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3)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3)
1. 胎前水腫
〔云〕,防己湯,治妊娠脾虛,遍身浮腫,心腹脹滿喘促,小便不利。
防己(七錢半),桑白皮,赤茯苓,紫蘇(莖葉。各一兩),木香(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姜四片,水同煎,食前服。
葶藶散,治妊娠遍身洪腫。
葶藶子(一兩),白朮(五兩),茯苓,桑白皮,郁李仁(各二兩)
上為粗末,水六升,煎取二升,分三服,小便利即瘥。
又方
澤瀉,葶藶(各二兩),茯苓,枳殼,白朮(各六兩)
上細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半,分溫二服。
〔子和〕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豬苓五兩末,以熟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丹〕子腫多濕。用山梔一撮,米飲吞下。
白話文:
【胎前水腫】
「防己湯」,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因脾臟虛弱導致全身浮腫,心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小便不暢的症狀。
所需藥材:防己(約37.5公克)、桑白皮、赤茯苓、紫蘇(莖與葉)各約50公克、木香(約12.5公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約16公克,搭配四片薑與足量水一同煎煮,飯前服用。
「葶藶散」,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全身嚴重浮腫。
所需藥材:葶藶子(約50公克)、白朮(約250公克)、茯苓、桑白皮、郁李仁各約100公克。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粗粉,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二升,分成三次服用,小便順暢後即痊癒。
另一個處方:
所需藥材:澤瀉、葶藶各約100公克、茯苓、枳殼、白朮各約180公克。
將上述藥材細切,加入六升水煮至剩二升半,分成兩次溫服。
「子和」,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從腳部開始浮腫至腹部,小便不順,微感口渴。
所需藥材:豬苓約250公克研磨成粉末,每日三次,每次以熱水服用一小匙。
「丹」,懷孕期間水腫多因濕氣所致。使用一小撮山梔,以米飲吞服。
2. 產後水腫
〔丹〕產後腫,必用大補氣血為主,少佐以蒼朮、茯苓,使水自利。
〔《大》〕,大調經散,治產後腫滿,喘急煩渴,小便不利。
大豆(一兩半,炒,去皮),茯神(一兩),真琥珀(一錢),
上為細末,濃煎,烏豆、紫蘇湯調下。
產後四肢浮腫者,敗血循經,流入四肢,淫留日深,腐爛如水,故令四肢腫,面黃。宜服,小調經散,,血行腫消則愈。
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一錢),細辛,麝香(各五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薑汁酒各少許,調停服。
〔丹〕婦人產後浮腫,小便少,口渴,惡寒無力,脈皆沉,此體虛而有濕熱之積,必上焦滿悶,宜補中導水行氣可也。
白朮(二兩半),陳皮(一兩),川芎(半兩),木通(六錢),茯苓(三錢),
下與點丸二十五丸。
〔《大》〕,奪魂散,治產後虛腫喘促,利小便則愈。
生薑(三兩,取汁),白麵(三兩),半夏(七個)
上以生薑汁搜麵裹半夏為七餅子,煨焦熟為末,水調一盞,小便利為效。
