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6)

1. 積塊癥瘕

定喘急肺積,,葶藶丸,。

苦葶藶(一兩一分),當歸,肉桂,白蒺藜,鱉甲,川烏頭,乾薑,吳茱萸,大杏仁,茯苓,人參(各五錢),檳榔(一兩),

上為細末,煮棗肉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薑棗湯下,日四服,不拘時候。

師曰:奔豚病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故越人曰:驚者神上越也。(仲景謂奔豚從驚恐得之,蓋奔豚病上衝咽喉者,隨神上越也。)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薑(三兩),芍藥(二兩),乾葛(一兩三錢),甘李根(白皮,一升,焙乾),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臍下悸,欲作奔豚。

桂枝加桂湯,治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以上二方並見傷寒。)

〔無〕,散聚湯,治有塊痛無常處,展轉動移。

半夏,檳榔,當歸(各一兩),陳皮,杏仁(去皮尖),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去皮臍),川芎,枳殼(麩炒),吳茱萸(湯洗),厚朴(薑製。各一兩)

上銼散,每四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食前服。

運氣,積塊皆從濕土。經云:土太過曰敦阜。敦阜之化,其動濡積並蓄是也。

〔丹〕琥珀膏貼塊。(方見癰疽門下。)

又,貼塊,三聖膏,。用石灰十兩,細篩過,炒紅,急用好醋熬成膏,入大黃末一兩,官桂末半兩,攪勻,以瓦器封貯,紙攤貼患處,火烘熱貼。大黃鬚錦紋者。

〔世〕又貼塊。

白鴿糞(二兩),白芷(三兩),硫黃,白蘞,木鱉子肉(各一兩),

上為末,用面水調和,敷患處。

〔丹〕貼積聚塊。

大黃,朴硝(各一兩)

各為末,大蒜搗膏和勻貼之。

〔《外》〕集驗熨症。吳茱萸三升,碎之,以酒和煮,熱布裹熨症上,冷更炒,更番用之。症移走,逐熨之,候消乃止。

〔《靈》〕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蓄積留止,大聚乃起。(五變篇)

〔《脈》〕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推而外之,內者不外,心腹積也。(全文見諸脈診病雜文。)

〔《難》〕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病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

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裡,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十八難)

白話文:

積塊癥瘕(現代白話文翻譯)

針對喘急肺部積聚的狀況:

使用葶藶丸。

葶藶丸的成分:

苦葶藶(一兩一分)、當歸、肉桂、白蒺藜、鱉甲、川烏頭、乾薑、吳茱萸、大杏仁、茯苓、人參(各五錢)、檳榔(一兩)。

葶藶丸的製法與服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煮熟的棗肉揉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用薑棗湯送服,一天服用四次,不拘泥於特定時間。

關於奔豚病:

醫生說:奔豚病是從小腹開始發作,氣向上衝到咽喉,發作時感覺快要死了,之後又會停止,這些都是由於驚恐引起的。所以有醫家說:驚嚇使人的神氣向上浮越。(醫家張仲景認為奔豚病是由於驚恐引起的,因為奔豚病氣上衝咽喉,是隨著神氣向上浮越的表現。)奔豚病發作時,氣向上衝,胸腹疼痛,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可以使用奔豚湯治療。

奔豚湯的成分:

甘草、芎藭、當歸(各二兩)、半夏(四兩)、黃芩(二兩)、生薑(三兩)、芍藥(二兩)、乾葛(一兩三錢)、甘李根(白皮,一升,焙乾)。

奔豚湯的煎服方法:

將以上九味藥材,用水兩斗煎煮,取汁五升,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晚上服用一次。

針對臍下悸動,可能要發作奔豚的狀況:

使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來治療。

針對奔豚氣從小腹向上衝到心臟的狀況:

使用桂枝加桂湯來治療。(以上兩個方子在《傷寒論》中都有記載。)

針對有硬塊但疼痛部位不固定,會轉移遊走的狀況:

使用散聚湯來治療。

散聚湯的成分:

半夏、檳榔、當歸(各一兩)、陳皮、杏仁(去皮尖)、桂心(各二兩)、茯苓、甘草(炙)、附子(炮製,去皮臍)、川芎、枳殼(麩炒)、吳茱萸(湯洗)、厚朴(薑製,各一兩)。

散聚湯的煎服方法:

將以上藥材粗略切碎,每次取四錢,用水一盞半煎煮,取七分藥汁,去渣,飯前服用。

關於積塊的成因:

從運氣學的角度來看,積塊多半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經書上說:土氣太過就會形成積聚。這種積聚的特性是流動、濕潤、蓄積。

外敷藥膏治療積塊:

使用琥珀膏貼敷於患處。(此方在癰疽門中有詳細記載。)

另一種外敷藥膏,三聖膏:

用石灰十兩,細篩過,炒紅後,立即用好的醋熬成膏狀,加入大黃末一兩、官桂末半兩,攪拌均勻,用瓦器密封保存,用紙攤平塗抹在患處,用火烘熱後貼敷。大黃要選用有鬚狀錦紋的。

另一種外敷藥方:

使用白鴿糞(二兩)、白芷(三兩)、硫磺、白蘞、木鱉子肉(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粉水調和,敷在患處。

針對積聚硬塊的外敷藥方:

使用大黃、朴硝(各一兩),將它們研磨成粉末,用搗成泥狀的大蒜調勻,敷在患處。

《外台秘要》中記載的熱熨法:

將吳茱萸三升,搗碎,用酒調和煮開,用熱布包裹起來熨在患處,冷了就再炒熱,交替使用。如果硬塊移動,就跟著移動熨敷,直到硬塊消散為止。

《靈樞經》中對於腸胃積聚的觀點:

黃帝問: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得腸胃積聚?少俞回答:皮膚薄而不潤澤,肌肉不堅實而鬆軟的人,腸胃功能較差,腸胃功能差,邪氣就容易停留,導致積聚產生,損害脾胃。如果忽冷忽熱沒有規律,邪氣就會入侵,積聚停留,就會形成較大的硬塊。

《脈經》中關於胃部積聚的觀點:

如果胃中有積聚,又吃了冷食,會導致疼痛不能進食,吃熱的食物才能將積聚向外推開。如果積聚在深層,無法向外排出,那就是心腹積聚。

《難經》中關於通過脈象判斷積聚的觀點:

問:對於那些沉積很久的積聚,可以通過切脈來判斷嗎?回答:可以。如果病人在右脅有積氣,同時出現肺脈結的脈象,脈象結的越厲害,積聚就越嚴重,脈象結的輕微,積氣就輕微。如果切脈沒有發現肺脈,但是右脅卻有積氣,這是為什麼?回答:雖然肺脈不明顯,但右手的脈象應該是沉伏的。其他慢性疾病也是這個判斷方法嗎?還是有區別呢?回答:脈象結是指脈搏跳動時有不規律的停頓,這就叫做結脈。脈伏是指脈搏在肌肉下運行。脈浮是指脈搏在肌肉表面運行,左右兩側,以及表裡,判斷方法都是一樣的。如果脈象是結而伏的,說明體內沒有積聚。如果脈象是浮而結的,說明體外沒有頑固的疾病。如果有積聚,脈象卻不結伏,如果有頑固的疾病,脈象卻不浮結,這就是脈象不符合疾病的情況,疾病不符合脈象的情況,這是危險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