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7)

1. 積塊癥瘕

〔仲〕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衝。脈出在左,積在左。脈出在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素》〕太陰澀則病積,心腹時滿。厥陰澀則病少腹積氣。少陰澀則病積溲血。陽明澀則病積時善驚。太陽澀則病積時善巔疾。少陽澀則病積時筋急目痛。(四時刺逆從論)寸口脈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平人氣象論,即動脈之狀,厥厥如豆,不升降也。)

〔《脈》〕左手脈橫症在左,右手脈橫症在右,脈頭大者在上,頭小者在下。脈遲而滑,中寒有癥結,偏得洪實而滑為積,弦緊亦為積,為寒痹,為疝痛。內有積,不見脈,難治。見一脈相應,為易治。諸不相應,為不治。脈弦,腹中急痛,腰背痛相引,腹中有寒疝瘕。脈弦緊而微細者,症也。

夫寒痹癥瘕積聚之脈,皆弦緊。苦在心下,即寸弦緊;在胃脘,即關弦緊;在臍下,即尺弦緊。脈弦小者,寒痹。

心肺有積痹,其脈皆喘數。經云: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名曰心痹。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是也。

肝有積,其脈弦長面青。經云: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是也。

脾腎有積痹,其脈皆大。經云: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王注云:上謂寸口是也。(全文見上臟腑條。)

〔《脈》〕診人心腹積聚,其脈堅強急者生,虛弱者死。脈弦而伏者,腹中有症,不可轉也,必死不治。

〔《靈》〕黃帝問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岐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於陰,或起於陽,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

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百病始生篇,下同)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故皮膚痛。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其痛之時息,大經乃代。

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灑淅善驚。留而不去,傳舍於輸,在輸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多熱則溏出麋。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

白話文:

關於體內積塊腫塊的診斷:

如果脈象細弱且緊貼骨頭,這表示體內有積塊。寸口脈(手腕靠近拇指的脈搏)如果出現這種情況,表示積塊在胸腔。脈象稍微超出寸口,積塊則在喉嚨。關脈(手腕中間的脈搏)有此現象,積塊在肚臍旁邊。關脈偏上的位置,積塊在心臟下方。關脈偏下的位置,積塊在小腹。尺脈(手腕靠近手肘的脈搏)出現這種脈象,積塊在氣衝部位(肚臍下方的部位)。脈象在左邊明顯,積塊就在左邊,脈象在右邊明顯,積塊就在右邊。如果左右兩邊脈象都明顯,積塊則在身體中間。依照脈象出現的部位,可以判斷積塊所在的位置。

《黃帝內經》提到:太陰經(脾經)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形成積塊,導致腹部時常脹滿。厥陰經(肝經)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導致小腹有積氣。少陰經(腎經)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形成積塊,導致小便出血。陽明經(胃經)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形成積塊,時常感到驚恐。太陽經(膀胱經)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形成積塊,時常感到頭暈。寸口脈脈象沉而橫,表示脅肋下方有積塊,腹部有橫向的積塊疼痛。脈象像豆子一樣跳動,沒有升降的變化,也是積塊的表現。

《脈經》說:左手脈象橫向,疾病在左邊,右手脈象橫向,疾病在右邊。脈搏前端粗大的,積塊在上部,脈搏前端細小的,積塊在下部。脈象遲緩而滑利,表示體內有寒氣,導致癥瘕結塊。脈象偏洪大而滑利,表示體內有積塊。脈象弦緊也表示有積塊,同時可能伴有寒痹和疝氣疼痛。體內有積塊,但脈象不明顯,這種情況難以治療。如果脈象與病情相符,則容易治療;如果脈象與病情不符,則難以治療。脈象弦而急,表示腹部急痛,腰背牽引疼痛,腹部有寒疝瘕。脈象弦緊且細微,表示體內有癥瘕。

寒痹、癥瘕、積聚的脈象都是弦緊的。如果病痛在心臟下方,寸口脈就會弦緊;如果病痛在胃脘,關脈就會弦緊;如果病痛在肚臍下方,尺脈就會弦緊。脈象弦而微小,表示體內有寒痹。

心肺有積痹,脈象都會呈現喘促且脈數。經書說:紅色的脈象出現時,會喘促且脈象堅硬,表示胸中有積氣,稱為心痹。白色的脈象出現時,會喘促且脈象浮,呈現上虛下實的狀況,表示胸中有積氣,喘促且脈象虛弱,稱為肺痹。

肝臟有積塊,脈象會呈現弦長且臉色發青。經書說:青色的脈象出現時,會呈現長而左右彈動的狀況,表示心臟下方肋骨處有積氣,稱為肝痹。

脾腎有積塊,脈象都會呈現洪大。經書說:黃色的脈象出現時,會呈現洪大而虛弱的狀況,表示腹中有積氣。黑色的脈象出現時,會呈現上部堅硬而洪大的狀況,表示小腹和陰部有積氣,稱為腎痹。這裡的「上」指的是寸口。

診斷心腹積聚,如果脈象堅強而急促,是好現象,如果脈象虛弱,是壞現象。脈象弦而伏,表示腹中有癥瘕,無法移動,病情嚴重,難以治療。

《靈樞經》記載,黃帝問道:各種疾病的產生,都是由於風、雨、寒、暑、濕、以及情緒的喜怒等因素造成的。情緒不節制會傷害內臟,風雨會傷害上部,濕氣會傷害下部。三部分受到的傷害不同,想知道它們之間的關聯。岐伯回答:三部分的氣各自不同,有的起於陰,有的起於陽。情緒不節制會傷害內臟,內臟受損,疾病就會從陰開始。濕氣侵襲虛弱的部位,疾病就會從下部開始。風雨侵襲虛弱的部位,疾病就會從上部開始。這就是三部分的情況。至於疾病的發展變化,就數不勝數了。邪氣侵入人體,首先從皮膚開始,皮膚鬆弛,毛孔就會打開,邪氣從毛髮進入,進入深層,導致毛髮豎立,感覺寒冷。如果邪氣不能去除,就會傳入絡脈,在絡脈時,肌肉會疼痛,疼痛會間歇,接著就會侵入大經脈。如果邪氣不能去除,就會傳入經脈,在經脈時,會感到寒冷、顫抖、容易驚嚇。如果邪氣不能去除,就會傳入輸穴,在輸穴時,六經不通,四肢疼痛,腰背僵硬。如果邪氣不能去除,就會傳入伏沖脈,在伏沖脈時,身體沉重疼痛。如果邪氣不能去除,就會傳入腸胃,在腸胃時,腹部鳴響、脹滿,寒氣多則腹鳴、腹瀉、消化不良,熱氣多則排出稀爛的大便。如果邪氣不能去除,就會傳到腸胃之外,募穴和原穴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