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五·脾胃部 (3)

1. 積塊癥瘕

白朮(一錢),柴胡(醋炒,一錢),茯苓(二錢),枳殼(炒,五分),人參(五分),

作湯下阿魏五、保和二十、抑青十、與點十、攻塊五。

長垣朱郎因酒多年濕病,脅上有塊,腹滑泄,小便黃。

滑石(一兩),白朮,三稜(各六錢),陳皮(五錢),黃連,豬苓(各三錢),黃芩,木通(各二錢),防風(一錢半),乾薑(一錢),甘草(五分,炙)

分七帖,煎下保和丸二十。

一丈夫肚左邊帶脅上有塊,先吃匾食牛乳者成氣痛,又因酒肉塊大如桃,食減三分之一。

滑石(半兩),白朮(四錢),陳皮,三稜(各三錢),蘿蔔子,連翹,黃連(各一錢),乾葛(二錢半),桃仁(二十個),黃芩(一錢),甘草(錢半,炙)

上分四帖,水煎服。

婦人脅下有塊,大如掌,脈澀,時有熱,此虛中有氣積,先與補虛,次與磨積藥。

白芍,歸鬚(四錢),陳皮,白朮(三錢),青皮,川芎,木通(各一錢),甘草(半錢),

白水煎,熱服。

磨積藥:

三稜(醋煮,一錢),枳實,青皮,桃仁(各五錢),大黃(五錢),桂枝(錢半),海藻(醋煮,三錢)

細末,神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

〔世〕一孺人左脅下舊有塊,漸長大,脈弦而大稍數,詢之近亦發熱,食亦減,倦怠,先與補之,次攻此塊。

陳皮(五錢),白朮(兩半),柴胡,歸頭,青皮(各五錢),甘草(一塊),木通(三錢半),

上作八帖服。

次與攻塊:

青皮(醋,一兩半),桃仁(五錢),三稜(醋,一兩半),桂枝(三錢半),海藻(醋洗,三錢),

銼末,神麯糊為丸。

一丈夫脅下有積塊,內有痰熱,汗不得泄,兩脈大而散軟,此體有虛。

三稜(五錢),白朮,黃連(各三錢),人參(二錢半),甘草(五分),連翹,木通(各三錢),川芎,桂(一錢),

水煎,下保和丸。

富小娘瘧後左脅下塊,小便少。

厚朴,柴胡(各二錢),三稜(一錢半),甘草(半錢),木通(五錢),白朮(六錢半),青皮(五錢),生薑(一片)

上食前熱服。

下邳錢郎正月發沙,因此臍邊有塊二枚,發起則痛,伏則不痛,有時又隱痛。自灸臍中,脈甚弦,右手伏,重取則略數。此蘊熱因春欲汗解,而氣弱不能自發為汗,復郁,又因食不節,邪挾宿食,所以成塊。宜以保和二十、溫中二十、抑青十,用白朮、木通、三稜湯下。

上十一法,皆補藥與磨積相半兼服之。前七法治飲食酒肉成積,後三法治體虛有熱成積也。

〔丹〕陳里長男二十七歲,舊因飽食牛肉豆腐,患嘔吐,又不節飲食,右脅下生一塊漸長,今大如掌,痛發則見,痛止則伏,其脈弦而數。知此人必性急,塊上不可按,按則愈痛,痛則必吐黃酸苦水。詢之果然。或作腎氣治。予曰:非也,此足太陰有食積與濕痰。

白話文:

積塊癥瘕

第一個案例:

用白朮(一錢)、醋炒過的柴胡(一錢)、茯苓(二錢)、炒過的枳殼(五分)、人參(五分)煮湯,然後服用阿魏五分、保和丸二十丸、抑青丸十丸、與點丸十丸,來攻散腫塊五分。

有個長垣的朱先生,因為多年喝酒導致濕氣病,脅肋部位有腫塊,腹瀉,小便發黃。

使用滑石(一兩)、白朮(六錢)、三稜(六錢)、陳皮(五錢)、黃連(三錢)、豬苓(三錢)、黃芩(二錢)、木通(二錢)、防風(一錢半)、乾薑(一錢)、炙甘草(五分)。

