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2)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2)
1. 小腹脹
陰陽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䐜脹閉塞。調經篇云:下脘不通,則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下脘者,幽門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衝門,皆下衝上也。幽門上衝吸門,吸門者,會厭也。沖其吸入之氣,不得下歸於腎,肝為陰火動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濁陰之氣不得下降,而大便乾燥不行,胃之濕與客陰之火俱在其中,則腹脹作矣。治在幽門,使幽門通利,泄其陰火,潤其燥血,生益新血。
幽門通利,則大便不閉,吸門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䐜滿腹脹俱去,是濁陰得下歸地矣。故經曰:中滿者瀉之於內,此法是也。
沉香交泰丸,治濁氣在上,中擾清陽之氣,鬱而不伸,以為腹脹,服之以利為度。(方見前。)
上治脈洪、便結而脹。
範天秩郎中之內,八月中先因勞役飲食失節,加之憂思氣結,病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兩脅刺痛,診其脈弦而細。至夜濁陰之氣當降而不降,䐜脹尤甚。大抵陽主運化,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陽氣不能運化精微,聚而不散,即為脹滿。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髮之氣,上行陽道,後以順氣湯助之,則濁陰之氣,自此而降矣。
木香順氣湯,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
木香,蒼朮,草豆蔻(麵裹煨。各三分),厚朴(制,四分),青皮(一錢),益智,陳皮,澤瀉,白茯苓(去皮),半夏,乾薑,吳茱萸(湯泡。各二分),當歸,人參(各五分),升麻,柴胡(去蘆。各一分),
《內經》曰:留者行之,結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發散清氣,運行陽分為君。以生薑、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熱,消散中寒為臣。以厚朴、木香、蒼朮、青皮之辛苦大溫,通順滯氣;以陳皮、當歸、人參辛甘溫,調和榮衛,滋養中氣;濁氣不降,宜以苦泄之,吳茱萸之苦熱泄之者也;氣之薄者,為陽中之陰,茯苓甘平,澤瀉鹹平,氣薄引濁陰之氣自上而下,故以為佐。氣味相合,散之泄之,上之下之,使清濁之氣各安其位也。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上治脈弦細、脅痛而脹。
中滿分消湯,治中滿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陰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虛中滿,腹中寒,心下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二服愈。
黃耆(五分),益智,半夏(各三分),川烏(一分),吳茱萸,草豆蔻(各五分),人參,木香,青皮,當歸,黃連(各二分),厚朴(五分),茯苓,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各二分),升麻(三分),柴胡梢,乾薑,蓽澄茄(各二分),黃柏(五分)
上銼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大忌房勞、酒、面、生冷、硬物、油膩。
白話文:
小腹脹
陰陽理論說:飲食沒有節制,作息不規律,就會損傷陰氣。陰氣受損就會影響五臟,影響五臟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和阻塞。調經篇說:下脘穴不通暢,就會導致胃氣過熱,熱氣向上蒸騰到胸腔,造成體內發熱。下脘穴就是指幽門的位置。人體上下有七個關卡,都是讓氣從下往上走的。幽門往上衝擊吸門,吸門就是會厭。它衝擊吸入的氣體,使其無法向下歸於腎臟。肝臟的陰火會起來抵抗,導致咽喉和膈膜不通暢,使得濁陰之氣無法下降,造成大便乾燥不通暢。胃裡的濕氣和外來的陰火都積聚在體內,就會產生腹脹。治療的關鍵在於疏通幽門,使幽門通暢,排泄陰火,滋潤乾燥的血液,產生新的血液。
幽門通暢了,大便就不會阻塞,吸門也不會受到邪氣的侵擾,膈膜和咽喉就會通暢,腹部脹滿的症狀就會消失,這就是讓濁陰之氣回到它該去的地方。所以經典說:腹部脹滿的,就要從內部疏泄,這個方法就是正確的。
沉香交泰丸,是用來治療濁氣停留在上方,擾亂清陽之氣,使其鬱結無法伸展,造成腹脹的。服用這個藥丸,以排便順暢為度。(藥方在前面有提到。)
以上是治療脈象洪大、大便結燥而導致腹脹的情況。
范天秩郎中(醫生)的病例,在八月份的時候因為勞累和飲食不節制,加上憂慮思慮導致氣機鬱結,得了心腹脹滿的病症,早上吃了東西,晚上就吃不下了,兩脅部位會刺痛。診斷他的脈象是弦而細。到了晚上,濁陰之氣應該下降卻沒有下降,腹脹的情況更加嚴重。總的來說,陽氣主導運化,如果飲食勞累損傷了脾胃,陽氣就不能夠運化精微物質,導致精微物質積聚而無法散開,就會造成腹部脹滿。先用艾灸灸中脘穴,這是胃的募穴,可以引導胃中產生的陽氣,向上運行,然後用順氣湯來幫助它,這樣濁陰之氣就會自然下降了。
木香順氣湯,是用來治療濁氣停留在上方,而導致腹部脹滿的。
藥材包括:木香、蒼朮、草豆蔻(用麵包裹煨過,各三分),厚朴(製過的,四分),青皮(一錢),益智、陳皮、澤瀉、白茯苓(去皮)、半夏、乾薑、吳茱萸(用熱水泡過,各二分),當歸、人參(各五分),升麻、柴胡(去除蘆頭,各一分)。
《內經》說:停留的就要讓它運行,結聚的就要讓它疏散。用柴胡和升麻的苦味平和性質,疏通少陽和陽明兩條經脈,發散清氣,運行陽氣部分,作為主藥。用生薑、半夏、草豆蔻、益智仁的甘辛溫熱性質,消除中焦的寒氣,作為輔助藥。用厚朴、木香、蒼朮、青皮的辛苦溫熱性質,疏通滯塞的氣機。用陳皮、當歸、人參的辛甘溫性質,調和營衛之氣,滋養中氣。濁氣不下降,就應該用苦味來排泄它,所以用吳茱萸的苦溫性質來排泄它。氣比較薄弱的,屬於陽中的陰,茯苓的甘平性質,澤瀉的鹹平性質,氣薄可以引導濁陰之氣從上往下,所以用它們作為佐藥。這些藥的氣味相合,可以散開和排泄邪氣,使上下的氣都順暢,讓清氣和濁氣各安其位。
將以上藥材切碎,做成一服,用水兩碗煎至一碗,去除藥渣,溫服,在飯前服用。忌食生冷和堅硬的食物。
以上是治療脈象弦細,兩脅疼痛而腹部脹滿的情況。
中滿分消湯,是用來治療中焦寒性脹滿、寒疝,大小便不通暢,陰部躁動不安、四肢冰冷、吃進去就吐出來、下焦虛弱而中焦脹滿、腹中寒冷、心下痞塞、下焦躁熱寒冷導致昏厥、奔豚氣上衝而無法控制等症狀的。服用兩劑就能見效。
藥材包括:黃耆(五分),益智、半夏(各三分),川烏(一分),吳茱萸、草豆蔻(各五分),人參、木香、青皮、當歸、黃連(各二分),厚朴(五分),茯苓、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各二分),升麻(三分),柴胡梢、乾薑、蓽澄茄(各二分),黃柏(五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做成一服,用水兩碗煎至一碗,去除藥渣,稍微熱的時候服用,在飯前服用。非常忌諱房事、飲酒、麵食、生冷、堅硬、油膩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