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9)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9)

1. 水脹通論

〔《本》〕治脾虛浮腫,,實脾散,。

大附子(一枚),草果(二兩),甘草(一兩),乾薑(二兩),大腹皮(去皮,六兩),木瓜(一個,去穰,切片)

上,用水於沙器內煮乾一半,掰開看乾薑不白心為度,亦不得令水乾至焦,取出焙乾為末,每日午時,空心沸湯點服。

〔《素》〕三陰結謂之水。(陰陽別論,王注云: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下焦溢為水。(全文見診。王注云:下焦為分注之所,氣窒不瀉則為溢水。)

陽明所謂上喘為水者,陰氣下而復上,上則邪客於臟腑間,故為水也。

運氣,水腫有四:

一曰濕。經云:太陰所至為胕腫。又云: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又云:太陰之勝,足脛胕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又云: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治以諸熱是也。

二曰火熱。經云:諸病胕腫,皆屬於火。又云: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寒熱胕腫。又云:少陽司天,火淫所勝,民病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又云:少陽之復,渴引水漿,化而為水,傳為胕腫。又云:少陽司天,客勝,甚則胕腫,治以諸寒是也。

三曰寒。經云:寒勝則浮是也。

四曰燥。經云:陽明所至,為浮虛是也。

〔《素》〕黃帝問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對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

附腫者,聚水而生病也。帝曰:諸水皆生於腎乎?岐伯曰:腎者牝臟也,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勇而勞甚則腎汗出,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客於玄府,行於皮里,傳為胕腫,本之於腎,名曰風水。所謂玄府者,汗空也。帝曰:水俞五十七處者,是何主也?岐伯曰:腎俞五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肺腎之標本,其上下分為相輸應之病而俱受者,緣此二臟乃水氣之所留故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腎脈之下行也,名曰太衝。凡五十七穴者,皆臟之陰絡,水之所客也。

(水熱穴論)

尻上五行行五:

脊中一,懸樞一,命門一,腰俞一,長強一,大腸俞二,小腸俞二,膀胱俞二,中𦛗內俞二,白環俞二,胃倉二,肓門二,志室二,胞肓二,秩邊二,伏菟上各二行行五:

白話文:

水腫通論

**《本草》**記載,治療脾虛導致的浮腫,可以使用實脾散這個方子。

實脾散的組成為:大附子(一枚)、草果(二兩)、甘草(一兩)、乾薑(二兩)、大腹皮(去皮,六兩)、木瓜(一個,去籽,切片)。

做法是:將以上藥材放入砂鍋中,加水煮至剩下一半,掰開乾薑看,如果中間沒有白心就表示煮好了,但要注意不要煮到水完全燒乾、藥材焦掉。取出藥材,烘乾後磨成粉末,每天中午空腹時,用沸水沖泡服用。

**《素問》**認為,三陰經脈(脾、肝、腎)氣機鬱結,就會導致水腫。(陰陽別論中,王冰註解說:這是指脾、肺兩條經脈的氣機都因為寒邪而鬱結。)下焦(肚臍以下的部位)的水液外溢,也會形成水腫。(全文記載於《診法》篇。王冰註解說:下焦是水液分注排出的地方,如果氣機阻塞無法順利排出,水液就會外溢。)

陽明經所說的“上喘”,也是因為水液停滯,陰氣下行後又向上反逆,導致邪氣停留在臟腑之間,所以形成水腫。

關於水腫的原因,從運氣學的角度來看,有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濕邪。經文說:太陰經所到之處,就會出現浮腫。又說,濕邪過盛就會導致腹瀉,嚴重時會出現水閉、浮腫。還說,太陰經功能亢盛,會導致腿腳浮腫,如果飲水過多,則會導致上半身浮腫。又說,太陰經在天時主事,如果外來邪氣過盛,就會導致頭面浮腫、呼吸氣喘,治療方法應該以清熱為主。

第二種是火熱。經文說:各種浮腫都屬於火熱。又說,少陽經在天時主事,火氣下降,肺氣上行,就會出現寒熱交錯的浮腫。還說,少陽經在天時主事,火邪過盛,民眾會出現皮膚疼痛、膚色黃赤的症狀,進一步發展就會形成水腫,導致全身浮腫、腹脹,無法平躺。又說,少陽經功能恢復正常時,會口渴想喝水,喝下去的水會化為水液停留在體內,進一步發展為浮腫。還說,少陽經在天時主事,如果外來邪氣過盛,就會出現浮腫,治療方法應該以寒涼藥為主。

第三種是寒邪。經文說:寒邪過盛就會導致身體浮腫。

第四種是燥邪。經文說:陽明經所到之處,會出現身體虛浮的現象。

**《素問》**中,黃帝問道:為什麼說少陰經主管腎?腎又為什麼主管水液?岐伯回答說:腎是至陰的臟腑,所謂至陰,就是能儲藏大量的水液。肺屬於太陰,少陰是冬季的脈象。因此,水液的根本在於腎,而水液的出口在於肺,兩者都與水液的積聚有關。黃帝問:腎為什麼能積聚水液而引發疾病?岐伯說:腎是胃的關口,如果這個關口不利,水液就會積聚並依附同類水液,向上向下滲透到皮膚,形成浮腫。

浮腫就是因為水液積聚而引起的疾病。黃帝問:各種水腫都是由腎引起的嗎?岐伯說:腎是屬於陰性的臟腑,地氣上升的屬性與腎相應,並產生水液,所以稱為至陰。如果過於勞累,腎的汗液就會排出,如果腎的汗液遇到風邪,既不能進入臟腑,也不能從皮膚排出,就會停留在皮膚腠理之間,形成浮腫。這種浮腫的根本在於腎,稱為“風水”。所謂腠理,就是指汗孔。黃帝問:人體有五十七處水液輸布的孔穴,它們主管什麼?岐伯說:腎俞穴有五十七個,是陰氣積聚的地方,也是水液出入的地方。從尾椎骨向上五行排列的穴位,是腎俞穴,所以水液相關的疾病會向下導致腿腳浮腫、腹部腫大,向上則會導致氣喘、無法平躺,這是標本同時發病。

因此,肺主呼吸,腎主水腫,肺主呼吸逆亂、無法平躺,是因為它們之間互相影響,這兩個臟腑都是水氣容易停留的地方。(肺與腎之間存在著標本關係,上下相互影響,導致兩種疾病同時發生,這是因為這兩個臟腑都是水氣容易停留的場所。)位於大腿伏兔穴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這是腎的通道,也是足三陰經脈在腳部交會的地方。腳踝上方各有六個穴位,這是腎脈下行的路線,稱為太衝。總共五十七個穴位,都是臟腑的陰絡,也是水邪容易入侵的地方。

(水熱穴論)

尾椎骨向上五行排列的穴位:

脊中穴一個、懸樞穴一個、命門穴一個、腰俞穴一個、長強穴一個、大腸俞穴兩個、小腸俞穴兩個、膀胱俞穴兩個、中膂內俞穴兩個、白環俞穴兩個、胃倉穴兩個、肓門穴兩個、志室穴兩個、胞肓穴兩個、秩邊穴兩個。位於大腿伏兔穴上方各有兩行、每行五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