〔潔〕如產後風寒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局方》中七聖丸,白湯下,日加,以利為度。(七聖丸方見痔。)如浮腫至膝,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也。如浮腫,又頭痛昏冒,加羌活、川芎,謂風多也。如只浮腫,止七聖丸本方服之。
〔垣〕中滿分消丸(方見脹門熱條,用四物湯吞之。)
〔杜〕張宣徽侍寵,產後半月,忽患浮腫。急召產科醫治,經半月不瘥,病勢轉劇,召杜治之。杜至曰:諸醫作何病?張曰:皆雲水氣浮腫。杜曰:非也。且水氣發咳嗽,小便澀是也。今愛寵小便不澀,不作咳嗽,惟手足寒。乃血藏虛,氣塞不通流,面生浮腫。遂用益血和氣藥治之。
旬日病去七八,經半月全愈。所用之藥,乃《靈苑方》牡丹散也。其方云治血藏風虛冷。今產科家多用此藥治產後諸病如神,更名曰損金湯者是也。
牡丹散(方見產後血暈門。)
〔《大》〕,加減吳茱萸湯,治婦人血藏虛,宿挾風冷,身面虛浮等疾。
吳茱萸(一兩半),桔梗,乾薑,甘草,麥門冬,防風,半夏,細辛,當歸,赤茯苓,牡丹皮,桂心(各半兩),
上為粗未。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熱服。
〔丹〕產後風腫水腫。澤蘭、防己等分,溫酒調下二錢。如不能飲者,醋調下亦可。(成氏方。)
白話文:
[產後水腫]
【丹溪】產後出現水腫,治療時應以大量補充氣血為主,輔以少量的蒼朮、茯苓,以幫助水分排出。
【大成】大調經散能治療產後水腫、呼吸急促、口渴、小便不暢等症狀。
所需材料:炒過的大豆1兩半(去皮),茯神1兩,真琥珀1錢。 將上述材料磨成細粉,用濃煎的烏豆、紫蘇湯調和服用。
產後四肢浮腫的情況,是由於瘀血沿著經絡流到四肢,長期滯留,逐漸腐化如水,導致四肢腫脹,臉色泛黃。應服用小調經散,讓血液流通,腫脹自然消失。
所需材料:沒藥、琥珀、桂心、芍藥、當歸各1錢,細辛、麝香各5分。 將上述材料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以薑汁和酒各少量調和服用。
【丹溪】產婦產後出現浮腫,小便量少,口渴,怕冷無力,脈象沉。這是身體虛弱且有濕熱積聚的表現,通常會感到上焦悶堵,應該使用補中導水行氣的療法。
所需材料:白朮2兩半,陳皮1兩,川芎半兩,木通6錢,茯苓3錢。 每次服用25丸。
【大成】奪魂散能治療產後虛弱水腫、呼吸困難,有利於小便排泄。
所需材料:生薑3兩(取汁),白麵3兩,半夏7個。 將生薑汁和白麵混合包裹半夏,製成7個餅子,烤至焦熟後磨成粉末,用水調和成一杯,若小便順暢即為有效。
【潔古】如果產後因風寒導致的面部和四肢浮腫,可以服用《局方》中的七聖丸,用溫水送服,每日增加劑量,直到小便順暢為止。(七聖丸配方請參考痔瘡部分。) 若浮腫達到膝蓋,伴隨喘息咳嗽,應加倍使用木香、檳榔,表明氣血不足。如果浮腫同時伴有頭痛,應加入羌活、川芎,表明風邪較重。如果只是浮腫,則僅需服用七聖丸原方即可。
【李杲】中滿分消丸能治療中滿(腹脹)症狀,具體配方請參閱脹門熱條目,可用四物湯送服。
【杜清碧】張宣徽的寵妾產後半月突然出現浮腫。請來了許多醫生治療,但經過半個月仍未見好轉,病情反而加重。於是請來杜清碧診治。杜到達後問道:“其他醫生是如何診斷的?”張回答:“他們都說是水腫。”杜卻表示不同意,他指出:水腫通常會伴有咳嗽和小便不暢。然而,現在愛妾並無咳嗽,小便也正常,唯一問題是手腳冰冷。這是由於血藏虛弱,氣血堵塞,無法順利流通,因此導致面部浮腫。杜決定使用益血和氣的藥物進行治療。
十天後,病情已經減輕了七八成,再經過半個月,完全康復。使用的藥物正是《靈苑方》中的牡丹散。該方稱能治療血藏風虛冷。如今產科醫生常使用此藥來治療產後各種疾病,效果神奇,被改名為損金湯。
牡丹散的配方請參考產後血暈門。
【大成】加減吳茱萸湯能治療婦女因血藏虛弱、長期風寒導致的身體和麪部虛浮等病症。
所需材料:吳茱萸1兩半,桔梗、乾薑、甘草、麥門冬、防風、半夏、細辛、當歸、赤茯苓、牡丹皮、桂心各半兩。 將以上材料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4錢,加入一盞半的水,煮至剩七分,去掉渣滓,飯前趁熱服用。
【丹溪】產後風腫和水腫。澤蘭、防己等分,溫酒調下二錢。如不能喝酒,也可用醋調和服用。(成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