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4)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4)
1. 小腹脹
白朮(一兩),青皮(三錢),陳皮,厚朴(各五錢),大腹皮(二錢),片芩(炒),木通(五錢),蘇梗,川芎(各三錢),桂枝(三錢),甘梢(一錢半),
分十帖。姜二片,煮飲之。煎渣之湯下保和三十丸。
〔《經》〕患腹脹滿夯悶。掘山梔根少許,煎水調一盞服。女人血氣腹腫,以山梔根末三錢,熱酒空心服之。
〔仲〕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則為血不足。跗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營衛不利,營衛不利則腹滿腸鳴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即身冷,陰氣不通即骨寒。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失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氣分,謂氣不通利而脹;血分,謂血不通利而脹,非脹病之外又別有氣分、血分之病也。蓋氣血不通利,則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則腹中水漸積而為服。但氣分,心下堅大而病發於上;血分,血結胞門而病發於下。氣分先病水脹後經斷;血分先經斷後病水脹也。(血分治法,見水腹脹門。)
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全文見治虛實條。)
〔《素》〕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故曰病脹。(脈解篇)
上脾胃脹,治法見前補虛行濕條諸方是也。
腎氣實則脹。(全文見治虛實條。)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脹有七:
一曰濕助脾盛而脹。經云:諸濕腫滿,皆屬脾士。又云:歲土太過,甚則飲食中滿。又云:歲土不及,濕乃大行,民病腫滿。又云:土鬱之發,民病心腹脹滿,腸鳴。又云:太陽司天,寒氣下臨,濕氣變物,水飲內蓄,中滿不發,甚則胕腫,治以諸熱是也。
二曰風攻脾虛而脹。經云:厥陰在泉,風淫所勝,病腹脹,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寒脹。經云:水太過曰流衍。流衍之紀,其病脹。又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甚則腹大脛腫。又云:水鬱之發,民病痞堅腹滿。又云:太陽之勝,皮膚痞腫腹滿。又云: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身䐜胕腫。三之氣,感於寒濕,民病胕腫胸腹滿,治以諸熱是也。
四曰燥脹。經云:陽明之復,腹脹而泄,治以溫劑是也。
五曰寒鬱熱於中而脹。經云:陽明司天之政,初之氣,寒雨化,其病中熱脹。又云:太陽司天之政,二之氣,大涼反至,火氣遂抑,民病氣鬱中滿是也。
六曰寒熱相搏而脹。經云:少陰司天之政,水火寒熱接於氣交,民病腹脹大。又云:太陰司天之政,四之氣,寒風曉暮,蒸熱相搏,民病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胕腫是也。
七曰火鬱之發脹。經云:火鬱之發,民病脅腹、胸背、面首、四肢䐜膹臚脹是也。
白話文:
小腹脹
用白朮一兩、青皮三錢、陳皮、厚朴各五錢、大腹皮二錢、炒過的片芩五錢、木通五錢、蘇梗、川芎各三錢、桂枝三錢、甘草梢一錢半,分為十帖。每帖加生薑兩片,煎煮後飲用。煎煮後的藥渣再用湯汁送服保和丸三十粒。
