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0)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10)
1. 水脹通論
中柱二,四滿二,氣穴二,大赫二,橫骨二,外陵二,大巨二,水道二,歸來二,氣街二踝上各一行行六:
太衝二,復溜二,陰谷二,照海二,交信二,築賓二
〔《靈》〕風㽷膚脹為五十七痏,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四時氣篇)
刺灸,水腫有五法:
其一取腎、膀胱。經前篇云:五十七穴者,是取其二經之穴也。又經云:腎病者,腹大脛腫,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是取其二經之血也。
其二取血絡。經前云:取皮膚之血者,盡取之是也。
其三取胃。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所生病者,大腹水腫,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是也。
其四取委陽。經云:三焦病者,不得小便,溢則水,取委陽是也。
其五筒針取水。先以鈹針針之,已刺而筒之,引針而納之,入而復之,以盡其㽷,必堅來,來緩則煩悗,來急則安靜,間日一刺之,㽷盡乃止。(筒針,針中有空竅如筒,出水也。)
〔《撮》〕浮腫:分水、中脘(各灸之。)內庭,行間,臨泣(各瀉,立安。)
〔東〕水氣,皮痛不可近衣,小腹敦敦然,小便黃,身潤:章門,屋翳(灸。)陰交,章門(刺之。)
〔華〕外腰水腫,先從腰腫起:肝募,水分
內中水腫,面痿黃:胃脘,通谷,氣海,水分
胞中水腫,根在心,水赤:心俞,巨闕,氣海
腹中水腫,從脾起,水黃:脾俞,胃脘,水分
肺喘水腫,從胸起,水白:肺俞,肝募
足心水腫,從足起:白環俞,水分,亶中
四肢水腫,變身浮:膽募
兩脅水腫,四肢枯瘦,從脅腫起:章門,期門
小腸水腫,從臍腫起:氣海。
〔《保》〕五脈論五水灸法:
青水,灸肝井。(弦脈。)赤水,灸心滎。(洪脈。)黃水,灸脾俞。(緩脈。)白水,灸肺經。(澀脈。)黑水,灸腎合。(沉脈。)
〔《甲》〕身腫,關門主之。水腫脹皮腫,三里主之。風水膝腫,巨虛上廉主之。風水,面胕腫,顏黑,解谿主之。風水,面胕腫,衝陽主之。水中留飲,胸脅支滿,刺陷谷出血,立已。面胕腫,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後取天牖、風池。水腫,人中盡滿唇反者死,水溝主之。水腫大臍平,灸臍中,無理不治。
〔《素》〕目窠微腫如臥蠶之狀,曰水。(平人氣象論)足脛腫曰水。
〔仲〕病下利後,渴飲水,小便不利,腹滿因腫者,何也?答曰:此法當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當愈。跗陽脈當伏,今反數,本自有熱消穀,小便數,今反不利,此欲作水。寸口脈浮而遲,浮脈則熱,遲脈則潛,熱潛相搏,名曰沉。跗陽脈浮而數,浮脈則熱,數脈則止,熱止相搏,名曰伏。
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則絡脈虛,伏則小便難,虛難相搏,水走皮膚,則為水矣。
〔《素》〕頸脈動喘疾咳,曰水。(平人氣象論)
白話文:
水腫通論
身體中線有兩處,四滿穴有兩處,氣穴有兩處,大赫穴有兩處,橫骨穴有兩處,外陵穴有兩處,大巨穴有兩處,水道穴有兩處,歸來穴有兩處,氣街穴有兩處,腳踝以上各處,沿著每行有六個穴位。
太衝穴有兩處,復溜穴有兩處,陰谷穴有兩處,照海穴有兩處,交信穴有兩處,築賓穴有兩處。
