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6)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6)
1. 小腹脹
帝曰:善。黃帝曰:脹論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過焉在?岐伯曰:此言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不中氣穴,則氣內閉,針不陷肓,則氣不行,上越中肉,則衛氣相亂,陰陽相逐。其於脹也,當瀉不瀉,氣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氣下乃止,不下復始,可以萬全,烏有殆者乎?其於脹也,必審其脈,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鼓應桴,惡有不下者乎。(脹論篇)
刺灸,脹有七法:
其一取血絡。經云:膚脹,先取脹之血絡是也。
其二取胃。經前篇脹論所謂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是其一法也。又云:胃者水穀之海,其輸上在氣街,下至三里。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審守其輸,調其虛實。又云:胃病者,腹䐜脹,取之三里也。又云:胃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賁響腹脹。胃中寒則脹滿,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脹病大法,皆瀉胃穴三里也。
其三取脾。經云:腹滿食不化,腹響響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又云:脾足太陰之脈,是動病腹脹嘻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又云:脾虛則腹滿,腸鳴飧泄,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又云:足太陰之別,名曰公孫,去本節之後一寸,別走陽明。其別者入絡,腸胃虛則鼓脹。取之所別也,是脹之虛者,多補足太陰脾穴也。
其四取腎、膀胱。經云:腎病者,腹大脛腫,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又云: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飧泄,瀉然筋血者。又云:邪在腎,則病腹脹腰痛,大便難,取之湧泉、崑崙。是有血者,盡取之。又云:腹滿,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陰。又云:男子如蠱,女子如阻,身體腰脊如解,不欲飲食,先取湧泉見血。
是跗上盛者,盡見血也。又云:脹取三陽,是脹病多瀉腎經諸穴也。
其五取三焦委陽穴。經云: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取委陽是也。蓋不得小便,則水無所泄,其水溢出,皮膚腫者為水,其水留於腹中,獨腹脹者為脹也。
其六取肺。經云:振寒洒洒鼓頷,不汗出,腹脹煩悗,取手太陰是也。
其七取厥病成脹。經云:陽明之厥,腹滿不得臥;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少陰之厥,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是也。
〔《秘》〕鼓脹之狀,腹身皆大:臍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中脘,通關,三里,(手),膚脹之狀,空而不堅,腹身盡腫,按之陷而不起:太白,公孫,復溜,絕骨,三里,分水
〔《玉》〕腹脹:分水(二寸半。)氣海,三里,三陰交,人中,腹脹並兩足有水:內庭(五分,瀉灸)。臨泣(三分,瀉。用香油抹穴,可出一身之水。)
白話文:
小腹脹
皇帝問道:說的好。黃帝說:關於脹氣的理論說,無論虛證實證,治療的關鍵在於快速疏泄,病程短的,瀉一次就好,病程久的,瀉三次就好。現在有人瀉了三次都沒效果,問題在哪裡呢?岐伯回答說:這是因為氣陷在肌肉與膏肓之間,而且沒有對準穴位。沒有對準穴位,氣就閉塞在體內;針刺沒有到達膏肓,氣就無法運行,如果針刺偏離向上,刺入肌肉,會擾亂衛氣,陰陽也會互相排斥。關於脹氣,應當瀉卻沒有瀉,所以氣就下不去。瀉了三次都沒效果,就必須改變治療方法,等到氣順暢下降,才能停止,如果沒有效,就再次嘗試,這樣可以確保萬無一失,哪有危險呢?關於脹氣,必須仔細診斷脈象,應當瀉的就瀉,應當補的就補,如同敲鼓應聲,哪有不好的道理呢?
