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2)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2)
1. 水脹通論
真氣上逆,故口苦舌乾,臥不得正偃,正偃則咳出清水也。諸水病者,故不得臥,臥則驚,驚則咳甚也。腹中鳴者,病本於胃也。薄脾則煩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難以行者,胃脈在足也。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也。(評熱病論)
〔仲〕問曰:病者苦水,面目、身體、四肢皆腫,小便不利,脈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氣上衝咽,狀如炙肉,當微咳喘,審如師言,其脈何類?師曰:寸口脈沉而緊,沉為水,緊為寒,沉緊相搏,結在關元,始時當微,年盛不覺,陽衰之後,榮衛相干,陽損陰盛,結寒微動,緊氣上衝,喉咽塞噎,脅下急痛。醫以為留飲而大下之,氣擊不去,其病不除。
後重吐之,胃家虛煩,咽燥欲飲水,小便不利,水穀不化,面目手足浮腫。又與葶藶丸下水,當時如小瘥,食飲過度,腫復如前,胸脅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揚溢,則浮咳喘逆。當先攻擊沖氣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瘥。先治新病,病當在後。
〔丹〕盧氏醫鏡水脹辨《內經》曰:諸氣膹郁,皆屬於肺。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腹脹大,皆屬於熱。蓋濕者,土之氣,土者,火之子。故濕每生於熱,熱氣亦能自濕者,子氣感母,濕之變也。凡病腫,皆宜以治濕為主。所挾不同,故治法亦異。《類例》治腫,以治水立說,而欲導腎以決去之,豈理也哉!脾土衰弱,內因七情,外傷六氣,失運化之職,清濁混淆,鬱而為水。
《類例》以為本末皆隸於肺、腎、胃三者而不及脾,下文繼以肺金盛而生水,水液妄行,氣息閉,樞機壅而為腫。夫脾土受病,肺為之子,焉有自盛而生水者哉?若謂腫之水果生於肺金之清氣,則滋長腎陰,奉行降令,為化生之源,何病腫之有?今滲透經絡,注流溪谷,皆濁腐之氣,窒礙津液,久久灌入隧道,血亦化水,而欲藉脾土以制之,導腎氣以利之,不思脾病則肝木來侮,子氣亦衰,木寡於畏,脾欲不病,不可得矣。
治法宜清心經之火,補養脾土,全運化之職,肺氣下降,滲道開通,使敗濁之氣其稍清者,復回而為氣、為血、為津液;其甚者,在上為汗,在下為溺,以漸而分消矣。今不明言,而曰制水、燥水,得非白圭以鄰國為壑乎?經言腫病因津液充郭而致,不生於肺金之盛也明矣。又言氣拒於內,氣耗於外,責其不能滲運敗濁耳。
又云:開鬼門,潔淨府。鬼門,膚腠也,屬肺;淨府,膀胱也,屬腎之府。未聞有導腎氣之說。註文明言陰精耗損,腎氣果可導乎?仲景謂治濕利小便,即經中潔淨府之意。苟以清淨為腎而導之,果於經意有合乎?錢仲陽謂腎無瀉法,其可輕易導之乎?或曰:經言疏滌五臟,非導腎歟?予曰:此承上文五陽已布而言,若鬼門開矣,淨府潔矣,五宮之陽氣條布,彼敗濁之氣,自然疏導滌除,於腎氣何與焉。
白話文:
水脹總論
體內真氣向上逆行,所以會口苦舌乾,睡覺時無法平躺,只要平躺就會咳出清澈的液體。各種水腫疾病的人,都沒辦法好好躺著睡,一躺下就會驚醒,驚醒後就會咳嗽得很厲害。肚子裡有聲響,代表疾病的根源在胃。如果脾臟功能薄弱,就會煩躁不安,吃不下東西,吃東西覺得難以消化,是因為胃的消化功能受阻。身體感到沉重難以行走,是因為胃的經脈連結到腳。月經不來,是因為子宮的經脈堵塞。子宮的經脈屬於心臟,並且連結到子宮,現在因為氣往上衝迫肺臟,導致心氣無法向下流通,所以月經就無法來潮。(出自《評熱病論》)
