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1)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1)
1. 卷之四·陰陽臟腑部
2. 治虛實法
〔《素》〕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通評虛實論》。此二句乃虛實之要領)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評熱論》《針經》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許學士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
〔《難》〕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素》〕所謂重實者,言大熱病,氣熱脈滿,是謂重實(《通評虛實論》。下同)。脈氣虛,尺虛(甲乙經作「脈虛氣虛尺虛」),是謂重虛。所謂氣虛者,言無常也。尺虛者,行步恇然。脈虛者,不象陰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五實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玉機真藏論》。
下同。子和診一舟子病,乃五實也。作大劑下之,殊不動搖,計竭智窮,無如之何。忽憶桃花萼丸,頻下七八十丸,連瀉二百餘行,與前藥相兼而下,其昏困數日方已)。脈細,皮寒,氣少,泄痢前後,飲食不入,是謂五虛。五虛死,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可活。(治五虛,黃耆建中湯、理中湯之類方見後條傷寒)
〔垣〕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則能食而肥。脾胃俱虛,則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雖肥而四肢不舉,脾實而邪氣盛也。(治脾胃虛,補中益氣湯。見發熱)。
〔《靈》〕形氣不足,病氣有餘,是邪氣也,急瀉之。形氣有餘,病氣不足,急補之。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重不足則陰陽俱竭,血氣皆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老者絕滅,壯者不復矣。形氣有餘,病氣有餘,此謂陰陽俱有餘也,急瀉其邪,調其虛實。
(《根結篇》。東垣云:病來潮作之時,病氣精神增添者,是謂病氣有餘。若病來潮作之時,神氣困弱者,是謂病氣不足。病氣有餘,乃邪氣勝也,急瀉之以寒涼酸苦之劑。病氣不足,急補之以辛甘熱之劑。不問形氣有餘及形氣不足,只取病氣有餘不足也。夫形氣者,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
形勝者為有餘,消瘦者為不足。察其氣者,審口鼻中氣,勞役如鼓為氣有餘,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少息者為不足。其曰形氣,謂人形體中之血氣也。當補當瀉,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若形氣不足,病未潮作之時,亦為不足,此乃陰陽俱不足也,禁用針,當補之以甘藥。
白話文:
治療虛實的方法
《素問》說: 當邪氣旺盛的時候,身體表現為實證;當精氣虧損的時候,身體表現為虛證。(這兩句話是理解虛實的要點。)
邪氣侵入身體,必定是因為身體的氣虛弱。(《針灸經典》說:風、雨、寒、熱等外邪,如果身體不虛弱,它們是無法單獨傷害人體的。有學者說:邪氣之所以能侵入,是因為身體的氣虛弱,如果邪氣停留不去,就會形成實證。)
《難經》說: 人有三種虛證和三種實證,指的是什麼呢?包括脈象的虛實、病情的虛實、以及診斷的虛實。脈象的虛實:脈象濡軟是虛證,脈象緊實有力是實證。病情的虛實:病邪向外是虛證,病邪向內是實證;說話多是虛證,不說話是實證;病情緩慢是虛證,病情急迫是實證。診斷的虛實:觸摸時濡軟是虛證,堅硬是實證;感覺癢是虛證,感覺痛是實證。身體外表疼痛但內部感覺舒適是外實內虛,身體內部疼痛但外表感覺舒適是內實外虛。這就是所謂的虛實。
《素問》說: 所謂重實,指的是得了大熱病,表現為氣熱、脈象充盛,這稱為重實。脈氣虛弱,尺脈也虛弱(有的版本寫作「脈虛氣虛尺虛」),這稱為重虛。所謂氣虛,指的是氣息不穩定;尺脈虛弱,指的是走路時搖搖晃晃;脈象虛弱,指的是沒有陰脈的表現。脈象充盛、皮膚發熱、腹部脹滿、大小便不通、意識模糊,這稱為五實。得了五實的人會死亡,如果之後出了汗並且大小便通暢,那麼實證就可以治活。
(有位醫生診斷一個船夫得了病,判斷是五實,就給他開了大量瀉下的藥,但沒有效果。後來想起桃花萼丸,連續吃了七八十丸,腹瀉了二百多次,加上之前的藥,病人才昏迷數日後痊癒。)脈象細微、皮膚寒冷、氣息微弱、腹瀉不止、吃不下東西,這稱為五虛。得了五虛的人會死亡,如果喝下米粥後,腹瀉停止,那麼虛證就可以治活。(治療五虛,可以使用黃耆建中湯、理中湯等方劑,相關內容見後面的傷寒篇。)
**(李東垣說:)**胃中的元氣旺盛,就能正常飲食而不受損害,過了吃飯的時間也不會感到飢餓。脾胃都強健,就能正常飲食而身體肥胖。脾胃都虛弱,就不能正常飲食而身體消瘦,或者吃得很少卻肥胖,即使肥胖也四肢無力,這是因為脾氣太過強盛,邪氣也旺盛。(治療脾胃虛弱,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靈樞》說: 如果身體的精氣不足,而病邪之氣有餘,這是邪氣導致的,要趕快用瀉法治療。如果身體的精氣有餘,而病邪之氣不足,要趕快用補法治療。如果身體的精氣不足,病邪之氣也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不可以進行針刺治療,針刺只會加重虛弱,虛弱到極點就會陰陽俱竭,血氣耗盡,五臟空虛,筋骨髓枯竭,老年人會死亡,壯年人也無法恢復。如果身體的精氣有餘,病邪之氣也有餘,這是陰陽都有餘,要趕快用瀉法驅除邪氣,同時調理虛實。
(李東垣說:當疾病發作時,如果病邪之氣和精神狀態都增強,這表示病邪之氣有餘;如果疾病發作時,精神萎靡不振,這表示病邪之氣不足。病邪之氣有餘,是邪氣旺盛,要趕快用寒涼酸苦的藥物來瀉邪。病邪之氣不足,要趕快用辛甘溫熱的藥物來補益。不要管身體的精氣是有餘還是不足,只要判斷病邪之氣是有餘還是不足。所謂形氣,氣指的是呼吸,形指的是皮肉筋骨血脈。形體強壯是有餘,消瘦是不足。觀察氣息,要觀察口鼻中的呼吸,如果呼吸用力,像拉風箱一樣,是氣有餘;如果呼吸急促、氣短、或者呼吸微弱,是氣不足。所謂形氣,指的是人體內的血氣。判斷應該補還是應該瀉,完全不在於形氣,而是在於疾病發作的時候,精神狀態是萎靡不振、還是語言無力、不愛說話,這時候要趕快補益。如果形氣不足,但疾病尚未發作,也屬於不足,這是陰陽都虛弱,禁用針刺,應該用甘味的藥物來補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