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4)

1. 水脹通論

馮客,瘧而發腫,微渴,脈左手虛,右手大,食少。

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木通,厚朴(炒),大腹皮(各五分),甘草(炙,二分),牛膝(五分),蘇梗(三分),姜(三片)

馮儒人,瘧而浮腫,大便自利。

人參,半夏,陳皮(各一錢),川芎,蒼朮(炒),白芷(各五分),木通(二錢),白朮(一錢半,炒),甘草(炙,三分)

王官人,年四十,瘧兩日一發,始善啖,至春作腫,大小便秘,食少,面浮腫,口渴。

厚朴(一錢),白朮(一錢半),木通(七分半),陳皮(一錢),川芎,大腹皮(各五分),牛膝,滑石(各一錢,炒),甘草(炙,三分)

上丹溪治水腫之法十五條。其法大率皆以甘草佐白朮、參、陳等劑,補中氣為君;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沙行水為臣;厚朴、大腹皮、蘇梗,通滯氣為佐使。如氣不升浮,惡寒,脈沉者,探吐以提之;頭面先腫,加麻黃微汗之;挾積氣者,佐以保和、溫中、抑青等丸磨之;挾熱者,佐以黃芩之類清之;挾瘡癰者,佐以連翹、犀角散之,而隨症加減也。

〔羅〕治腫,以胃氣為本。至元戊寅五月間,積雨淋淫。魯齋許仲平先生,時年五十有八,面目、肢體浮腫,大便溏多,腹脹腸鳴時痛,飲食減少,命予治之。脈得弦細而緩。魯齋曰:年壯時,多服牽牛、大黃藥,面目、四肢時有浮腫,今因陰雨,故大發。予曰:營運之氣,出自中焦者胃也。

胃氣弱不能布散水穀之氣,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故氣行而澀為浮腫,大便溏多而腹脹腸鳴,皆濕氣勝也。四時、五臟皆以胃氣為本,五臟有胃氣,則和平而身安,若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則五臟脈不和平。本臟之氣盛者,其脈獨見,輕則病,過甚則必死。故經曰:真臟之脈弦,無胃氣則死。

先生之疾,幸而未至於甚,尚可調補。人知服牽牛、大黃,為一時之快,不知其為終身之害也。遂以平胃散加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數服而腹脹、溏泄、腸鳴時痛皆愈。飲食進,止有四肢浮腫,以導滯通經湯主之,良愈。

導滯通經湯,治痹濕有餘,及氣不宣通,面目、手足浮腫。

陳皮,桑白皮,白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去皮),霖雨時,加澤瀉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溫服。

白茯苓湯,能變水。

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生薑自然汁入藥常服,無時。從少至多,服五七日後,覺腹下再腫,治以,白朮散,。

白朮,澤瀉(各半兩),

上為末。煎服三錢,或丸亦可。煎茯苓湯下三十丸,以黃耆、芍藥、建中湯之類調養之。平復後,忌房室、豬、魚、鹽、面等物。

白話文:

馮客,因為瘧疾而引發水腫,稍微口渴,把脈發現左手的脈象虛弱,右手脈象卻強大,食慾不佳。

用藥:白朮(一錢半)、陳皮(一錢)、木通、炒過的厚朴、大腹皮(各五分)、炙甘草(二分)、牛膝(五分)、蘇梗(三分)、生薑(三片)。

馮儒人,因為瘧疾而出現浮腫,且大便時常腹瀉。

用藥:人參、半夏、陳皮(各一錢)、川芎、炒過的蒼朮、白芷(各五分)、木通(二錢)、炒過的白朮(一錢半)、炙甘草(三分)。

王官人,四十歲,瘧疾發作兩天一次,剛開始食慾很好,到了春天卻開始出現水腫,大小便不順暢,食慾減少,臉部浮腫,口渴。

用藥:厚朴(一錢)、白朮(一錢半)、木通(七分半)、陳皮(一錢)、川芎、大腹皮(各五分)、牛膝、炒過的滑石(各一錢)、炙甘草(三分)。

以上是朱丹溪治療水腫的十五種方法。他的用藥原則大致是:以甘草輔助白朮、人參、陳皮等藥,以補益中焦之氣為主要目標;用木通、滑石、郁李仁、海金沙來利水消腫;再用厚朴、大腹皮、蘇梗來疏通氣機。如果氣虛不能上升、感到寒冷、脈象沉細的,可以使用催吐的方法來提升氣機;如果頭面部先出現水腫,可以加入麻黃,使其微微出汗;如果兼有積食停滯,可以輔以保和丸、溫中丸、抑青丸等藥磨成粉來服用;如果兼有熱象,可以輔以黃芩等藥來清熱;如果兼有瘡瘍癰腫,可以輔以連翹、犀角來散腫,並根據不同的症狀做加減。

羅氏認為,治療水腫,要以胃氣為根本。元朝戊寅年五月間,連日下雨。魯齋許仲平先生,當時五十八歲,出現臉部、肢體浮腫,大便稀溏,腹脹腸鳴,時常腹痛,食慾不振,請我為他治療。把脈發現脈象細弱而遲緩。魯齋先生說:「年輕時,我常吃牽牛子、大黃等瀉藥,所以面部、四肢時常浮腫,現在因為連日陰雨,所以水腫更加嚴重。」我說:「人體的營運之氣,是出自中焦的胃。

胃氣虛弱,無法將水穀精微之氣輸布到全身,以營養臟腑、經絡、皮毛,所以氣運行不暢導致水腫,大便稀溏,腹脹腸鳴,都是濕氣過盛的緣故。四時變化、五臟功能,都以胃氣為根本。五臟有了胃氣的滋養,才能平和安穩。如果胃氣虛弱,不能運動滋養五臟,那麼五臟的脈象就不會平和。如果五臟本身的氣太過強盛,那麼脈象就會獨自顯現出來,輕則生病,重則死亡。所以經典上說:如果出現真臟的弦脈,但卻沒有胃氣的配合,就會死亡。

先生的病幸好還沒有到很嚴重的地步,還可以通過調理補養來改善。世人只知道服用牽牛子、大黃等藥可以一時痛快,卻不知道這樣做會留下終身的禍害。」於是,我用平胃散加上白朮、茯苓、草豆蔻仁,服用幾次後,腹脹、腹瀉、腸鳴等症狀都消失了。飲食也恢復正常,只剩下四肢浮腫,就用導滯通經湯來治療,效果很好。

導滯通經湯,可以治療濕痹過盛,以及氣機不暢導致的面部、手足浮腫。

用藥:陳皮、桑白皮、白朮、木香(各五錢)、茯苓(一兩,去皮)。如果雨天濕氣重,可以加入澤瀉一兩。

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煎煮至一碗,飯前溫服。

白茯苓湯,可以幫助身體轉化水液。

用藥:白茯苓、澤瀉(各二兩)、郁李仁(五錢)

以上藥材切碎,當作一劑藥,用水一碗煎煮至一半,加入少量生薑汁,隨時服用。可以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服用五到七天後,如果感覺腹部下方再次出現水腫,就用白朮散來治療。

用藥:白朮、澤瀉(各半兩)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煎服三錢,也可以製成藥丸服用。如果煎服,用茯苓湯送服三十丸藥丸,並配合黃耆、芍藥、建中湯等藥來調養身體。康復後,要忌房事、豬肉、魚肉、鹽、麵食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