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4)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4)
1. 積塊癥瘕
荔枝核(燒,二個),山梔(炒,五個,去殼),枳實(炒,十五個),山楂(九個),茱萸(炒,九枚),一方有人參。
上細研,急流水一盞,蕩起煎沸,入生薑汁令辣,食前熱服,與六帖,吐二帖,服四帖,與此藥且止其痛,卻與消塊藥:
半夏末(六錢,皂角六個,水煮取汁,拌半夏末,曬乾。),黃連(炒,五錢),石鹼(二錢,另研)
以上三件,同為細末,以糖球膏為丸,如胡椒大。
〔丹〕一婢色紫稍肥,性沉多憂,年近四十,經不行三月矣。小腹中有一氣塊,初起如慄,漸如炊餅。予脈之,兩手皆澀,重取卻稍和。試令按塊痛甚,捫之高寸半,遂與《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後,忽自言乳頭黑且有汁,恐是孕。予曰:韭也,澀脈無孕之理。又與三五帖,脈之稍覺虛豁。
予悟曰:經阻久矣,令止前藥,與四物湯倍白朮,佐以陳皮、炙甘草至三十帖,候服完,再與消石丸數次。忽自言塊消一暈,便令莫服。又半月,經行痛甚,下黑血半升,內有如椒核者數十粒,而塊消一半。又來索藥,以消余塊。予曉之曰:勿性急,似開矣,不可又攻。若次月經行,當消盡矣。
次月經行,下少黑血塊,又消一暈。又來問藥,予曰:且守禁忌,至次月又消盡,已而果然。大凡攻擊之藥,有病則病受之,病邪輕而藥力重,則胃氣受傷。夫胃氣者,清純沖和之氣也,惟與穀肉菜果相宜。蓋藥石皆偏勝之氣,雖參、耆輩,為性亦偏,況攻擊之藥乎。此婦胃氣弱,血亦少,若待塊盡而去藥,胃氣之存者幾希矣。
一婦人年五十五歲,形氣俱實,富而神勞,味厚性急,常經水過多。醫每用澀藥止。後病氣痛,胸腹共有積塊大小十三枚,遇夜痛甚,著床累月,飲食雖減,應接家事如故,其脈兩手皆澀而弱。此因屢用澀藥,致敗血積聚不行故爾。
時三月間用蜀葵根煎湯,再煎人參、白朮、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成湯,入玄明粉少許,研桃仁調熱飲之,服至二帖,腹痛下塊一枚,再並渣煎服,又下一枚,時以病久血耗,不敢再取塊,告技窮而歸。後想此症患病雖重,其形質尚可受藥,但當去葵根、玄明粉,其後塊漸消而病安。
一女子年二十一歲,累因食傷,胃脘有塊,隨氣上塞咽中。問之,又因食煨鹽配粥。與:
白朮(一錢半),陳皮,半夏(各一錢),桔梗,青皮,木通(各五錢),甘草(炙些),生薑(二片)
煎服一二次,病遂平復,再與前藥。半月後加桔梗煎一服,令其吐,吐出痰積,遂愈。
〔子和〕息城司侯聞父死於賊,乃大悲。哭罷,便覺心痛,日增不已,月餘成塊,狀若覆杯,大痛不堪,藥皆無功,議用燔針炷艾,病人惡之,乃求治於戴人。戴人至,適巫者在其傍,乃學巫者雜以狂言,以謔病者,至是大笑不忍,回面向壁一二日,心中結硬皆散。戴人曰:《內經》言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又云:喜勝悲,《內經》自有此法。
白話文:
第一段藥方:
將燒過的荔枝核兩個、炒過的梔子五個(去殼)、炒過的枳實十五個、山楂九個、炒過的吳茱萸九枚,如果需要可以加入人參。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一小杯急流的水沖泡,煮滾後加入生薑汁讓它有點辣味,在飯前趁熱服用。一共服用六帖,其中會有兩帖會讓人吐出來,剩下四帖則正常服用。這個藥方可以先止痛,之後再服用消除腫塊的藥。
第二段藥方(消腫塊):
