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8)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8)
1. 小腹脹
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酒浸),桂心,白豆蔻(炮),大茴香(炒),蓬朮(炮),附子(炮),乾薑(炮),青皮,京三稜(炮),白蒺藜,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
上為末,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搗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去,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丹〕脈堅實,人壯盛者,或可用攻藥,便收拾白朮為主。
〔垣〕中滿治法,開鬼門、潔淨府。開鬼門者,發汗也;潔淨府,利小便也。又中滿者瀉之於內,謂脾胃有病,當令上下分消其氣。下焦如瀆,氣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穢,如或大實大滿,大小便不利,從權以寒熱藥下之。或傷酒、濕面,及味厚之物,膏粱之人,又或食已便臥,使濕熱之氣不得施化,致令腹脹滿,此亦是熱脹也。治熱脹、分消丸主之。
〔仲〕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桂枝,生薑(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個),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個,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聖》〕,牛黃琥珀丸,治水腫腹大,氣息不通危急者,神效。
牛黃,琥珀,椒目(沉水者),葶藶(炒紫色。各三分),昆布(洗,炙),海藻(洗,炙。各一兩一錢),牽牛(炒),桂(各一兩),
上七味為末,另研葶藶如泥,一處拌勻,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以小便利為度,日再服。河間方有麝香、龍膽,無琥珀,易名苦葶藶膏,治法與此方同。
〔仲〕腹滿,口舌乾燥,此腸胃間有水氣,,防己椒藶丸,主之。
防己,椒目,葶藶(炙),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為丸如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無〕,葶藶丸,治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濁。
甜葶藶(隔紙炒),薺菜根(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陳皮湯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數,丸當依舊。(以上葶藶、椒目行濕。)
〔羅〕白丸子,治單腹脹,神效。(方見水脹門。)
〔潔〕治水氣蠱脹,潔淨府,,楮實子丸,。
楮實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
上二味為末,用楮實膏為丸,如桐子大。不計丸數,從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脹減為度。次服中治丸,末治藥調養,疏啟其中。忌甘苦。峻補其下,宜五補七宣丸。(白丁香為行濕之劑。中治丸即白朮散,用白朮、澤瀉等分以為末,茯苓煎湯調下。末治即黃耆建中之類方,並見水腫門。)
白話文:
小腹脹
將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用酒浸泡過的牛膝、桂心、炮製過的白豆蔻、炒過的大茴香、炮製過的蓬朮、炮製過的附子、炮製過的乾薑、青皮、炮製過的京三稜、白蒺藜、以及用酒浸泡一晚的當歸,各取半兩,全部磨成粉末,混合均勻。用熱湯浸泡蒸餅,擠乾水分,再將餅與藥粉混合搗勻,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飯前,用溫酒或白開水送服三十到五十顆。最忌諱鹽,一點都不能吃,否則病情會加重。服用藥丸後,藥效會從小便排出,不會影響內臟。病好後,每天服用三次。同時配合溫和調補氣血的藥物,效果非常好。
關於體質的考量
如果病人體質強壯,脈搏有力,可以用攻下的藥物,但要以白朮為主。
中滿的治療原則
治療中滿的方法,要打開鬼門(發汗),潔淨府(利小便)。中滿的情況,要從體內疏導,也就是說脾胃有病,要讓上下的氣都能夠分開流通。下焦(身體下部)就像水道一樣,氣血自然會分化,不必靠排泄髒東西來解決。如果真的脹滿得厲害,大小便不通,就要用寒涼或溫熱的藥物來攻下。有些人因為喝酒、吃濕麵、吃肥膩的食物,或者飯後馬上躺下,使得體內的濕熱之氣無法正常運行,導致腹部脹滿,這種情況是熱脹。治療熱脹,要用分消丸。
心下堅硬的治療
如果是氣分的問題,心下(胃部)感覺堅硬,像盤子一樣大,邊緣像倒扣的杯子,這是因為水飲引起的。可以用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湯來治療。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個)、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個,炮製過的)。用水七升煎煮,先煮麻黃,撈去上面的泡沫,再放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下兩升,分三次溫服。服藥後應該會出汗,感覺像蟲子在皮膚裡爬,病就好了。
水腫腹大的治療
如果水腫腹大,氣息不通,情況危急,可以用牛黃琥珀丸,效果很好。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牛黃、琥珀、沉水的椒目、炒成紫色的葶藶(各三分),洗淨炙過的昆布、海藻(各一兩一錢),炒過的牽牛、桂(各一兩)。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另外研磨葶藶成泥,混合均勻,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顆,用米湯送服,以小便順暢為標準,每天服用兩次。另外一個叫做苦葶藶膏的方子,和這個藥方類似,只是沒有琥珀,多了麝香和龍膽。
腸胃間有水氣的治療
如果腹部脹滿,口舌乾燥,這表示腸胃間有水氣。可以用防己椒藶丸來治療。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防己、椒目、炙過的葶藶、大黃(各一兩)。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先吃飯喝水後服用十顆,每天服用三次,可以逐漸增加劑量,口中自然會有唾液產生。如果口渴,可以加入芒硝五錢。
腫滿腹大,四肢枯瘦的治療
如果腫滿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澀滯混濁,可以用葶藶丸來治療。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隔紙炒過的甜葶藶、薺菜根(等分)。將所有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彈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顆,用陳皮湯嚼碎後送服。服用三顆後,小便就會清澈順暢,之後藥丸劑量應該維持原樣。
單純腹脹的治療
對於單純腹脹,白丸子效果很好。(藥方在水脹門)
水氣鼓脹的治療
治療水氣鼓脹,要潔淨府,可以用楮實子丸。
這個方子的組成是:楮實子(一斗,用水二斗熬成膏狀),白丁香(一兩半),茯苓(三兩)。將白丁香和茯苓磨成粉末,用楮實膏製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不拘泥於服用多少顆,從少量開始服用,直到小便清利、腹脹減輕為止。之後要服用中治丸(白朮散)和末治藥(黃耆建中湯類)來調養。忌食甘甜苦澀之物。要峻補下焦,可以服用五補七宣丸。(白丁香的作用是行濕。中治丸就是白朮散,用白朮、澤瀉等份磨成粉末,用茯苓煎湯送服。末治藥就是黃耆建中湯之類的方子,詳細的藥方在水腫門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