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21)

1. 小腹脹

上下脹諸方,蓋本於經,所謂泄之則脹已之旨也。

〔丹〕治脹專主濕熱,治法見前補虛行濕條。

〔垣〕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論此乃八益之邪,有餘之證,自天外而入,感風寒之邪,自表傳裡,寒變為熱,作胃實腹病,日晡潮熱,大渴引飲,譫語,是太陽陽明並大實大滿者,大承氣湯下之。少陽陽明微滿實者,小承氣湯下之。《內經》曰泄之則脹已,此之謂也。又熱論云傷寒變為熱,故下之不脹者,以明寒因寒用,故曰下之脹已,非陰盛生內寒,胃寒脹滿之病。假令痎瘧為脹滿,亦有寒脹熱脹,是天之邪氣傷暑而得之。

不即時發,至秋髮者,何也?暑天當時助正氣,故邪不能發。至秋暮,暑氣衰絕,而瘧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用交解飲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氣雖有餘,病痎瘧猶以為寒,況不足病為脹滿者乎?是知腹脹多為寒病也。何以言之?《脈經》云:胃中寒則脹滿。《靈樞經》云:夫飲食不節,起居不時,末傳寒中。

又云:腹脹滿,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靈樞經》云:脹取三陽。三陽者,足太陽膀胱寒水為脹,與《內經》通評虛實論說:腹暴滿,按之不下,取足太陽經絡者,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滿䐜脹,支膈胠脅,下厥上冒,過在太陰陽明。

此乃胃中寒熱鬱遏也。又云:太陰之厥,則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按《內經》所說寒脹多如此,老夫但略舉其端。其病者不悟寒脹之多,一切脹滿病作熱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之類下之,或藥病不相應,立致夭折。由是論之,當從《靈樞》、《素問》乎?當從俗醫胸臆之論乎?今立治中滿䐜脹寒脹一方,熱脹一方,評而用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可也。(中滿分消湯治寒脹,分消丸治熱脹,二方並見後條。

〔《靈》〕胃中寒,則腹脹。胃中寒,腸中熱,則脹而且泄。(師傳篇)

適寒涼者脹,下之則脹已。(五常政論,東垣沉香海金沙丸方見脈實篇。)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厥論)

〔垣〕濁氣在上則生䐜脹陰陽應象論云: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夫䐜脹者,以寒熱溫涼論之,此何脹也?曰:此飲食失節為脹,乃受病之始也。濕熱亦能為脹,右關脈洪緩而沉弦。脈浮於上,是風濕熱三脈相合而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陰火亢甚,乘於脾胃,盛則左遷而陽道不行,是六腑之氣已絕於外。

火盛能令母實,風氣外絕。風氣外絕者,是穀氣入胃,清氣營氣不行,便是風氣也,異呼同類,即胃氣者是也。經云:虛則兼其所勝。土不勝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勝者也。經云:濁陰出下竅,濁陰走五臟,濁陰歸六腑,濁陰歸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則為脹也。

白話文:

腹部脹氣的各種治療方法,基本上都依循著經典的理論,也就是所謂的「疏導就能消除脹氣」這個道理。

〔丹溪的觀點〕治療脹氣主要針對濕熱,治療方法如同之前「補虛行濕」那一條所說。

〔李東垣的觀點〕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證,這是因為邪氣入侵造成的,是屬於「有餘」的證狀。邪氣從體外進入,感受風寒之邪,從體表傳入體內,寒邪轉化成熱邪,導致胃腸實熱的腹部疾病,會有午後發熱、口渴想喝水、說胡話等症狀,這是太陽和陽明經同時出現「大實大滿」的狀況,可以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是少陽和陽明經出現輕微的脹滿實證,可以用小承氣湯來瀉下。《內經》說「疏導就能消除脹氣」,就是這個意思。還有,熱病篇也說過,傷寒轉化成熱證,所以用瀉下的方法,就不會出現脹氣。這就說明了寒證是因為寒氣而起,所以用瀉下法可以消除脹氣,而不是因為陰氣過盛產生體內寒氣,也不是胃寒而引起的脹滿。如果說是瘧疾引起的脹滿,也有寒脹和熱脹的區別,這是因為受到夏天暑邪的傷害所引起的。