有個醫生問:病人感到身體水腫,臉部、身體、四肢都腫起來,小便不順暢,脈象卻不是顯示水腫,反而說是胸口疼痛,氣往上衝到喉嚨,感覺像被燒烤的肉一樣,還會輕微咳嗽喘氣。如果像您說的這樣,那麼脈象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醫生回答說:寸口脈沉而緊,沉代表體內有水,緊代表體內有寒,沉脈和緊脈互相搏動,結在關元穴附近。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很輕微,年輕力壯的時候不會察覺,等到陽氣衰弱之後,身體的營氣和衛氣互相干擾,陽氣虛損,陰氣旺盛,體內的寒氣開始微微活動,緊脈之氣往上衝,導致喉嚨阻塞,胸脅下方感到急痛。醫生以為是體內有停滯的液體,就用瀉藥來排除,但是氣並沒有消散,疾病也沒有好轉。
後來又用催吐的方法,導致胃虛煩躁,咽喉乾燥想喝水,小便依然不順暢,食物無法消化,臉部、手腳都浮腫。又用葶藶子丸來排除體內的水,當時好像稍微好一點,但因為飲食過量,腫脹又恢復到之前的樣子,胸脅也感到劇烈疼痛,好像奔豚一樣,體內的水分到處流竄,導致浮腫、咳嗽、喘氣。這時應該先處理上衝的氣,讓它平靜下來,然後再治療咳嗽。咳嗽停止後,喘氣自然就會好轉。應該先治療新發生的疾病,原有的疾病應稍後處理。
(丹溪)盧氏的《醫鏡》在辨別水脹時提到,《內經》說:各種氣機壅塞鬱結,都屬於肺;各種濕氣腫脹,都屬於脾;各種腹部脹大,都屬於熱。濕氣是脾土之氣,土是火的孩子。所以濕氣常常是由熱氣產生,熱氣也能自己產生濕氣,這是因為子氣感受到了母氣,導致濕氣發生變化。各種腫脹的疾病,都應該以治療濕氣為主。根據所夾雜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類例》這本書在治療腫脹時,以治療體內的水為觀點,想要疏導腎臟以排除水分,這是不合理的!脾土功能衰弱,可能是因為內在的情緒波動,或是外在的六氣侵襲,導致脾臟失去了運化功能,清濁混雜,鬱結成為水。
《類例》認為疾病的根本都歸屬於肺、腎、胃這三個臟腑,卻沒有提到脾。後面又說肺金功能過盛而產生水,導致體內水液妄行,氣機閉塞,樞機壅滯而形成腫脹。但是脾土生病,肺是它的兒子,哪有兒子會自己過盛而產生水的道理呢?如果說腫脹的水是從肺金的清氣而來,那麼滋養腎陰,奉行向下運行的命令,是產生化育的來源,怎麼會導致腫脹呢?現在滲透到經絡,流注到各處的水液,都是污濁腐敗的氣,阻礙了津液的正常運行,時間久了,灌入到經脈管道,血液也會變成水,想要藉助脾土來制約水,疏導腎氣來利水,卻不考慮到脾臟生病,肝木就會來欺侮它,子氣也跟著衰弱,肝木不再畏懼,脾臟想不生病是不可能的。
治療方法應該要清除心經的火氣,補養脾土,讓脾臟完全恢復運化的功能。讓肺氣下降,滲濕的通道暢通,使那些污濁之氣,稍微清澈一點的,重新變回氣、血、津液;那些污濁嚴重一點的,往上就變成汗,往下就變成尿液,慢慢地將其分化消除。現在不明確地說明這個道理,反而說是控制水、乾燥水,這不是像白圭一樣把鄰國當作泄洪的溝渠嗎?《內經》說腫脹的疾病是因為津液充斥於身體組織之間所導致,並不是因為肺金過盛,這是很明顯的道理。又說,氣機阻礙在內,氣耗散在外,是責怪它不能夠滲透運化那些污濁之物。
還說:開啟鬼門,清潔淨府。鬼門指的是皮膚的毛孔,屬於肺;淨府指的是膀胱,屬於腎的管轄。從來沒聽說過有疏導腎氣的說法。註解裡明明說陰精耗損,腎氣又怎麼可能疏導呢?仲景說治療濕氣要利小便,這就是《內經》中清潔淨府的意思。如果把清淨理解為腎臟而疏導它,真的符合經書的原意嗎?錢仲陽說腎臟沒有瀉法,怎麼可以輕易地去疏導它呢?或許有人會說:《內經》說疏通五臟,難道不是疏導腎臟嗎?我說:這是承接前面所說的五陽之氣已經在體內運行開來,如果鬼門開啟了,淨府也清潔了,五臟的陽氣運行順暢,那些污濁之氣,自然就會被疏通排除,與腎氣又什麼關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