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4)

1. 小腹脹

先腹大,後四肢腫,為脹。或獨腹大,四肢不腫者,治法同。

〔無〕,附子綠豆湯,治寒客皮膚,殼殼然而堅,腹大身腫,按之陷而不起,色不變,病名膚脹。一劑未知,再作。

大附子(一個,重七錢者,生,去皮臍,半破),綠豆(二兩)

上以生薑二兩切,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分三服,空腹溫服。次日,將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綠豆二兩,姜一兩,如前煎服。停三日,復將附子作八片,如前煎服。

(治鼓脹法,並見後行濕寒熱氣血諸條,皆其法也。)

〔仲〕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腹脹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須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海〕脾虛滿者,黃耆湯。(芍藥停濕。)脾實滿不運,平胃散。(蒼朮泄濕。)

東垣云:腹脹滿,氣不轉者,加厚朴以破滯氣。腹中夯悶,此非腹脹滿,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收之。是知氣結而脹,宜厚朴散之;散而脹,宜芍藥收之。

〔丹〕鼓脹,大補中氣行濕。此乃脾虛之甚,必須遠音樂,斷厚味。朝寬暮急,血虛;暮寬朝急,氣虛;終日急,氣血皆虛。用大劑人參、白朮,佐以陳皮、蒼朮、茯苓之類。有血虛者,四物行血,隨證加減。凡補氣,必帶厚朴寬滿。腹脹必少佐厚朴者,蓋厚朴味辛,以氣聚於上焦故也。

氣不運,加木香。氣若陷下,用升麻、柴胡以提其氣。水腫當補脾為主,白朮、茯苓、陳皮佐之。

鼓脹論,心肺陽也,居上;腎肝陰也,居下;脾居中亦陰也,屬土。經曰:飲食入胃,遊溢精氣,上輸干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是脾具坤靜之德,而有干健之運,故能致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為無病之人。今也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輸之官失職。

胃雖受谷,不能運化,故陽自升,陰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於斯時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化濁血瘀鬱而為熱;熱留而久,氣化成濕;濕熱相生,遂成脹滿,經曰鼓脹是也。以其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於鼓,其病膠固,難以治療,故又名曰蠱。若蟲侵蝕,有蠱之義。

驗之治法,理宜補脾。又須養肺金以制木,使脾無賊邪之慮。滋腎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遠音樂,以保母氣,無有不安。醫者不察,病起於虛,急於取效,衒能希賞。病者苦於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寬得一日半日,其腫愈甚,病邪甚矣,真氣傷矣,去死不遠。

古方惟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補脾,殊為切當。亦須隨證,又須順時加減用之為妙。

白話文:

小腹脹

一開始肚子變大,然後四肢也腫起來,這叫做脹。或者只有肚子大,四肢不腫的,治療方法跟前者一樣。

有一種情況是寒氣侵入皮膚,皮膚摸起來硬硬的像殼一樣,肚子大、身體腫,按下去會凹陷但不會馬上彈回來,皮膚顏色不變,這種病叫做膚脹。如果吃一次藥沒效,就再吃一次。

藥方用大附子(一個,約七錢重,生的,去皮和中心,切一半),綠豆(二兩)。

把以上藥材加上生薑二兩(切片),用水兩碗煎到剩下一碗,去掉藥渣,分成三次,空腹時溫服。第二天,把之前的附子切成四片,再用綠豆二兩,生薑一兩,按照之前的方法煎服。停三天後,再把附子切成八片,按照之前的方法煎服。

(治療肚子脹的方法,可以參考後面關於濕、寒、熱、氣、血等方面的條文,那些方法也適用於此。)

《傷寒論》中提到,腹部脹滿,按下去不痛,是虛證;按下去會痛,是實證,可以瀉下(排泄)。如果肚子脹時好時壞,反覆出現,這是因為寒氣引起的,應該用溫熱的藥來治療。如果肚子脹滿沒有減輕,或者只稍微減輕一點,這就必須用瀉下的藥,可以使用大承氣湯。

《丹溪心法》中說,脾虛引起的腹脹,可以用黃耆湯來治療(芍藥可以幫助去除體內濕氣)。如果脾實導致腹脹,不能正常運化,可以用平胃散(蒼朮可以幫助去除濕氣)。

李東垣說,肚子脹滿,氣機不通暢,可以加厚朴來破除阻滯的氣。如果肚子裡面悶悶脹脹的,這不是單純的腹脹,而是氣散而不收斂,可以加芍藥來收斂。由此可見,氣鬱結導致的脹滿,應該用厚朴來疏散;氣散不收導致的脹滿,應該用芍藥來收斂。

朱丹溪認為,鼓脹(肚子脹得像鼓一樣)應該用大補中氣和祛濕的方法來治療。這說明是脾虛非常嚴重,必須遠離音樂,不要吃油膩厚味的食物。如果早上寬鬆,晚上脹急,是血虛;如果晚上寬鬆,早上脹急,是氣虛;如果整天都脹急,是氣血都虛。這種情況要用大量的人參、白朮,輔以陳皮、蒼朮、茯苓等藥材。有血虛的,可以用四物湯來活血,並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材。凡是補氣的藥方,一定要加少量的厚朴來寬中消脹。肚子脹一定要稍微用一點厚朴,因為厚朴味道辛辣,能使氣聚在上焦(胸部)。

如果氣機不通暢,可以加木香。如果氣虛下陷,可以用升麻、柴胡來提升氣機。水腫應該以補脾為主,用白朮、茯苓、陳皮等來輔助。

關於鼓脹的理論,心和肺屬於陽氣,位於上方;腎和肝屬於陰氣,位於下方;脾位於中間,也屬於陰氣,屬土。經典上說:食物進入胃,經過消化吸收,精氣上輸給脾。脾將精氣散布開來,向上歸於肺。脾還負責疏通水道,向下輸送到膀胱。水精四處散布,在五經中運行。這是因為脾具有坤靜的特性,同時有乾健的運化能力,所以能夠引導心肺的陽氣,向下引導腎肝的陰氣,使天地之氣交泰,這是健康無病的人的狀態。現在,因為情志不暢、外感六淫邪氣、飲食不節制、房事過度導致身體虛弱,脾土的陰氣受損,轉輸的功能喪失。

胃雖然接受食物,但無法運化,導致陽氣上浮,陰氣下沉,形成天地不交的否卦。這時,清濁混雜,通道阻塞,氣化不暢,濁血瘀滯形成熱;熱久不散,氣化形成濕;濕熱相互影響,於是就形成了脹滿,這就是經典上說的鼓脹。因為外表看起來堅硬飽滿,裡面卻空無一物,很像鼓的樣子,而且病情頑固難治,所以又叫做蠱。如果是由蟲侵蝕引起的,也有蠱的含義。

從治療方法來看,應該以補脾為主。還要滋養肺金來制約木氣,使脾不受邪氣侵擾。滋養腎水來制約火氣,使肺氣清肅。要減少鹽分的攝入,防止助長邪氣;要斷絕妄想,遠離音樂,以保護脾的氣機,這樣才能平安無事。醫生如果不明白,認為病是因為虛弱引起的,急於求成,炫耀自己的能力以求獎賞。病人則因為脹急痛苦,喜歡使用利尿的藥物,以求一時的舒服。卻不知道這樣寬鬆了一天半天,腫脹反而更加嚴重,病邪更加猖獗,真氣更加受損,離死亡也就不遠了。

古代的方劑中,禹餘糧丸,又名石中黃丸,又名紫金丸,具有制肝補脾的功效,十分恰當。但也需要根據具體情況,並隨著時令變化加減藥材,這樣才能發揮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