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十四·肝膽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四·肝膽部 (6)

1. 胎前淋閉

〔丹〕轉胞病,胎婦稟受弱者,憂悶多者,性急躁者,食味厚者,大率有之。古方皆用滑利疏導藥,鮮有應效。因思胞為胎所壓,展在一邊,胞系了戾不通耳。胎若舉起,懸在中央,胞系得疏,水道自行。然胎之墜下,必有其由。一日吳宅龍人患此,脈之兩手似澀,重取則弦,左手稍和。

予曰:此得之憂患,澀為血少氣多,弦為有飲,血少則胞弱而不能自舉,氣多有飲,中焦不清而溢,則胞知所避而就下,故喜墜。遂以四物湯加參、朮、半夏、陳皮、生甘草、生薑,空心飲,隨以指探喉中,吐出藥汁,候少頃氣定,又與一帖,次日亦然,如是八帖而安。此法果為的確,恐偶中耳。

後有數人,歷歷有效,未知果何如耶?仲景云:婦人本肌盛頭舉身滿,今反羸瘦,頭舉中空減,胞系了戾,亦致胞轉。其義未詳,必有能知之者。

一婦人四十一歲,妊孕九個月,轉胞,小便不出,三日矣。下急腳腫,不堪存活,來告急。予往視之,見其形悴,脈之右澀而左稍和。此飽食而氣傷,胎系弱不能自舉,而下墜壓著,膀胱偏在一邊,氣急為其所閉,所以水竅不能出也。轉胞之病,大率如此。予遂制一方,補血養氣,血氣既正,胎系自舉,則不下墜,方有安之理。

遂作人參、當歸、身尾、白芍藥、白朮、帶白陳皮、炙甘草、半夏、生薑煎湯,濃與四帖,任其叫啖,至次早天明,又與四帖,藥渣作一帖,煎令頓飲之,探喉令吐,出此藥湯,小便立通,皆黑水。後就此方,加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縮砂仁,二十帖與之,以防產前後之虛,果得就蓐平安,產後亦健。

一婦人,妊娠七八個月,患小便不通,百醫不能利,轉加急脹。診其脈細弱,予意其血氣虛弱,不然,水載其胎,故胎重墜下,壓住膀胱下口,因此溺不得出。若服補藥升扶,胎起則自下,藥力未至,愈加急滿。遂令一老婦,用香油塗手自產門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脹急頓解。

一面卻以人參、黃耆、升麻,大劑煮服,或少有急滿,仍用手托放取溺,如此三日後,胎漸起,小便如故。

〔仲〕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即八味丸,方見治法,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日再服。)

〔《產》〕療小便不通及胞轉。桑螵蛸搗末,米飲服方寸匕,日三。

〔仲〕妊娠有水氣,重身,小便不利,灑淅惡寒,起即頭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葵子,茯苓(各三兩)

上二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則愈。

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歸母苦參丸,主之。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

上三味末,煉蜜丸如小豆大。飲服三丸,加至十丸。(男子加滑石半兩。)

〔《外》〕治妊娠患子淋。豬苓五兩,一味為末,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漸至二匕,日二夜一。

〔《大》〕治妊娠卒不得小便。杏仁一味,去皮尖搗丸,如大綠豆。燈心湯吞七粒,立利。

〔丹〕朱宅婦人三十餘歲,四個月胎,大小便閉,因與通利,冬葵子等藥已通,但氣未順。此由性急血耗氣亂,須和其氣,滋其血乃安。

陳皮,青皮,芍藥(一錢),人參,歸身尾,川芎,地黃,白朮(半兩),茯苓,木通,甘草(二分)

〔《甲》〕小便難,水脹滿,溺出少,胞轉,不得溺,曲骨主之。胞轉不得小便,小腹滿,關元主之。

白話文:

標題: [懷孕期間尿瀦留]

內容: 丹溪提到的轉胞病,通常發生在體質較弱的孕婦、情緒容易憂鬱或是急躁的人,以及飲食口味重的人身上。古方多採用滑利疏導的藥物,但效果往往不佳。他認為,是因為胎兒對膀胱造成的壓力,使膀胱偏向一邊,進而導致尿路不暢。如果胎兒位置能向上移動,懸掛在腹部中央,膀胱的壓力得以減緩,自然就能排尿。

一日,吳家的龍人女士患有此症狀,脈象顯示右手脈象似澀,重按則呈弦象,左手脈象稍微和緩。

他判斷這是因為憂慮過度所致,澀象代表血液不足,氣多;弦象表示有水濕存在。血液不足使膀胱功能減弱,無法自行舉起,氣多且有水濕,使得中焦濕濁,膀胱受壓向下,因此常有下墜感。他開出四物湯加上人參、白朮、半夏、陳皮、生甘草、生薑,並要求病人空腹服用,隨後用手指刺激喉嚨使其嘔吐,待病人平靜後,再服用另一帖,隔日同樣操作,共服用八帖後,症狀獲得改善。這個方法確實有效,但可能只是偶然成功。

之後,他治療幾個類似的案例,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仲景曾說,婦女原本肌肉豐滿,頭部抬高,全身圓潤,如今反而消瘦,頭部抬高,中間空洞減少,膀胱受壓,也會導致轉胞病,但具體的病理機制尚未清楚,相信有人能進一步瞭解。