將半夏末六錢,與用水煮過皂角取汁攪拌,然後曬乾。再加上炒過的黃連五錢、另外研磨成粉的石鹼二錢,將這三種藥材混合磨成細粉,用糖做成藥丸,大小像胡椒一樣。
病例一(婢女):
有一個婢女,皮膚比較紫,有點胖,個性內向憂鬱,快四十歲了,已經三個月沒來月經。她的小腹裡有一個氣塊,剛開始像栗子一樣大小,慢慢變得像炊餅。我把脈,兩手脈象都很澀,但用力按壓又稍微緩和一些。我讓她按壓腫塊,她覺得很痛,摸起來腫塊高出肚皮約一寸半。於是我給她服用《千金方》裡的消石丸。吃了四五次後,她突然說乳頭變黑而且有汁液,擔心是懷孕。我說:「這不是懷孕,脈象澀澀的,不可能懷孕。」我又給她開了三五帖藥,把脈時感覺她的脈象比較空虛。
我認為:「月經阻塞很久了,應該停止先前的藥物。」我給她開了四物湯(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並加倍白朮,佐以陳皮、炙甘草,一共三十帖。等她吃完後,再給她服用幾次消石丸。她突然說腫塊消失了一部分,像暈開一樣,就讓她停藥。過了半個月,她月經來了,痛得很厲害,排出半升的黑血,裡面有幾十粒像胡椒核一樣的東西,而腫塊也消失了一半。她又來要藥,想消除剩下的腫塊。我告訴她:「不要心急,現在看起來已經要好了,不能再用藥攻了。如果下個月月經正常來,腫塊就會完全消失。」
果然,下個月她月經來了,排出少量的黑血塊,腫塊又消失了一部分。她又來問藥,我說:「先注意飲食和生活習慣,下個月月經來完,腫塊就會完全消失。」結果真的如此。一般來說,用藥攻打疾病,有病則病會被藥力作用,但如果疾病輕微而藥力過猛,就會傷害到胃氣。胃氣是純淨平和的氣,只適合與五穀、肉類、蔬菜水果相配。因為藥物都是偏性的氣,即使是人參、黃耆這種補氣藥,藥性也是偏頗的,更何況是攻擊性的藥物呢?這個婦人胃氣虛弱,血也少,如果等到腫塊完全消除才停藥,胃氣大概也消耗殆盡了。
病例二(老婦):
一位五十五歲的婦人,身體強壯,氣色也好,家境富裕但精神勞累,飲食濃郁且性情急躁,經常月經過多。醫生每次都用收斂止血的藥物治療。後來她感到腹部疼痛,胸腹部共有十三個大小不一的腫塊,晚上痛得更厲害,臥床不起已經好幾個月了。雖然飲食減少,但她仍然處理家務。她的脈象兩手都澀而弱。這是因為她多次服用收斂藥物,導致淤血積聚不散。
當時,三月期間,我用蜀葵根煎湯,再加入人參、白朮、陳皮、青皮、甘草梢、牛膝一起煎成湯藥,加入少許玄明粉,然後用桃仁磨粉調和熱飲給她服用。服用到第二帖,她的腹痛減輕並排出一塊腫塊。再將藥渣煎服,又排出一塊腫塊。因為病程已久,擔心她氣血虛耗,我不敢再繼續攻腫塊,就說我沒辦法了,讓她回家。後來我想,雖然她病情很重,但身體還可以承受藥力,應該去掉蜀葵根和玄明粉,結果她後來的腫塊就逐漸消失,病也痊癒了。
病例三(年輕女子):
一位二十一歲的女子,因為多次飲食不當,胃部有腫塊,氣往上衝堵住咽喉。問她原因,才知道她喜歡吃烤鹽配粥。我給她開藥:白朮一錢半、陳皮、半夏各一錢、桔梗、青皮、木通各五分、炙甘草少許、生薑兩片。煎服一兩次後,病就好了。我再給她開同樣的藥,半個月後再加入桔梗煎服,讓她吐出來,結果吐出了痰液積聚,病就好了。
病例四(司侯之子):
息城的司侯(官名)之子,聽聞父親被盜賊殺害,非常悲傷,哭完就覺得心痛,每天加重,一個多月後變成腫塊,形狀像倒扣的杯子,疼痛難忍,吃藥都沒有用,有人建議用燒針或艾灸,但他很害怕。於是他就去求戴人治療。戴人去的時候,剛好巫師在他旁邊,於是戴人就學巫師講一些胡言亂語,故意說笑來取悅病人。結果病人大笑不止,轉過身向著牆壁一兩天,心中的硬塊就散開了。戴人說,《黃帝內經》說「憂則氣結,喜則百脈舒和」,又說「喜勝悲」,《內經》裡本來就有這種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