將以上藥材分成七帖,煎煮後服用,並搭配保和丸二十丸。

第二個案例:

有個男子肚子左邊、連帶脅肋有腫塊,先前吃了難以消化的食物和牛奶後,產生氣痛,又因為喝酒吃肉,腫塊變得像桃子一樣大,食慾減少了三分之一。

使用滑石(半兩)、白朮(四錢)、陳皮(三錢)、三稜(三錢)、蘿蔔子(一錢)、連翹(一錢)、黃連(一錢)、乾葛(二錢半)、桃仁(二十個)、黃芩(一錢)、炙甘草(一錢半)。

將以上藥材分成四帖,用水煎煮後服用。

第三個案例:

有個婦人脅肋下有腫塊,像手掌一樣大,脈象澀滯,時常發熱,這是虛證中夾雜氣積。應該先用補虛藥,再用磨積藥。

補虛藥方:

白芍(四錢)、當歸鬚(四錢)、陳皮(三錢)、白朮(三錢)、青皮(一錢)、川芎(一錢)、木通(一錢)、甘草(半錢),用水煎煮後熱服。

磨積藥方:

醋煮過的三稜(一錢)、枳實(五錢)、青皮(五錢)、桃仁(五錢)、大黃(五錢)、桂枝(一錢半)、醋煮過的海藻(三錢),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神麯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一樣大,每次服用四十丸。

第四個案例:

有個婦人左脅下舊有腫塊,逐漸長大,脈象弦而大且稍快,詢問得知最近也發熱、食慾減少、疲倦。應該先用補藥補身,再攻散腫塊。

補藥方:

陳皮(五錢)、白朮(兩半)、柴胡(五錢)、當歸頭(五錢)、青皮(五錢)、甘草(一塊)、木通(三錢半),將以上藥材分成八帖服用。

攻塊藥方:

醋製過的青皮(一兩半)、桃仁(五錢)、醋製過的三稜(一兩半)、桂枝(三錢半)、醋洗過的海藻(三錢),將以上藥材磨成末,用神麯糊做成丸子。

第五個案例:

有個男子脅肋下有積塊,體內有痰熱,汗排不出來,兩邊脈象大而鬆軟,這表示身體虛弱。

使用三稜(五錢)、白朮(三錢)、黃連(三錢)、人參(二錢半)、甘草(五分)、連翹(三錢)、木通(三錢)、川芎(一錢)、桂枝(一錢),用水煎煮,再搭配服用保和丸。

第六個案例:

有個富家小姐瘧疾後,左脅下出現腫塊,小便量少。

使用厚朴(二錢)、柴胡(二錢)、三稜(一錢半)、甘草(半錢)、木通(五錢)、白朮(六錢半)、青皮(五錢)、生薑(一片),在飯前熱服。

第七個案例:

有個下邳的錢先生,正月得了沙病,因此肚臍邊出現兩個腫塊,發作時會疼痛,伏臥時就不痛,有時又會隱隱作痛。他自己用艾灸臍部,脈象很弦,右手浮取時不明顯,重按則略快。這是因為體內蘊積熱氣,春天想出汗解熱,但氣虛無法自行發汗,熱氣又被鬱積,加上飲食不節制,邪氣夾帶宿食,所以形成腫塊。應該服用保和丸二十丸、溫中丸二十丸、抑青丸十丸,並搭配白朮、木通、三稜湯服用。

總結:

以上十一個案例,都是補藥與磨積藥搭配服用。前七個案例是治療飲食酒肉造成的積聚,後三個案例是治療體虛有熱造成的積聚。

〔丹溪醫案〕

有個陳里長的兒子,二十七歲,之前因為吃太飽牛肉和豆腐導致嘔吐,又不節制飲食,右脅下長了一個腫塊,逐漸變大,現在像手掌一樣大,痛的時候會出現,不痛時就消退。脈象弦而數。知道這個人個性急躁,腫塊不能按壓,按壓會更痛,痛的時候必定會吐黃色酸苦水。詢問之後果然如此。有人用治療腎氣的藥物來治療。但丹溪認為:不是腎氣的問題,這是足太陰脾經有食積與濕痰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