一名四十一歲的婦女,懷孕九個月,出現轉胞病,三天無法排尿,下肢急腫,生命垂危,急忙尋求治療。他前往探視,發現她面容憔悴,右手脈象澀,左手脈象和緩。這是由於飽食過度,氣血受損,胎兒位置低下,無法自行舉起,下墜壓迫膀胱,使膀胱偏向一邊,氣急受阻,無法排尿。轉胞病大致如此。他開出人參、當歸、白芍、白朮、陳皮、炙甘草、半夏、生薑等藥材,濃煎四帖,讓病人盡量服用,直到次日清晨,再服用四帖,將藥渣煎成一帖,一次喝完,刺激喉嚨使其嘔吐,排尿立即恢復,尿色呈黑色。之後,他加入大腹皮、枳殼、青蔥葉、縮砂仁,共開二十帖,以預防產前後的虛弱,病人順利生產,產後身體狀況良好。

一名懷孕七八個月的婦女,小便不通,許多醫生無法解決,症狀日益嚴重。脈象細弱,他推測是因為血氣虛弱,否則,胎兒的重量使它向下墜落,壓迫膀胱出口,導致無法排尿。若服用補藥,胎兒位置上升,尿道自然通暢,但藥力未到,症狀會更加嚴重。他請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婦人,用香油塗抹手指,從產道進入,輕輕托起胎兒,尿液立刻排出,症狀得到緩解。

同時,他開出人參、黃耆、升麻,大量煮服,若有急迫感,仍然需要用手托起胎兒,以利排尿,持續三天後,胎兒位置逐漸上升,小便恢復正常。

仲景曾問,婦女飲食正常,但感到煩躁熱燥,無法躺臥,只能倚靠著休息,這是為什麼?他回答,這叫做轉胞病,無法排尿。因為膀胱受到壓迫,導致尿路不暢,只要利尿就能改善,可用腎氣丸治療。

治療小便不通及轉胞病,可用桑螵蛸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匙,每日三次。

懷孕期間,若出現水腫,小便不暢,感到寒冷,起身時頭暈,可用葵子茯苓散治療。

葵子、茯苓各三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匙,每日三次,小便暢通後即可停藥。

懷孕期間,小便困難,飲食正常,可用歸母苦參丸治療。

當歸、貝母、苦參各四兩,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小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可增加至十丸。

治療懷孕期間小便不通,可用豬苓五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匙,每日兩次,漸增至兩匙。

治療懷孕期間突然無法排尿,可用杏仁去皮尖搗成丸,大小如綠豆,用燈心草煎湯送服七粒,立刻排尿。

丹溪治療一位三十多歲的婦女,懷孕四個月,大小便閉塞,他使用通利、冬葵子等藥物,已經通暢,但氣血仍未調和。這是因為性格急躁,導致血氣耗損,需要調和氣血,滋養血液才能痊癒。

陳皮、青皮、芍藥、人參、當歸、川芎、地黃、白朮、茯苓、木通、甘草。

治療小便困難、水腫、尿量少、轉胞病,可用曲骨穴治療。治療轉胞病,無法排尿,小腹滿,可用關元穴治療。

2. 產後淋閉

〔無〕治產前後淋,其法不同,產前當安胎,產後當去血。瞿麥、蒲黃,最為產後要藥。

茅根湯,治產後諸淋主之。

白茅根(八兩),瞿麥,葵子(二兩),白茯苓(各四兩),人參(二兩),蒲黃,桃膠,滑石,甘草(各一兩),紫貝(十個,燒),石首魚,枕石(煅)

上銼為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燈心二十莖,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亦可為末,木通煎湯調下。

〔《大》〕療產後小便不通。用陳皮去白為末,空心服,酒調二錢,一服便通。

治產後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悶亂不醒。用鹽填臍中,卻以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縛,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上以火炙之。覺熱氣入腹內,即時便通神驗。

白話文:

【產後淋閉】

在處理產前和產後的尿頻問題時,治療方式會有所不同。產前的治療重點在於保護胎兒,而產後則需清除子宮內的殘餘血液。瞿麥和蒲黃是產後治療中非常重要的藥物。

「茅根湯」,專門用來治療產後的各種尿頻問題。

配方為:白茅根(約320克)、瞿麥、葵子(約80克)、白茯苓(各160克)、人參(約80克)、蒲黃、桃膠、滑石、甘草(各40克)、紫貝(10個,燒過)、石首魚、枕石(煅過)。將這些材料混合研磨成粉,每次服用約16克,用一杯半的水,加入三片薑和二十根燈心草煎煮至剩下約7分滿,去除渣滓後溫服;也可以將材料研磨成細末,用木通煎湯調服。

《大》中提到,若產後小便不通,可使用陳皮去白後研磨成粉末,空腹服用,以酒調合約8克,通常服用一次即可通便。

對於產後小便不通,腹部脹得像鼓,且感到悶亂無法清醒的情況,可以將鹽填充在肚臍中,然後取十多根蔥白,去掉外層粗皮,捆綁成一束,切成約手指厚度,放在鹽上面,再在蔥上放上大艾炷,點火灸烤。當感覺到熱氣進入腹部,通常就會馬上通便,效果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