入結於腋下。其支者,後走腋後廉,上繞肩胛,循頸,出走太陽之前,結於耳後完骨。其支者,入耳中。直者出耳上下,結於頷上,屬目外眥。其病小指支肘內銳骨後廉痛,循臂陰,入腋下,腋下痛,腋後廉痛,繞肩胛引頸而痛,應耳中鳴痛引頷,目瞑良久乃得視,頸筋急則為筋瘻頸腫。寒熱在頸者,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

白話文:

陽氣虛弱的人,腰部會向後彎曲,無法彎腰,陰氣虛弱的人,則無法仰頭。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劫刺,以針灸的疼痛感來判斷針刺的深度和次數。對於內在的病症,則用熨燙和藥物來治療。筋脈折斷或打結,打結的情況嚴重者,無法治癒,稱為仲秋痹。

足厥陰經的筋脈,起於大腳趾上,向上連接到內踝的前方,沿著小腿內側向上,連接到內輔骨下方,然後沿著大腿內側向上,連接到生殖器,並連接著其他筋脈。其病症表現為大腳趾、內踝前側、內輔骨、大腿內側疼痛,以及筋脈抽搐,生殖器功能障礙。如果傷及內部,則會導致無法站立,如果傷及寒氣,則會導致陰部收縮,如果傷及熱氣,則會導致陰部鬆弛無法收縮。治療方法是利水清熱,疏通陰氣。如果出現筋脈抽搐,則採用燔針劫刺治療,以疼痛感來判斷針刺的深度和次數,稱為季秋痹。

手太陽經的筋脈,起於小指上,連接到手腕,沿著手臂內側向上,連接到肘部內側銳骨後方,彈擊該處,能引起小指上的反應,然後進入腋窩。其分支向後走行於腋窩後側,向上繞過肩胛骨,沿著頸部向上,從太陽穴前方穿出,連接到耳後完骨。其分支進入耳內。直線部分從耳上下穿出,連接到下巴上,與眼外眥相連。其病症表現為小指、肘部內側銳骨後方、手臂內側、腋窩、腋窩後側、肩胛骨、頸部疼痛,以及耳鳴、耳痛、下巴疼痛,眼睛睜不開,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清東西,頸部筋脈緊繃,導致頸部腫瘤。如果寒熱在頸部,則採用燔針劫刺治療,以疼痛感來判斷針刺的深度和次數。

其為腫者,復而銳之。本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夏痹也。

手少陽之筋,起於小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結於肘,上繞臑外廉,上肩,走頸,合手太陽。其支者,當曲頰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屬目外眥,上乘頷,結於角。其病當所過者即支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季夏痹也。

手陽明之筋,起於大指次指之端,結於腕,上循臂,上結於肘外,上臑結於髃。其支者,繞肩胛,挾脊。直者,從肩髃上頸。其支者,上頰,結於頄。直者,上出手太陽之前,上左角,絡頭,下右頷。其病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夏痹也。

白話文:

如果患處腫脹,就應該用針灸來刺激它。手少陽經的經脈從小指和無名指的末端開始,經過手腕、手臂,到達肩膀,再沿著脖子到達頭部,與手太陽經相連。它的分支經過臉頰,連接到舌根。另一支則經過牙齒,沿著耳朵前面,到達眼睛外側,再向上經過下巴,最終連接到耳根。如果患處在這些經脈經過的地方出現轉筋,就屬於仲夏痹。手陽明經的經脈從大拇指和食指的末端開始,經過手腕、手臂,到達肩膀,再沿著脖子到達頭部。它的分支經過肩膀,沿著脊柱向下延伸。另一支則從肩膀經過脖子,到達下巴。再向上延伸,經過耳朵,到達頭部。如果患處在這些經脈經過的地方出現疼痛或轉筋,肩膀抬不起來,脖子不能左右轉動,就屬於孟夏痹。

手太陰之筋,起於大指之上,循指上行,結於魚後,行寸口外側,上循臂,結肘中,上臑內廉,入腋下,出缺盆,結肩前髃,上結缺盆,下結胸裡,散貫賁,合賁下抵季脅。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痛,甚成息賁,脅急吐血。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仲冬痹也。

手心主之筋,起於中指,與太陰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廉,上臂陰,結腋下,散前後挾脅。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結於臂。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前及胸痛息賁。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名曰孟冬痹也。

手少陰之筋,起於小指之內側,結於銳骨,上結肘內廉,上入腋,交太陰,挾乳里,結於胸中,循臂,下繫於臍。(臂當作胸。)其病內急,心承伏梁,下為肘網。其病當所過者支轉筋,筋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輸;其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名曰季冬痹也。(「名曰季冬痹也」六字元誤在後「無用燔針」之下,今移在此。)

