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2)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2)
1. 積塊癥瘕
〔《難》〕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五難,治聚法見末條。)
〔仲〕病有積有聚有穀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穀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穀氣。
〔《素》〕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胠,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是也。(五臟生成篇)
〔《難》〕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五十六難)
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全文見治虛實法。)
〔《素》〕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五臟生成篇)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否?岐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岐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然,何以故?岐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膈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臍上為逆,臍下為從,勿動亟奪。(腹中論王注云:「生」當作「出」。林注云:《太素》俠胃作便胃。)帝曰:人有身體髀骨股胻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
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肓,肓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澀之病。(同上)
〔《難》〕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五十六難)
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全文見治虛實法。)
〔《素》〕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風是也。(五臟生成篇「疝」當作「痞」字。)
〔《難》〕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五十六難)
白話文:
積塊癥瘕
**《難經》**說:疾病有積和聚之分,要如何區別呢?積屬於陰氣,聚屬於陽氣。陰氣的特性是沉潛伏藏,陽氣的特性是浮動。氣聚集的地方稱為聚,氣積聚的地方稱為積。積是由五臟所產生,聚是由六腑所形成。積屬於陰氣,它發病的地方是固定的,疼痛的部位不會離開那個地方,上下有一定的起點和終點,左右也有一定的範圍。聚屬於陽氣,它發病的地方沒有固定的位置,上下也沒有固定的停留處,疼痛的地方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稱為聚。這就是區別積和聚的方法。
(《難經》第五十五難提到,治療聚的方法在後面的條文。)
張仲景說:疾病有積、有聚,還有穀氣,這些是什麼意思呢?他說:積屬於臟腑的疾病,位置固定不會移動;聚屬於六腑的疾病,發作有時,疼痛會轉移,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穀氣是指脅肋下疼痛,按壓後會減輕,但很快又會復發,這就是穀氣。
**《素問》**說:如果診到青色的脈搏,呈現長而左右彈動的狀態,這表示有氣積聚在心下和兩脅的部位,這種情況稱為肝痹,通常是因為感受寒濕引起的,和疝氣的病因類似,會有腰痛、腿部冰冷、頭痛等症狀。(出自《五臟生成篇》)
**《難經》**說: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位置在左側脅肋下,像一個倒扣的杯子,有頭和尾,如果長期不癒,會導致咳嗽、氣逆、瘧疾等疾病,而且會持續多年,通常在夏季戊己日發病。為什麼呢?因為肺的病氣傳給肝,肝應該傳給脾,但夏季是脾所主,脾氣正旺不受邪,肝想回到肺,但肺也不接受,所以停留在肝而形成積聚,這就是肥氣的成因,通常在夏季戊己日發病。(《難經》第五十六難)
肝脈如果微弱而急促,就是肥氣,位置在脅肋下,像一個倒扣的杯子。(完整內容請參考「治療虛實法」篇)
**《素問》**說:如果診到紅色的脈搏,呈現喘息而堅硬的狀態,這表示有氣積聚在體內,會影響食慾,這種情況稱為心痹,通常是因為外感疾病,加上思慮過度導致心虛,邪氣才會趁虛而入。(出自《五臟生成篇》)
黃帝問:如果有人少腹脹滿,上下左右都有根蒂,這是什麼病?可以治療嗎?岐伯回答說:這種病稱為伏梁。黃帝問:伏梁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說:是因為體內有很大的膿血,積聚在腸胃之外,這種情況無法治療,如果強行按壓會導致死亡。
黃帝問:為什麼會這樣呢?岐伯回答說:如果膿血往下走,就會排出膿血,如果往上走,就會壓迫胃脘,導致膈膜附近和胃脘內出現癰瘡,這是長期的疾病,難以治療。如果積聚在肚臍上方屬於逆證,積聚在肚臍下方屬於順證,不要輕易觸動,要趕緊想辦法把積聚導出去。(註解說:這裡的「生」字應該是「出」字。註解又說:《太素》書中,「俠胃」寫作「便胃」。)黃帝又問:如果有人身體、大腿、小腿都腫脹,肚臍周圍疼痛,這是什麼病?岐伯回答說:這種病也稱為伏梁,是風邪引起的。
風邪之氣瀰漫在大腸,然後停留在肓門,肓門的位置在肚臍下方,所以肚臍周圍才會疼痛。這種情況不可以隨便觸動,觸動的話會導致小便困難。(出自《腹中論》)
**《難經》**說: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位置從肚臍上方開始,大如手臂,向上延伸至心下,如果長期不癒,會讓人感到心煩,通常在秋季庚辛日發病。為什麼呢?因為腎的病氣傳給心,心應該傳給肺,但秋季是肺所主,肺氣正旺不受邪,心想回到腎,但腎也不接受,所以停留在心而形成積聚,這就是伏梁的成因,通常在秋季庚辛日發病。(《難經》第五十六難)
心脈如果微弱而和緩,就是伏梁,位置在心下,上下移動的時候會咳血。(完整內容請參考「治療虛實法」篇)
**《素問》**說:如果診到黃色的脈搏,呈現大而虛弱的狀態,這表示有氣積聚在腹中,同時有厥逆之氣,這種情況稱為厥疝,女性的情況也是如此,通常是因為生病時出汗,又吹風造成的。(出自《五臟生成篇》,這裡的「疝」字應該是「痞」字。)
**《難經》**說: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位置在胃脘,像一個倒扣的盤子,如果長期不癒,會導致四肢無力、出現黃疸,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肉,通常在冬季壬癸日發病。為什麼呢?因為肝的病氣傳給脾,脾應該傳給腎,但冬季是腎所主,腎氣正旺不受邪,脾想回到肝,但肝也不接受,所以停留在脾而形成積聚,這就是痞氣的成因,通常在冬季壬癸日發病。(《難經》第五十六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