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34)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34)
1. 大便不通
橘皮,杏仁(去皮尖並雙仁者,麵炒黃。各等分。本草云:杏仁能潤氣燥。)
上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溫水下。亦不損胃氣。
上乃潤燥法。蓋桃仁、麻仁治血燥;杏仁、郁李仁治氣燥;皂角仁治風燥也。
〔丹〕楊淳三哥,大便秘澀,小便如常,咽塞不通,食下便有痰出,脈澀左右手同,此血虛腸燥為脾約。病甚者,,人參散,主之。
人參,黃耆(各一錢),厚朴(八分,炒),地黃(七分),桃仁,枳殼(炒。各一錢),甘草(少許,炙)
煎入竹瀝、薑汁飲之,又與鎖陽、蓯蓉二錢,桃仁一錢,煮粥入竹瀝,名,潤腸散,。婦人腸秘,補血和氣以通之。
肉蓯蓉(一兩半),麻仁,白芍藥,陳皮,當歸身(各一兩)
上為末,曬乾,炒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食前白湯下五十丸,二次服。
〔世〕,蓯蓉潤腸丸,治發汗過多,耗散津液,大腑秘結。
蓯蓉(酒浸,焙二兩),沉香(另研,一兩),
上為末,用麻仁汁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飲下。
〔海〕,益血丹,治大便燥,久虛亡血。
當歸(酒浸,焙),熟地(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細嚼,酒下。
〔丹〕大腸虛秘而熱者。
白芍藥(一兩半),陳皮,生地,當歸身(各一兩),條芩,甘草
上粥為丸,白湯下。
上蓯蓉、當歸、地黃潤燥法,蓋積血枯竭而虛甚者宜之
〔垣〕有物有積而結者,當下之。食傷太陰,腸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者,以苦泄之。(仲景麻仁、《局方》七宣丸,皆以大黃為君之類是也。)
〔垣〕治注夏,大便澀滯者血少,血中伏火也。黃耆人參湯加生地黃、當歸身、桃仁泥、麻仁泥潤之。(黃耆人參湯方見注夏。)如潤之大便久不快利者,少加煨大黃微利之。如加大黃久不快利者,非血結血秘,是熱則生風,病必濕風症,止當服黃耆人參湯,只用羌活半兩、防風半兩,水四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其大便必大走也。
〔丹〕脾約丸論,成無己曰:約者,結約之約,又束約之約。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故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脾約。與此丸以下脾之結燥,潤腸結,化津液入胃,則大便利,小便少而愈矣。愚竊有疑者,既曰脾約,脾弱不能運也,脾弱則土虧矣,必脾氣之散,脾血之耗。
原其所由,久病大下大汗之後,陰血枯槁,內火燔灼,熱傷元氣,又傷於脾而成此症。傷元氣者,肺金受火克,氣無所攝;傷脾者,肺為脾之子,肺耗則津竭,必竊母氣以自救,金耗則木寡於畏,土欲不傷不可得也。脾失轉輸之令,肺失傳送之官,宜大便秘而難下,小便數而無藏蓄也。
理宜滋養陰血,使孤陽之火不熾而金行清化,木邪有制,脾土清健而運行津液,津液入胃,則腸潤而通矣。今以大黃為君,枳實、厚朴為臣,雖有芍藥之養血,麻仁、杏仁之溫潤為之佐使,用之熱甚而氣實者,無有不安。愚恐西北二方,地氣高厚,人稟壯實者可用。若用之東南之人,內熱自甚,而血氣不實者,雖得暫通,將見脾愈弱而燥矣。
白話文:
大便不通
橘皮和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並將雙仁的杏仁用麵粉炒黃)等量。古籍說:杏仁可以潤澤乾燥的氣。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水送服。這樣做不會傷害胃氣。
以上是一種潤燥的方法。因為桃仁、麻仁是用來治療血燥的;杏仁、郁李仁是用來治療氣燥的;皂角仁是用來治療風燥的。
[案例]楊淳的三哥,大便乾澀不通,小便正常,咽喉堵塞不通暢,吃下東西後會有痰排出,脈象兩手都呈現澀滯,這是因為血虛導致腸道乾燥,是脾約束造成的。病情嚴重的話,可以用人參散來治療。