《經》中提到,如果患有腹部脹滿、胸悶的症狀,可以挖取少許山梔根,煎水調服一碗。婦女因血氣不順導致腹部腫脹,可以用山梔根末三錢,用熱酒空腹服用。
《傷寒論》認為,寸口脈搏遲緩且澀,遲緩代表體內有寒,澀代表血氣不足。跗陽脈搏微弱且遲緩,微弱代表氣虛,遲緩代表體內有寒。寒氣不足,會導致手腳冰冷,手腳冰冷則會導致營衛功能失調,營衛功能失調會導致腹脹、腸鳴,氣機轉向膀胱,營衛功能都疲勞。陽氣不通則身體會寒冷,陰氣不通則骨骼會寒冷。陽氣先通暢則會怕冷,陰氣先通暢則會麻木不仁。陰陽調和,氣機才能運行,氣機一旦轉動,氣便會消散。體內實證會導致氣機不暢,體內虛證會導致遺尿,這種情況被稱為氣分病。
氣分病,指的是氣機不通暢而引起的腹脹;血分病,指的是血脈不通暢而引起的腹脹。並非腹脹之外還有氣分、血分的獨立疾病。其實氣血不通暢,就會導致水液運行不暢而小便減少,小便減少腹部就會積水而形成水腫。氣分病通常表現為心下堅硬腫大,病症發於上腹;血分病通常表現為血結於胞門,病症發於下腹。氣分病是先有腹脹,後有月經停閉;血分病則是先有月經停閉,後有腹脹。(血分病的治療方法,請參閱水腹脹的相關章節。)
腹部脹滿,胸脅部及肋骨下部脹痛,下肢厥冷,氣上衝逆,這些問題主要與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有關。(全文請參閱治療虛實證的章節。)
《素問》提到,太陰所說的病脹,指的是太陰的病變。十一月,萬物的氣都藏在體內,所以說會發生腹脹。(脈解篇)
上腹部脾胃脹滿,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前面補虛行濕的相關方劑。
腎氣實也會導致腹脹。(全文請參閱治療虛實證的章節。)陰經和陽經各有一條,如果發病容易出現腹脹,心胸滿悶,容易喘氣。(全文請參閱診斷疾病傳變的章節。)
根據運氣學說,腹脹有七種情況:
一、濕邪助長脾的盛旺而導致腹脹。《黃帝內經》說:「各種濕邪引起的腫脹滿悶,都屬於脾土的功能失調。」又說:「歲土之氣太過,就會導致飲食停滯在腹中而脹滿。」還說:「歲土之氣不足,濕邪就會盛行,百姓會出現腫脹滿悶的疾病。」還說:「土氣鬱結發作,百姓會出現心腹脹滿、腸鳴的症狀。」又說:「太陽司天,寒氣降臨,濕氣會轉化物,水飲積聚在體內,導致中焦脹滿,嚴重則會浮腫,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二、風邪侵犯脾虛而導致腹脹。《黃帝內經》說:「厥陰木氣當令,風邪過盛,會導致腹脹,應該用辛涼的藥物來治療。」
三、寒邪導致的腹脹。《黃帝內經》說:「水氣過盛稱為流溢。」流溢的年份,會發生腹脹的疾病。又說:「歲水之氣過盛,寒氣流行,會導致腹部腫大、小腿浮腫。」又說:「水氣鬱結發作,百姓會出現痞塊、堅硬腹滿。」又說:「太陽之氣過盛,皮膚會出現痞塊、腫脹、腹滿。」又說:「太陰司天時,百姓會出現寒濕腹滿、身體浮腫的疾病。」三之氣受到寒濕影響,百姓會出現浮腫、胸腹滿悶,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
四、燥邪導致的腹脹。《黃帝內經》說:「陽明之氣復發,會出現腹脹而腹瀉,應該用溫性的藥劑來治療。」
五、寒邪鬱結於內而化熱導致的腹脹。《黃帝內經》說:「陽明司天,初之氣,寒雨化為熱,會出現體內發熱、腹脹的疾病。」又說:「太陽司天,二之氣,大涼反來,火氣被抑制,百姓會出現氣機鬱結、中焦滿悶的症狀。」
六、寒熱之邪互相搏擊而導致的腹脹。《黃帝內經》說:「少陰司天,水火寒熱交織在一起,百姓會出現腹脹腫大的疾病。」又說:「太陰司天,四之氣,早晚寒風,蒸熱相搏,百姓會出現心腹滿悶、發熱腹脹,嚴重則會浮腫。」
七、火邪鬱結發作而導致的腹脹。《黃帝內經》說:「火氣鬱結發作,百姓會出現脅肋、腹部、胸背、頭面、四肢脹痛,腫脹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