白話文:

手太陰的經脈,起源於大拇指的頂端,沿著手指向上,在魚際穴匯合,經過寸口穴的外側,向上循行於手臂,在肘關節內側匯合,向上沿著上臂內側,進入腋窩,從鎖骨上窩穿出,在肩前肩髃穴匯合,向上連接到鎖骨上窩,向下連接到胸腔內,分散貫穿賁門,在賁門下方到達季脅。這個經脈如果有病變,就會出現經過的部位肢體轉筋疼痛,嚴重的情況會導致呼吸急促、胸悶,甚至吐血。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劫刺,以針刺入穴位時有知覺為準,以針刺時感到疼痛為輸穴,這種病症叫做仲冬痹。

手心主經脈,起源於中指,與手太陰經脈並行,在肘關節內側匯合,向上沿著手臂內側,進入腋窩,分散到前胸和後背的兩側肋骨。它的分支進入腋窩,分散到胸腔內,在手臂上匯合。這個經脈如果有病變,就會出現經過的部位肢體轉筋,以及胸痛、呼吸急促。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劫刺,以針刺入穴位時有知覺為準,以針刺時感到疼痛為輸穴,這種病症叫做孟冬痹。

手少陰經脈,起源於小手指的內側,在尺骨尖端匯合,向上連接到肘關節內側,向上進入腋窩,與手太陰經脈交匯,沿着乳房內側,在胸腔內匯合,沿著手臂,向下連接到臍部。(「臂」字應為「胸」字。)這個經脈如果有病變,就會出現胸悶、心煩,下腹部疼痛,肘關節疼痛。這個經脈如果有病變,就會出現經過的部位肢體轉筋,筋骨疼痛。治療方法是採用燔針劫刺,以針刺入穴位時有知覺為準,以針刺時感到疼痛為輸穴;如果發展到呼吸急促,吐血、流膿,則無法治癒,這種病症叫做季冬痹。

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淬刺者,刺寒急也。熱則筋縱不收,無用燔針。(艾灸亦然,今世不分寒急熱縱,皆用艾灸者,未知此理也。)

足之陽明,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噼,眥急不能卒視,治皆如上方也。(俱見《靈樞》經筋篇。)

形樂志苦,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全文見治法。)

諸筋病皆屬於節。經云:諸筋者,皆屬於節。又云:手屈而不伸者,病在筋是也。肝主諸筋。經云:肝主筋。又云:在臟為肝,在體為筋。又云: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是也。筋病忌風,忌食酸辛,忌久行。經云: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又云:酸走筋,筋病無多食酸。又云: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又云:久行傷筋是也。

白話文:

經筋出現問題時,如果寒氣入侵,就會導致筋脈反折且緊繃;如果熱氣過盛,則筋脈會鬆弛無力,無法收縮,進而導致陰痿無力。陽氣過盛會導致反折,陰氣過盛則會使筋脈下垂無法伸展。用針刺治療,主要是針對寒氣導致筋脈緊繃的情況。熱氣導致筋脈鬆弛無力的情況,則需要使用燔針(灸針)。(現代人使用艾灸時,不分寒氣緊繃或熱氣鬆弛的情況,都使用艾灸,不知道這個道理。)

足陽明經和手太陽經的筋脈出現問題,會導致口眼歪斜,眼角緊繃,無法正常視物,治療方法和上面提到的方法一樣。(這些內容都可以在《靈樞經》的《經筋篇》找到。)

身體感到快樂卻精神苦悶,疾病源於筋脈,治療方法是用熨燙和牽引。

所有的筋脈疾病都與關節有關。《經書》說:所有的筋脈都與關節相連。又說:手部屈曲無法伸展,就是筋脈病變引起的。肝臟主宰著全身筋脈。《經書》說:肝臟主宰筋脈。又說:肝臟在臟腑中,筋脈在身體中,是相輔相成的。又說:酸味能滋生肝氣,肝氣生長筋脈,筋脈再滋生心氣。筋脈疾病忌諱風寒,忌諱食用酸味和辛辣的食物,忌諱長時間行走。《經書》說:風寒會傷害筋脈,乾燥能克制風寒,酸味會傷害筋脈,辛辣能克制酸味。又說:酸味會影響筋脈,筋脈有疾病的人不要吃太多酸味食物。又說:多吃辛辣食物會導致筋脈緊繃,指甲枯乾。又說:長時間行走會損傷筋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