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32)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32)
1. 欲獨閉戶牖而處
〔《素》〕陽明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搏也,陽盡而陰盛,故欲獨閉戶牖而居。帝曰:陽明惡人者,何也?岐伯曰: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陽明脈解篇)
針灸,獨閉戶牖而處有二法:
其一取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惡人與火,獨閉戶牖而處,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其二取少陰。經云:少陰之虛,獨閉戶牖而處。(注云:取大鐘、太谿二穴。)
〔《甲》〕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僕而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齧齒,惡風,鼻不利多臥善驚,厲兌主之。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厥熱脛痛,腹脹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腎痛,熱病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慄,齧齒口噤,懈惰不嗜食,內庭主之。
〔《難》〕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而反得肺脈短而澀者,死也。
白話文:
【對於想一個人關門窗待著的情況】
根據《黃帝內經》,當一個人想獨自關門窗待在房間裡,這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調所致。具體來說,是因為陽氣耗盡,陰氣過剩,所以才會產生想要獨自待在密閉空間的想法。黃帝問:為什麼陽明經的人會不喜歡見人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陽明經絡出現問題,會導致呼吸困難和胸悶,而這些症狀會讓人不喜歡見人。
針灸治療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針對胃部。根據經典描述,當胃部的陽明脈絡出問題時,病人會不喜歡見人和火光,且只想關門窗待在室內。治療上應觀察脈象的強弱,並根據病情的冷熱程度來決定治療方式。
第二種是針對少陰經絡。經典記載,當少陰經絡虛弱時,也會出現想要獨自關門窗待在室內的情況。
【對於熱病、鼻塞、流鼻血等症狀】
當患有熱病而出汗不順暢、鼻塞、流鼻血、頭暈、偶爾昏倒、下肢水腫、腳踝發冷、失眠、畏寒、怕聽木質聲音、喉嚨疼痛、牙齒咬合不適、鼻塞、嗜睡、易受驚嚇,這些症狀可通過針刺厲兌穴來緩解。對於四肢麻木無力,需由他人長期扶助,以及手腳冰冷、肌肉痠痛、腹部脹氣、皮膚疼痛、經常打哈欠、怕聽木質聲音、畏寒、咽喉痛牽扯到外生殖器痛、熱病不出汗、下排牙齒痛、怕冷眼睛緊繃、呼吸困難、全身寒冷顫抖、牙齒咬合不適、口齒緊閉、懶惰不想吃飯,這些症狀可通過針刺內庭穴來緩解。
【對於閉眼不願見人的情況】
如果一個人閉著眼睛不想見人,他的脈象應該呈現肝臟的特徵,即弦急而長。然而,如果脈象反而呈現肺部的特徵,即短而澀,這可能意味著病情嚴重,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 口
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腸脈之所挾。經云: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云:脾主口,在藏為脾,在竅為口。又云: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此脾之所主於口也。
又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下交承漿。又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此胃大腸之脈所挾於口也。
白話文:
[口]是受脾臟主管,並由胃與大腸的經脈環繞。古籍有記載:身體中央的黃色與脾臟相連,其功能開通於口部,並將精華藏於脾臟。又說:脾臟主管口部,在內臟中它屬於脾臟,在五官中則是口部。再說:脾臟的功能通向口部,脾臟健康時,口部就能辨別五種味道。這就是脾臟對口部的影響。
另外,古籍也提到:胃部的足陽明經脈,會經過口部,然後向下延伸到承漿穴。再說:大腸的手陽明經脈,同樣會經過口部,然後交會於人中穴。這就是胃與大腸的經脈如何環繞口部的。
3. 口苦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全文見痿。)