人參、黃耆(各一錢),厚朴(八分,炒過),生地黃(七分),桃仁、枳殼(炒過,各一錢),甘草(少量,炙過)。
將這些藥材煎煮後,加入竹瀝和薑汁一起飲用。另外,再用鎖陽、肉蓯蓉各二錢,桃仁一錢,煮粥後加入竹瀝,這個方子叫做「潤腸散」。婦女腸道便秘,要補血和調理氣機來達到通便的效果。
肉蓯蓉(一兩半),麻仁、白芍藥、陳皮、當歸身(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曬乾後,用炒過的麵粉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吃飯前用白開水送服五十丸,每天服用兩次。
[醫家經驗]「蓯蓉潤腸丸」可以用來治療因為出汗過多,導致津液耗散,大便秘結的情況。
肉蓯蓉(用酒浸泡後烘乾,二兩),沉香(另外研磨成粉,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麻仁汁攪拌成糊狀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七十丸,用米湯送服。
[醫家經驗]「益血丹」可以用來治療大便乾燥,長期虛弱導致的失血。
當歸(用酒浸泡後烘乾),熟地黃(等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彈珠那麼大,仔細嚼碎後用酒送服。
[醫家經驗]大腸虛弱,同時又有熱導致的便秘。
白芍藥(一兩半),陳皮、生地黃、當歸身(各一兩),黃芩、甘草。
將以上藥材煮粥做成丸子,用白開水送服。
上述的肉蓯蓉、當歸、地黃都是潤燥的方法,適用於因為積血枯竭而導致虛弱嚴重的情況。
[醫家觀點]有積滯導致便秘的情況,應當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因為食物損傷太陰脾經,導致腸道脹滿,食物難以消化,肚子咕嚕咕嚕響,不能大便,可以用苦味藥材來瀉下(例如張仲景的麻子仁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七宣丸,都是以大黃為主要藥材)。
[醫家觀點]治療夏季腹瀉,大便乾澀不暢,是因為血少,且血中有潛伏的火氣。可以用黃耆人參湯,再加入生地黃、當歸身、桃仁泥、麻仁泥來潤燥(黃耆人參湯的配方在治療夏季腹瀉的章節中有說明)。如果潤燥後,大便仍然不能順暢排出,可以稍微加入煨過的大黃來稍微瀉下。如果加入大黃後仍然不能順暢排出,那並非是血結血秘,而是熱邪生風,病情很可能是濕風症,應該服用黃耆人參湯,同時加入羌活半兩、防風半兩,用水四碗煎至一碗,去除藥渣,空腹服用,大便自然會通暢排出。
[醫家觀點]關於「脾約丸」的理論,成無己認為:脾約,就是結約和約束的意思。這是因為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到全身,而是只送到膀胱,所以小便次數多而大便乾硬,所以叫做脾約。用這個藥丸來解除脾的結燥,潤滑腸道,使津液回歸胃,這樣大便就會順暢,小便次數就會減少,病就好了。我認為這裡有些疑問,既然說脾約,說明脾虛弱不能正常運化,脾虛則土虧,肯定是脾氣的散失,脾血的損耗。
追究其原因,多半是久病、大量瀉下或者大量出汗之後,導致陰血枯竭,體內火熱熾盛,熱邪損傷元氣,又損傷到脾,最終形成這個病症。損傷元氣,會導致肺金受到火的克制,氣無法收攝;損傷脾,因為肺是脾的兒子,肺氣虛耗,津液就會枯竭,必然會盜取母氣來救助自己,肺氣虛耗,就會導致肝木缺少敬畏,脾土想要不受損傷是不可能的。脾失去轉輸的職責,肺失去傳送的職責,所以會出現大便秘結難下,小便次數多而無法藏蓄的情況。
治療原則應該是滋養陰血,使孤陽之火不再熾盛,肺金可以進行清化,肝木的邪氣得到控制,脾土清健可以正常運化津液,津液進入胃,腸道自然就會潤滑而通暢。現在用大黃作為主要藥材,枳實、厚朴作為輔助藥材,雖然有芍藥養血,麻仁、杏仁溫潤,但是對於內熱很盛而且體質強壯的人來說,使用後或許沒有什麼不適。但我擔心西北地區,地氣高厚,人的體質也比較壯實,所以可以使用這個藥方。如果東南地區的人使用,他們體內熱邪更重,而且血氣不足,雖然可以暫時通便,但會導致脾更加虛弱和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