關於用針刺或艾灸治療脹氣,有七種方法:
第一種是取血絡。醫書上說:皮膚脹大,首先要取脹大的血絡來治療。
第二種是取胃。前面《脹論篇》說的,用針刺足三里穴來瀉,病程短的,瀉一次就好,病程久的,瀉三次就好,不論虛證實證,重點在於快速疏泄,這就是其中一種方法。另外又說:胃是水穀之海,它的輸送管道向上連接到氣街,向下到達足三里。水穀之海如果過盛就會導致腹脹,所以要觀察它的輸送情況,調理虛實。還說:胃有病時,會出現腹部脹滿,要取足三里穴。又說:胃經是足陽明經,如果氣血運行異常,就會產生腹部鳴響和脹滿。胃中寒冷會導致脹滿,要觀察盛虛寒熱的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這是治療脹氣的主要方法,都是瀉胃經的足三里穴。
第三種是取脾。醫書上說:腹部脹滿、食物難以消化、腹部鳴響、大便不通,要取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又說:脾經是足太陰經,如果氣血運行異常,就會出現腹脹和打嗝。要觀察盛虛寒熱的情況來決定治療方法。又說:脾虛會導致腹部脹滿、腸鳴、腹瀉,要取脾經、胃經和少陰經上的血絡。又說:足太陰經的絡穴叫做公孫,位於足部本節後一寸,從這裡分出脈絡走向陽明經。這個分支進入絡脈,腸胃虛弱會導致腹部脹大。要取公孫這個分支上的穴位,這是治療脹氣屬於虛證的方法,通常要多補足太陰脾經的穴位。
第四種是取腎和膀胱。醫書上說:腎有病時,會出現腹部腫大、腿部腫脹,要取腎經、膀胱經的穴位。又說:腎藏有意志,意志過盛會導致腹部脹滿、腹瀉,要瀉相關的經脈血絡。又說:邪氣侵入腎臟,會導致腹部脹滿、腰痛、大便困難,要取湧泉穴和崑崙穴來治療,如果有血,就全部取出。又說:腹部脹滿,大便不通,腹部腫大,還會向上影響到胸部和咽喉,導致喘息,要取足少陰腎經的穴位。又說:男子像蠱病,女子像妊娠阻滯,身體腰背酸痛,不想吃飯,要先取湧泉穴出血。如果腳踝上部腫脹,就要盡量放血。又說:脹氣要取三陽經的穴位,這是說脹氣大多要瀉腎經的穴位。
第五種是取三焦經的委陽穴。醫書上說:三焦有病,會出現腹部脹滿,尤其小腹脹硬,小便困難,如果水液排不出去,就會停留在體內,形成脹氣。要取委陽穴。因為小便困難,水液無處可去,水液外溢,導致皮膚腫脹的稱為水腫,水液停留在腹中,導致只有腹部脹大的稱為脹氣。
第六種是取肺經的穴位。醫書上說:出現寒戰發抖、頭部顫動、沒有汗、腹部脹滿、煩躁不安等症狀,要取手太陰肺經的穴位。
第七種是取厥病導致的脹氣。醫書上說:陽明經的厥病,會出現腹部脹滿、不能躺下;太陰經的厥病,會出現腹部脹滿;少陰經的厥病,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心痛;厥陰經的厥病,會出現少腹腫痛和腹脹。如果屬於實證就要瀉,虛證就要補,如果不是實證也不是虛證,就根據經絡來取穴治療。
(《秘傳》記載)鼓脹的症狀是腹部和身體都很大,在肚臍上下左右各刺兩寸二分,以及中脘穴、通關穴、足三里穴。皮膚脹大的症狀是空虛不堅硬,腹部和身體都腫脹,按壓會凹陷且不能很快恢復,要取太白穴、公孫穴、復溜穴、絕骨穴、足三里穴、分水穴。
(《玉龍歌》記載)腹脹要取分水穴(刺入二寸半),以及氣海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人中穴。腹脹並且兩腳都有水腫時,要取內庭穴(刺入五分,瀉法和艾灸),以及臨泣穴(刺入三分,瀉法,用香油塗抹穴位,可以排出全身的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