為什麼當時沒有發病,直到秋天才發病呢?因為夏天的時候,陽氣旺盛,能夠幫助身體抵禦邪氣,所以邪氣不能發作。等到秋天晚期,暑氣消退,瘧疾就發作了。如果知道是寒邪引起的,藥局會用交解飲子來治療,這就是一個例子。這種邪氣雖然有餘,但因為病症是瘧疾,仍然把它當作寒症來治療,更何況是虛弱引起的脹滿呢?所以說,腹脹多半是寒證引起的。為什麼這麼說呢?《脈經》說:「胃中寒冷就會引起脹滿。」《靈樞經》也說:「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最後會導致寒氣入侵。」

《靈樞經》還說:「腹部脹滿,胃脘處心口疼痛,向上牽連到兩脅,胸膈和咽喉不通暢,飲食難以下嚥,可以取胃經的足三里穴來治療。」又說:「濁氣積聚在上,就會產生脹滿。」《靈樞經》還說:「脹氣要取三陽經治療。」所謂三陽,指的是足太陽膀胱經,寒水導致的脹氣,和《內經》通評虛實論所說的「腹部突然脹滿,按壓不下去,要取足太陽經絡穴位」的說法,也就是胃經的募穴,是相同的道理。又說:「腹部脹滿,胸膈和脅肋脹痛,下肢厥冷,頭部昏沉,問題出在太陰和陽明經。」

這是因為胃中的寒熱之氣鬱積所導致的。又說:「太陰經氣厥逆,就會導致腹部脹滿,大便不暢,不想吃東西,吃了就想吐,無法入睡。」《內經》中說的寒脹多半如此,我只是簡單列舉一些例子。但是,很多病人沒有認識到寒脹的普遍性,反而把所有的脹滿都當作熱症來治療,大量使用三花神佑丸、大黃、牽牛子等瀉下的藥物,如果用藥不對症,就會導致死亡。由此看來,我們應該遵循《靈樞》、《素問》的理論,還是應該聽從那些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庸醫的觀點呢?現在我列出治療中滿脹氣、寒脹和熱脹的方劑,供大家參考使用,使體內氣機上下分消。《中滿分消湯》治療寒脹,《分消丸》治療熱脹,這兩個方劑都在後面有詳細的介紹。

〔《靈樞》〕胃中寒冷,就會引起腹脹。如果胃中寒冷,腸道內有熱,就會既脹氣又腹瀉。(師傳篇)

如果吃了寒涼的食物就會脹氣,如果瀉下後就會消除脹氣。(五常政論,東垣的沉香海金沙丸方在脈實篇有記載。)陰氣聚集在下就會導致下肢寒冷,下肢寒冷就會導致脹氣。(厥論)

〔李東垣的觀點〕濁氣積聚在上方,就會產生脹滿。《陰陽應象論》說:「清氣在下,就會產生腹瀉;濁氣在上,就會產生脹滿。」這是陰陽失調導致的疾病。脹滿的原因,可以從寒、熱、溫、涼的角度來分析。那這到底是什麼脹呢?我認為,這大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制引起的,這是疾病的開端。濕熱也能引起脹氣,右關脈出現洪大、緩慢且沉弦的脈象。脈象浮在上面,是風、濕、熱三種脈象同時出現的病症。這表示脾胃的運化功能失調,陰火過於旺盛,侵襲脾胃,導致陽氣不能正常運行,六腑的氣機已經無法在體表運行。

火熱過盛會導致母臟實證,風氣外散,風氣外散就是說食物進入胃中後,清氣和營氣不能正常運行,這就是風邪,雖然名稱不同,但都是同類性質,都屬於胃氣的範疇。《經》說:「虛證會兼併它所剋制的臟腑的病變。」土不勝木,是肝邪的影響,是脾胃之土不足,導致肝木和心火過於旺盛。《經》說:「濁陰從下竅排出,濁陰走遍五臟,濁陰歸於六腑,濁陰歸於地。」這是健康人不生病的正常生理狀態,如果違反這個規律就會產生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