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4)

1. 治虛實法

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

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以上《十四難》)

〔仲〕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挾喉兩旁人迎脈大為陽盛,兩手寸口脈大為陰盛。詳見針灸門刺虛實法。(《內經》以挾喉兩旁動脈為人迎,《脈經》以關前為人迎,當以《內經》為正)

〔《素》〕: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生氣通天論》)

潔:氣虛氣弱者,陳皮、黃耆、人參;氣實氣結者,青皮、厚朴、木香、沉香。血虛者,生地黃、當歸身;血實惡血積聚者,當歸梢、蘇木、紅花。

〔海〕氣血弱者,勿與枳殼,以其損氣也;氣血盛者,勿與丁香,以其益氣也。脈弦而虛者,勿損氣,脈大而實者,勿益氣;脈中有少力,浮則似止,胸中真氣不及也。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沉香,川芎,益智,白豆蔻,丁香

氣虛,則生脈散;血虛,則三才丸。

四君子湯,治真氣虛弱及短氣脈弱。

白朮,人參,黃耆,茯苓(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遠溫服。

〔《千金》〕,生脈散

人參,五味,麥門冬

〔(潔)〕益氣丸,治語言多,損氣懶語。補上益氣。

麥門冬(去心),人參(各三錢),橘皮(去白),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

上為極細末。水浸油餅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細嚼,津唾嚥下(油餅,和油燒餅也)。

虛損。人參黃耆湯。

人參(二錢),黃耆,白朮,陳皮(去白,各一錢),甘草(半錢,炙),當歸,茯苓(各一錢)

上㕮咀。水煎,空心熱服。胃熱不能食者,加薑、棗湯煎。

〔垣〕補中益氣湯,治飲食勞倦所傷。(方見《虛熱門》)

調中益氣湯,治脈弦洪緩而沉,按之中之下,時得一澀,其證心腹滿閉,肢節煩疼,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心不安,忽肥忽瘦,四肢懶倦,口失滋味,腹難舒伸,大小便溺清利而數。或上飲下泄。或大便澀滯不行,一二日一見,夏月飧泄,米穀不化。或便後見血及白膿,胸滿短氣,膈咽不通。或痰嗽稠黏,口中沃沫,食入反出,耳鳴耳聾,兩目焰火,視物昏花,胬肉紅絲,熱壅頭目,不得安臥,嗜臥無力,不思飲食。

白話文:

治虛實法

脈搏洪大有力,則感到煩悶飽脹;脈搏沉細微弱,則腹部疼痛;脈搏滑利,則表示傷風發熱;脈搏澀滯,則表示體內有寒濕之氣。一呼氣脈搏跳動五次,一吸氣脈搏跳動五次,此人必定疲倦。脈搏沉細,夜間加重;脈搏浮大,白天加重;脈搏既不大也不小,雖然疲倦,但可以治療;脈搏忽大忽小,則難以治療。一呼氣脈搏跳動六次,一吸氣脈搏跳動六次,這是死脈。脈搏沉細,夜間加重則死;脈搏浮大,白天加重則死;一呼氣脈搏跳動一次,一吸氣脈搏跳動一次,稱為損傷之脈。即使人還能行走,也應該臥床休息,因為這是由於氣血不足造成的。

再呼氣脈搏跳動一次,再吸氣脈搏跳動一次,稱為無魂之脈,無魂之脈,將要死亡。即使人還能行走,也只是行屍走肉。上部有脈搏,下部無脈搏,此人將會嘔吐,如果不嘔吐,就會死亡。上部無脈搏,下部有脈搏,雖然疲倦,但並無大礙。這就像樹木一樣,即使枝葉枯萎,只要根部還在,就能重新生長。脈搏有根基,人有元氣,所以知道不會死亡。

寸口脈微弱,表示陽氣不足;脈搏濡弱,表示血虛。脈搏來時緩慢,間或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稱為結脈;脈搏來時頻數,間或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稱為促脈。脈象陽盛則促,陰盛則結,這些都是病態脈象。

頸部兩側人迎脈搏有力,表示陽氣過盛;兩手寸口脈搏有力,表示陰氣過盛。詳見針灸門刺虛實法。(《內經》以頸部兩側動脈為人迎,《脈經》以關前為人迎,應以《內經》為準)

陰氣不足以制約陽氣,則脈搏流動薄弱而迅速,並且會發狂;陽氣不足以制約陰氣,則五臟之氣爭奪,九竅不通。

氣虛體弱者,宜用陳皮、黃耆、人參;氣實氣滯者,宜用青皮、厚朴、木香、沉香。血虛者,宜用生地黃、當歸身;血瘀者,宜用當歸梢、蘇木、紅花。

氣血虛弱者,忌用枳殼,因為它會損傷元氣;氣血旺盛者,忌用丁香,因為它會益氣。脈象弦細而虛弱者,忌用損氣之藥;脈象洪大而有力者,忌用益氣之藥;脈搏微弱,浮而似停,是胸中真氣不足。

人參、五味子、麥門冬、沉香、川芎、益智仁、白豆蔻、丁香等藥材可用於調整氣血。

氣虛,則服用生脈散;血虛,則服用三才丸。

四君子湯,用於治療真氣虛弱、氣短脈弱。藥物組成:白朮、人參、黃耆、茯苓(等分)。用法:上藥研末。每次服用五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飯後溫服。

生脈散(《千金方》):人參、五味子、麥門冬。

益氣丸(潔方),治療說話太多、損傷元氣、說話懶散。補益肺氣。藥物組成:麥門冬(去心)、人參(各三錢)、橘皮(去白)、桔梗、炙甘草(各半兩)、五味子(二十一粒)。用法:上藥研成極細粉末。用水浸泡油餅做成丸藥,如雞頭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細嚼,用唾液吞服。(油餅,即油炸的燒餅)

虛損,宜用人參黃耆湯。藥物組成:人參(二錢)、黃耆、白朮、陳皮(去白,各一錢)、甘草(半錢,炙)、當歸、茯苓(各一錢)。用法:上藥咀嚼。水煎,空腹溫服。胃熱不能進食者,加薑、棗同煎。

補中益氣湯(垣方),治療飲食勞倦所傷。(方劑見《虛熱門》)

調中益氣湯,用於治療脈象弦而洪大,但又緩慢而沉,按之則在下陷,間或出現澀滯,症狀表現為心腹脹滿,肢體酸痛,難以屈伸,身體沉重,煩躁不安,體重忽胖忽瘦,四肢倦怠,味覺失靈,腹部脹滿不適,大小便清利而頻數。或者上吐下瀉。或者大便祕結不通,一兩天才排便一次,夏季容易腹瀉,米穀難以消化。或者大便後見血或膿液,胸悶氣短,咽喉阻塞。或者痰嗽稠黏,口中流涎,吃進去就吐出來,耳鳴耳聾,眼睛紅腫,視物模糊,胬肉增生,眼白佈滿紅絲,頭目脹熱,不得安眠,嗜睡無力,不想吃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