《靈樞經》說,風邪引起的皮膚腫脹,總共有五十七處病灶,要盡量放出皮膚裡的血。(出自《四時氣篇》)
關於治療水腫,針灸有五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取腎經和膀胱經的穴位。前面說的五十七個穴位,就是取這兩條經絡上的穴位。經文也說,腎臟有病,會導致腹部腫大、小腿腫脹,這時要取腎經(少陰經)和膀胱經(太陽經)上的血,也就是取這兩條經絡的血。
第二種方法是取血絡。經文說要盡量放出皮膚裡的血,指的就是這個方法。
第三種方法是取胃經的穴位。經文說,胃經(足陽明經)有病,會導致腹部腫大和水腫,要根據病情的盛衰、寒熱和凹陷情況來取穴。
第四種方法是取委陽穴。經文說,三焦有病會導致小便不通暢,水液積聚,所以要取委陽穴。
第五種方法是用筒針取水。先用鈹針刺破皮膚,然後將筒針刺入,取出針芯,再將針頭深入患處,盡量將裡面的水液排出。如果水液流出順暢,病人會感到安靜;如果流出不暢,病人會煩躁。可以隔一天刺一次,直到水液排盡為止。(筒針,是一種中間空心的針,用來排出水液。)
《撮要》記載:治療浮腫,可以艾灸分水穴和中脘穴,瀉內庭穴、行間穴和臨泣穴,效果立竿見影。
《東垣十書》記載:水氣病,皮膚疼痛不能碰衣服,小腹脹滿,小便發黃,身體濕潤,可以艾灸章門穴和屋翳穴,刺陰交穴和章門穴。
《華佗神醫秘傳》記載:腰部外側水腫,從腰部腫起,可以取肝募穴和水分穴。
體內水腫,臉色萎黃,可以取胃脘穴、通谷穴、氣海穴和水分穴。
胞中水腫,病根在心臟,水色發紅,可以取心俞穴、巨闕穴和氣海穴。
腹中水腫,從脾臟引起,水色發黃,可以取脾俞穴、胃脘穴和水分穴。
肺氣喘水腫,從胸部引起,水色發白,可以取肺俞穴和肝募穴。
腳心水腫,從腳部引起,可以取白環俞穴、水分穴和亶中穴。
四肢水腫,全身浮腫,可以取膽募穴。
兩脅水腫,四肢枯瘦,從脅部腫起,可以取章門穴和期門穴。
小腸水腫,從肚臍腫起,可以取氣海穴。
《保生要訣》記載的五脈論五水灸法:
青水,灸肝經的井穴。(脈象為弦脈。)紅水,灸心經的滎穴。(脈象為洪脈。)黃水,灸脾俞穴。(脈象為緩脈。)白水,灸肺經的穴位。(脈象為澀脈。)黑水,灸腎經的合穴。(脈象為沉脈。)
《甲乙經》記載:身體腫脹,可以取關門穴。水腫引起皮膚脹大,可以取足三里穴。風邪引起膝蓋水腫,可以取巨虛上廉穴。風邪引起臉部浮腫,膚色發黑,可以取解谿穴。風邪引起臉部浮腫,可以取衝陽穴。水液停留在體內,引起胸脅脹滿,刺陷谷穴出血,可以立即見效。臉部浮腫,可以取上星穴,先取噫嘻穴,再取天牖穴和風池穴。水腫嚴重,人中脹滿,嘴唇外翻的人會死亡,可以取水溝穴。水腫導致肚臍和腹部平齊,灸肚臍中心,任何病症都能治癒。
《素問》記載:眼眶微微腫脹,像臥蠶的樣子,叫做水腫。(出自《平人氣象論》)小腿腫脹也叫做水腫。
張仲景說:腹瀉後,口渴想喝水,小便不暢,腹部脹滿導致水腫,這是什麼原因?回答說:這是因為水液代謝失常引起的疾病。如果小便順暢或有汗出,就會自然痊癒。腳背脈象應該是沉伏的,現在反而變為浮數,說明本來有內熱導致消渴,小便頻數,現在反而小便不利,這是要發生水腫的徵兆。寸口脈浮而遲,浮脈代表有熱,遲脈代表內裡有隱藏的病邪,熱和隱藏的病邪互相搏鬥,這種脈象叫做沉脈。腳背脈象浮而數,浮脈代表有熱,數脈代表氣血運行過快,熱和氣血運行過快互相搏鬥,這種脈象叫做伏脈。沉脈和伏脈互相搏鬥,就叫做水腫。沉脈代表經絡空虛,伏脈代表小便困難,經絡空虛和小便困難相互作用,水液就會流到皮膚表面,形成水腫。
《素問》記載:頸部脈搏跳動、呼吸急促、咳嗽,都屬於水腫。(出自《平人氣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