〔《內經》曰:有病口苦,名曰膽癉。乃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盛汁七合,是清淨之府,取決於膽。膽或不決,為之恚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故口苦,或熱甚而使然也。以,龍膽瀉肝湯,主之。
柴胡(一錢),黃芩(七分),生甘草,人參,天門冬(去心),黃連,草龍膽,山梔,麥門冬,知母(各五分),五味子(七粒)
上件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遠。忌辛熱物,大效。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全文見水腫。)
〔《素》〕帝曰:有病口苦者,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曰膽癉。夫肝者,中之將也,取決於膽,咽為之使。此人者,數謀慮不決,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奇病論,膽募穴在腹部期門下五分,膽俞穴在背部第十一椎下兩旁相去各二寸半。)
針灸,口苦,獨取於膽。此篇經文是其一法也。又經云: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汁,當取陽陵泉。又云: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白話文:
【口苦】
若肝臟運作過熱,會導致膽汁外泄,進而造成口苦的情況。根據《內經》記載,有種疾病會讓人感到口苦,這種病症被稱為膽癉。肝臟負責思考策劃,膽則掌管果決判斷,膽汁儲存量約七合,膽是個清淨的器官,判斷決策皆由膽來完成。一旦膽無法做出判斷,人就會感到憤怒,導致氣血上逆,膽汁也會隨之上溢,因此感到口苦,這可能是因為身體過熱所引起的。治療這種情況,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
藥方包含:柴胡、黃芩、生甘草、人參、天門冬(去心)、黃連、草龍膽、山梔、麥門冬、知母各五分,五味子七粒。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混合,作為一劑,用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渣後溫熱服用,飯前飯後均可。需避免辛辣及燥熱的食物,療效顯著。
真氣上逆時,也會導致口苦舌燥。根據《素問》記載,皇帝問道:有病患感到口苦,這是什麼病?又是怎麼來的?岐伯回答說:這種病被稱為膽癉。肝臟在人體中扮演著司令的角色,而膽則負責做最終的決定,喉嚨是膽的助手。這類患者常因思考問題無法做出決定,導致膽虛,氣血上溢,因而口苦。治療這種病症應針對膽募俞穴。
針灸治療口苦,主要集中在膽經。此段經文即是一種方法。另外,《內經》亦提到:膽臟有病的人,常會深深嘆息,口苦且嘔吐膽汁,應該取用陽陵泉穴進行治療。又提到:膽腳少陽脈絡出問題,就會產生口苦、深深嘆息的症狀,視病情的嚴重程度,再選擇熱敷或冷敷治療。
4. 口瘡
(入疥門)
白話文:
(入疥門)
5. 口糜
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全文見診病傳變。)
〔垣〕,移熱湯,治口糜。《內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好飲酒人多有此疾。易老用五苓散、導赤散相合服之,神效。
〔丹〕治滿口白爛。蓽茇一兩,厚黃柏一兩六錢,為末,用米醋煎數沸後,調上藥,涎出吐之,再用湯漱口即愈,重者二次。
〔羅〕,胡黃連散,治口糜。
胡黃連(五分),藿香(一錢),細辛(三錢),黃連(三錢),
上為末,每用半錢,乾摻口內,漱吐之。
必效散,治口糜。
白礬,大黃(等分)
上為細末,臨臥干貼,瀝涎盡,溫水漱之。
運氣,口糜皆屬熱。經云:少陰之復,火氣內發,上為口糜,治以苦寒是也。
白話文:
[口糜]
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造成腸胃運作不順,往上影響,導致口腔黏膜破損。詳細內容可參考診病傳變部分。
李杲(號東垣)提出的移熱湯,能治療口糜。《內經》提及,膀胱的熱氣轉移到小腸,腸胃運作不順,往上影響,導致口腔黏膜破損。嗜酒的人常患有這種疾病。易老使用五苓散和導赤散一同服用,效果神奇。
丹溪治滿口白爛的療法是,取一兩的蓽茇和一兩六錢的厚黃柏,磨成粉,然後用米醋煮沸數次,調和藥粉,讓口水流出後吐掉,再用熱水漱口即可痊癒,病情嚴重者需進行兩次。
羅天益的胡黃連散,用於治療口糜。
所需材料為胡黃連五分,藿香一錢,細辛三錢,黃連三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粉末,每次使用半錢,直接敷在口中,漱口後吐掉。
必效散,用於治療口糜。
所需材料為等量的白礬和大黃,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睡前直接敷在患處,待口水流盡後,用溫水漱口。
根據運氣理論,口糜都屬於熱性病症。經典提到:少陰的反動,火氣在體內發作,往上影響,導致口腔黏膜破損,治療應採用苦寒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