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10)

1. 積塊癥瘕

〔丹〕茶癖,喜吃茶及吃干茶者。

石膏,黃芩,升麻,為末,砂糖調服。

〔世〕酒積方,累效。

烏梅(肉,一兩),半夏曲(七錢),青木香(四錢),枳實(半兩),砂仁(半兩),杏仁(三錢),巴霜(一錢),黃連(酒浸一宿,一兩)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八丸,白湯送下。

褚澄傳云:澄善醫,為吳郡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曰:汝有重病。答曰:舊有冷病,至今年久,眾醫不瘥。澄為診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所致。令取蒜一升煮食,吐一物如升,涎裹之,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盡,更服余藥。又吐得如曏者有十三頭,而病都瘥。

〔《衍》〕有人病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發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有發氣,乃愈。此殺毒蟲之驗也。

上二方,吐蟲積之法也。

〔丹〕治食積死血痰積成塊,在兩脅,動作腹鳴嘈雜,眩運身熱,時作時止。

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同炒,止用黃連),山梔(半兩炒),川芎,神麯,桃仁(去皮),三稜,蓬朮(各半兩,並醋煮),香附(童便浸),山楂(各一兩),蘿蔔子(炒,一兩半)

上面糊丸。又方有青皮半兩,白芥子一兩半炒。

治脅痛有塊,龍薈丸(二錢半起料,方見治寒熱)加薑黃、桃仁各半兩。

上蜜丸服。

〔世〕,小阿魏丸,治脅下積塊。

三稜(醋炙,一兩),蓬朮(醋製,一兩),青皮(醋製,二兩),胡椒(三錢),木香(一兩),麝香(二分),阿魏(二錢半)

上為末,醋煮陳倉米粉為丸,桐子大。

〔子和〕果園劉子平妻,腹中有塊如瓢,十八年矣,經水斷絕,諸法無措。戴人令一月之內,湧四次,下六次,取去痰約一二桶,其中不化之物,有如葵葉煮爛魚腸之狀,湧時以木如意攪之,覺病積如括,漸漸而平。及積既盡,塊痕反窪如臼,略無少損。至是而面有童色,經水復行,若當年少,可以有子。

〔丹〕治塊在何部分: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血積。

潤下丸,治痰積。(方見咳。)

阿魏丸,去諸積。

山楂,南星(皂角水,浸),半夏(同南星浸),麥芽,神麯,黃連(各一兩),連翹,阿魏(醋浸),栝蔞,貝母(各半兩),風化硝,石鹼,胡黃連,白芥子(各二錢半),蘿蔔子(一兩,蒸)

上為末,薑汁浸,炊餅丸。一方加香附、蛤粉治嗽。

〔羅〕,破積導飲丸,治內有積塊堅硬,飲食不消,心下痞悶。

木香,檳榔,陳皮(去白),青皮(去白),枳殼(麩炒),枳實(麩炒),廣朮(炮),京三稜(炮),半夏(湯洗七次),神麯(炒),麥櫱(炒),茯苓,乾薑,澤瀉,甘草(炙。各五錢),牽牛頭末(六錢),巴豆(三十枚,去皮心膜)

白話文:

積塊癥瘕

關於茶癮: 有些人有喝茶的癖好,喜歡吃茶葉或乾茶。

  • 可用石膏、黃芩、升麻磨成粉末,用砂糖調和後服用。

酒積方,效果很好:

  • 準備烏梅肉一兩、半夏曲七錢、青木香四錢、枳實半兩、砂仁半兩、杏仁三錢、巴霜一錢、黃連(用酒浸泡一晚)一兩。
  •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八丸,用白開水送服。

褚澄的故事: 褚澄醫術高明,曾任吳郡太守。有個百姓李道念因公事到郡裡,褚澄看見他就說:“你身患重病。”李道念回答:“我一直有舊疾,是寒病,至今多年,眾多醫生都治不好。”褚澄為他診斷後說:“你的病既非寒也非熱,應該是吃太多白煮雞蛋造成的。” 於是讓李道念吃一升蒜頭煮的食物,然後他吐出一個像一升的物體,被黏液包裹著,打開一看,是只雞雛,羽毛、翅膀、爪子都完整,還能行走。褚澄說:“這還沒完全好,要再服用一些藥。”李道念又吐出十三個像之前的雞雛,病才痊癒。

《衍義》的記載: 有個人心腹脹滿煩悶,持續兩年,醫生診斷說:“腹中有寄生蟲,是誤食頭髮引起的。”讓他服用一劑雄黃,不久就吐出一条像大拇指的蛇,沒有眼睛,燒了之後有頭髮的氣味,病就好了。這驗證了藥物能殺死毒蟲。

以上這兩個方子,都是用來吐出體內寄生蟲的方法。

治療因食物、死血、痰液堆積形成的硬塊,在兩脅,會發出腹鳴,感覺嘈雜,頭暈身熱,時好時壞:

  • 準備黃連一兩半(用茱萸、益智仁一起炒過,只用黃連)、炒過的梔子半兩、川芎、神麴、去皮的桃仁、三稜、蓬朮(各半兩,都用醋煮過)、香附(用童子尿浸泡過)、山楂(各一兩)、炒過的蘿蔔子一兩半。
  • 把以上藥材製成藥丸。另一個方子加青皮半兩、炒過的白芥子一兩半。
  • 治療脅痛有硬塊,可用龍薈丸(二錢半的量,配方參見治療寒熱的章節),再加入薑黃、桃仁各半兩,做成蜜丸服用。

小阿魏丸,治療脅下積塊:

  • 準備醋炙的三稜一兩、醋製的蓬朮一兩、醋製的青皮二兩、胡椒三錢、木香一兩、麝香二分、阿魏二錢半。
  •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煮過的陳倉米粉做成桐子大小的藥丸。

子和的故事: 果園劉子平的妻子,腹中有個像瓢一樣大的硬塊,已經十八年了,月經也停止,各種方法都無效。戴人讓她一個月內吐四次、排泄六次,取出約一兩桶的痰液,其中還有像煮爛的葵葉和魚腸一樣的不消化物,吐的時候用木如意攪動,感覺病積像要刮掉一樣,漸漸地硬塊就消失了。硬塊消失後,原本有硬塊的地方反而凹陷如臼,沒有任何損害。至此,她的臉色恢復年輕,月經也恢復了,像年輕時一樣,可以生育孩子。

硬塊在身體不同部位的含義: 硬塊在中間是痰飲,在右邊是食積,在左邊是血積。

  • 潤下丸,治療痰積。(配方參見咳嗽的章節。)
  • 阿魏丸,可以去除各種積聚。

阿魏丸的配方:

  • 準備山楂、南星(用皂角水浸泡)、半夏(與南星一起浸泡)、麥芽、神麴、黃連(各一兩)、連翹、阿魏(用醋浸泡)、栝樓、貝母(各半兩)、風化硝、石鹼、胡黃連、白芥子(各二錢半)、蒸過的蘿蔔子(一兩)。
  • 把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薑汁浸泡,做成蒸餅藥丸。另一個方子加入香附、蛤粉,治療咳嗽。

破積導飲丸,治療體內有堅硬的積塊,飲食不消化,心下痞悶:

  • 準備木香、檳榔、去白的陳皮、去白的青皮、麩炒的枳殼、麩炒的枳實、炮製的廣朮、炮製的京三稜、湯洗七次的半夏、炒過的神麴、炒過的麥芽、茯苓、乾薑、澤瀉、炙甘草(各五錢)、牽牛頭末(六錢)、去皮心膜的巴豆三十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