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5)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5)
1. 小腹脹
〔梅〕治腹滿不能服藥導引方。取獨蒜煨熟,去皮,納下部,冷即易。
〔《靈》〕黃帝曰:脈之應於寸口,如何而脹?岐伯曰:其脈大堅以澀者,脹也。黃帝曰:何以知臟腑之脹也?岐伯曰:陰為臟,陽為腑。黃帝曰:夫氣之令人脹也,在於血脈之中耶?臟腑之內乎?岐伯曰:二者皆存焉,然非脹之舍也。黃帝曰:願聞脹之舍?岐伯曰:夫脹者,皆在於臟腑之外,排臟腑而郭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黃帝曰: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若匣匱之藏禁器也。
各有次舍,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其氣各異,願聞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臟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宮城也。胃者,太倉也。咽喉小腸者,傳送也。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臟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狀。黃帝曰:願聞脹形?岐伯曰:夫心脹者,煩心短氣,臥不安。
(《甲乙經》云:心輸主之,亦取列缺。)肺脹者,虛滿而喘咳。(《甲乙經》云:肺輸主之,亦取太淵。)肝脹者,脅下滿而痛引小腹。(《甲乙》云:肝俞主之,亦取太衝。)脾脹者,善噦,四肢煩悗,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甲乙》云: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腎脹者,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甲乙》云:腎俞主之,亦取太谿。)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甲乙》云: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大腸脹者,腸鳴而痛濯濯,冬日重感於寒,則飧泄不化。(《甲乙》云:天樞主之。)小腸脹者,少腹䐜脹,引腰而痛。(《甲乙》云:中窌主之。
)膀胱脹者,少腹滿而氣癃。(《甲乙》云:曲骨主之。)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甲乙》云:石門主之。)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甲乙》云:陽陵泉主之。)凡此諸脹者,其道在一,明知逆順,針數不失。瀉虛補實,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敗,謂之天命。
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久塞其空,謂之良工。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並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臟更始,四時循序,五穀乃化。然後厥氣在下,榮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榮氣循脈,衛氣逆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
三里而瀉,近者一下,遠者三下,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榮衛循脈」至此三十九字,原誤在「病各有形」之下,「黃帝曰:願聞」之上。有,「三里而瀉」之上,當有脫簡。《甲乙》云:凡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黃帝曰:善。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於真,三合而得。
白話文:
小腹脹
[梅] 治療腹部脹滿,無法服用藥物或進行導引術的方法:取獨頭蒜煨熟,剝去外皮,塞入下部(肛門),冷卻後就更換新的。
[《靈樞》] 黃帝問:脈象在寸口處的表現,如何會出現脹的情況?岐伯回答:脈象呈現大而堅硬且帶有澀感,就是脹。黃帝問:如何分辨是臟腑哪個部位脹?岐伯回答:陰屬臟,陽屬腑。黃帝問:導致人體脹的氣,是在血脈之中嗎?還是臟腑之內?岐伯回答:兩者都有,但都不是脹的根本所在。黃帝問:那脹的根本所在是哪裡?岐伯回答:脹,都在臟腑的外部,它排擠臟腑,擴張胸脅,使皮膚膨脹,所以稱之為脹。黃帝說:臟腑在胸脅腹腔之內,就像箱子櫃子存放物品一樣,各有各的位置,名稱不同但位置相同。在同一個區域裡,它們的氣各自不同,我想知道原因?岐伯說:胸腹是臟腑的外廓,膻中穴是心臟的主宮,胃是糧倉,咽喉和小腸是負責傳送食物的,胃的五個竅是像村里的門戶,廉泉和玉英穴是津液流動的通道。所以五臟六腑各有分界,它們的病症也有不同的形態。黃帝問:我想知道脹的形態?岐伯回答:心脹會出現心煩、氣短、躺臥不安的症狀。(《甲乙經》說:心俞穴主治,也可以取列缺穴。)肺脹會出現虛弱、脹滿、氣喘咳嗽。(《甲乙經》說:肺俞穴主治,也可以取太淵穴。)肝脹會出現脅肋下脹滿疼痛,並牽引到小腹。(《甲乙經》說:肝俞穴主治,也可以取太衝穴。)脾脹會出現經常打嗝、四肢煩躁、身體沉重到無法承受衣物,躺臥不安。(《甲乙經》說:脾俞穴主治,也可以取太白穴。)腎脹會出現腹部脹滿並牽引到背部,腰部和髖部隱隱作痛。(《甲乙經》說:腎俞穴主治,也可以取太谿穴。)胃脹會出現腹部脹滿、胃脘疼痛、聞到焦臭味、妨礙進食、大便困難。(《甲乙經》說:中脘穴主治,也可以取章門穴。)大腸脹會出現腸鳴和疼痛,寒冷的冬天更容易感受寒氣,導致食物不消化而腹瀉。(《甲乙經》說:天樞穴主治。)小腸脹會出現小腹脹滿,並牽引到腰部疼痛。(《甲乙經》說:中窌穴主治。)膀胱脹會出現小腹脹滿和排尿困難。(《甲乙經》說:曲骨穴主治。)三焦脹會出現氣充滿皮膚之中,輕微脹痛但不堅硬。(《甲乙經》說:石門穴主治。)膽脹會出現脅肋下脹痛,口中發苦,喜歡嘆氣。(《甲乙經》說:陽陵泉穴主治。)所有這些脹,它們的病理機制是一樣的,只要明白順逆的道理,針灸的選穴就不會出錯。對於虛證要用補法,實證要用瀉法,使神氣回到它應在的位置,邪氣失去正氣的依靠,變化是難以確定的。粗淺的治療方法會導致失敗,這就被稱之為天命。用補法補虛,瀉法瀉實,使神氣回到它應在的位置,並長期疏通阻塞,這才是好的醫生。黃帝問:脹是怎樣產生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岐伯回答:衛氣在體內,通常是與脈絡並行,在肌肉之間運行,它的運行有順有逆,陰陽互相協調,才能達到天地的和諧。五臟在不斷更新,四季也在依序運行,食物才能被消化。然後,厥氣向下,營氣和衛氣停留在體內,寒氣逆行向上,正邪兩氣互相攻擊,兩種氣交戰,才會形成脹。營氣沿著脈絡運行,衛氣逆行,就會導致脈脹;衛氣與脈絡並行,在肌肉之間運行,就會導致皮膚脹。治療脹,要針刺足三里穴,距離病近的刺一下,距離遠的刺三下,不論虛實,針刺時要快速的瀉。(原文“榮衛循脈”到這裡共有三十九字,原文誤放在“病各有形”之下,“黃帝曰:願聞”之上。這裡,在“三里而瀉”之上,應有脫漏。《甲乙經》說:凡是五臟六腑的脹都要取三里穴,三里穴是治療脹的主要穴位。)黃帝說:好。怎樣才能解開疑惑呢?岐伯說:把這些與真正的病機結合起來,三方面都掌握了,就能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