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4)

1. 積塊癥瘕

上除巴豆霜外為末,另研豆霜,旋入和勻,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黃連湯下,食遠,周而復始,即減半勿服。秋冬加厚朴半兩,通前共一兩,減黃連半兩,只用一兩,黃芩不用。

脾之積,,痞氣丸,氣在胃脘,腹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

厚朴(制,半兩),黃連(去須,八錢),吳茱萸(洗,二錢),黃芩(二錢),白茯苓(另為末),澤瀉(各一錢),巴豆霜(另研,四分),乾薑(炮,一錢五分),白朮(二錢),川烏(炮,去皮臍,五分),人參(一錢),茵陳(一錢半),縮砂(一錢半),桂(四分),川椒(炒,五分),

上除巴豆霜、茯苓另研為末旋入外,余藥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

加減痞氣丸,孟秋合此。

黃芩(酒製,三分),厚朴(一錢),黃連(酒製),半夏(各五分),益智(三分),吳茱萸(三分),紅花(五分),青皮(二分),歸尾(三分),澤瀉(五分),茯苓,神麯,廣朮,昆布(各二分),橘皮(去白,三分),熟地(二分),人參(二分),附子(三分),甘草(炙),巴豆霜,葛根(各二分)

上為末,蒸餅為丸,桐子大。初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淡甘草湯送下。

肺之積,,息奔丸,治左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嗽,發肺癰。

厚朴(薑製,八錢),黃連(炒,一兩三錢),乾薑(炮,一錢半),桂枝(去皮,一錢),巴豆霜(四分),白茯(一錢半),川烏(炮,去皮臍,一錢),川椒(去汗,錢半),人參(二錢),桔梗(一錢),紫菀(去苗,一錢半),青皮(五分),陳皮,京三稜(炮),天門冬,白豆蔻(各一錢)

上除茯苓、巴豆霜旋入外,余藥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丸,一日加一丸,二日加二丸,加至大便微溏,再從二丸加服,煎淡生薑湯送下,食遠,周而復始,積減大半,勿服。秋冬加厚朴五錢,通前一兩三錢,黃連減七錢,用六錢。

加減息奔丸,仲夏合此,其積為病,寒熱喘咳,氣上奔,脈澀,失精亡血,氣滯則短氣,血凝泣則寒熱相參,氣分寒,血分熱。治法宜益元氣,泄陰火,破氣削其堅也。

川烏(一錢),乾薑(一錢),人參(二錢),陳皮(八錢),黃連(一兩三錢),紫菀(一錢半),桂枝(二錢),巴豆霜(四分),厚朴(一錢半),青皮(七分),川椒(炒,去汗,錢半),紅花(少許),茯苓(一錢半),桔梗(一錢),白豆蔻(一錢),京三稜(一錢半),天門冬(去心,一錢半)

白話文:

積塊癥瘕

將除了巴豆霜以外的藥材磨成粉末,另外研磨豆霜,將兩者混合均勻,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開始服用兩顆,每天增加一顆,隔一天增加兩顆。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稀溏時,再從兩顆開始服用。用淡黃連湯送服,在飯後服用,這樣循環往復。等到病情減輕一半時,就停止服用。秋冬季節,增加厚朴半兩(和之前的量加起來共一兩),減少黃連半兩,只用一兩,黃芩則不用。

脾之積,痞氣丸

這種病症的氣積在胃脘,腹部脹大如盤,久治不愈,會導致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無法轉化為身體所需的營養。

處方:厚朴(製過,半兩),黃連(去除鬚根,八錢),吳茱萸(洗過,二錢),黃芩(二錢),白茯苓(另外磨成粉末),澤瀉(各一錢),巴豆霜(另外研磨,四分),乾薑(炮製過,一錢五分),白朮(二錢),川烏(炮製過,去皮臍,五分),人參(一錢),茵陳(一錢半),縮砂(一錢半),桂(四分),川椒(炒過,五分)。

除了巴豆霜和茯苓另外研磨成粉末之外,其餘藥材一起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開始服用兩顆,每天增加一顆,隔一天增加兩顆,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稀溏時,再從兩顆開始服用。用淡甘草湯送服,在飯後服用,這樣循環往復。等到積塊減輕大半時,就停止服用。

加減痞氣丸,在孟秋(初秋)時節使用此方比較合適。

處方:黃芩(用酒製過,三分),厚朴(一錢),黃連(用酒製過),半夏(各五分),益智(三分),吳茱萸(三分),紅花(五分),青皮(二分),當歸尾(三分),澤瀉(五分),茯苓,神麯,廣朮,昆布(各二分),橘皮(去除白色部分,三分),熟地(二分),人參(二分),附子(三分),甘草(炙過),巴豆霜,葛根(各二分)。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開始服用兩顆,每天增加一顆,隔一天增加兩顆,逐漸增加到大便稍微稀溏時,再從兩顆開始服用,用淡甘草湯送服。

肺之積,息奔丸

這種病症是左右脅下出現積塊,像杯子一樣大,久治不愈,會導致身體忽冷忽熱,咳嗽氣喘,甚至引發肺癰。

處方:厚朴(用生薑製過,八錢),黃連(炒過,一兩三錢),乾薑(炮製過,一錢半),桂枝(去皮,一錢),巴豆霜(四分),白茯苓(一錢半),川烏(炮製過,去皮臍,一錢),川椒(去除汗液,一錢半),人參(二錢),桔梗(一錢),紫菀(去除苗,一錢半),青皮(五分),陳皮,京三稜(炮製過),天門冬,白豆蔻(各一錢)。

除了茯苓和巴豆霜另外加入之外,其餘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兩顆,每天增加一顆,隔一天增加兩顆,增加到大便稍微稀溏時,再從兩顆開始服用,用煎過的淡生薑湯送服,在飯後服用,這樣循環往復。等到積塊減輕大半時,就停止服用。秋冬季節,增加厚朴五錢(和之前的量加起來共一兩三錢),黃連減少七錢,只用六錢。

加減息奔丸,在仲夏(盛夏)時節使用此方比較合適,這種積塊病症表現為忽冷忽熱、氣喘咳嗽、氣向上衝、脈搏澀滯,還會出現失精、失血。氣滯時會導致呼吸短促,血凝結時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氣分偏寒,血分偏熱。治療原則應該是補益元氣,泄陰火,破氣消堅。

處方:川烏(一錢),乾薑(一錢),人參(二錢),陳皮(八錢),黃連(一兩三錢),紫菀(一錢半),桂枝(二錢),巴豆霜(四分),厚朴(一錢半),青皮(七分),川椒(炒過,去除汗液,一錢半),紅花(少量),茯苓(一錢半),桔梗(一錢),白豆蔻(一錢),京三稜(一錢半),天門冬(去心,一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