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8)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8)
1. 久泄久痢
〔丹〕予族叔年七十,稟壯形瘦,夏末患泄痢,至秋百方不應。予視之,病雖久而神不瘁,小便澀少而不赤,兩手脈俱澀而頗弦,自言胸微悶,食亦減。因悟曰:此必多年沉積,癖在腸胃。詢其平生喜食何物?曰:我甚喜食鯉魚,三年無日不用。予曰:積痰在肺,肺為大腸之臟,宜大腸之不固也,當與澄其源而流自清。
以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薑煎濃湯,和以砂糖,飲一碗許。自以指探喉中,至半時吐痰半升如膠。其夜減半。次早又服,又吐半升而痢止。又與平胃散加白朮、黃連,旬日而安。
朱仲符,年近七十,右手風攣多年。七月患泄瀉,百藥不愈。診其脈右手浮滑而洪數。予曰:此必太陰分有積痰,肺氣壅鬱,不能下降,大腸虛而作泄,當治上焦。遂用蘿蔔子加漿水蜜探之而吐,得痰一塊大如碗,色如琥珀,稠黏如膠,痢遂止,不服他藥。(蔍苜一本作「鹿目」,無考。)
〔子和〕東門一男子,病泄痢不止,腹鳴如雷,不敢冷坐,坐則下注如傾。諸醫例斷為寒症,官桂、乾薑、丁香、豆蔻、枯礬、龍骨之屬,皆服之矣,針灸無效,遷延已二十載矣。一日問於戴人,戴人曰:兩手寸脈皆滑,予不以為寒。然其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調散湧寒水五七升,又以無憂散泄積水數十行,乃通因通用之法也。
次以五苓散淡劑滲泄利水道,又以甘露散止渴,不數日而冷食寒飲皆如故。此法王啟玄言之矣,奈無人用之,何哉。太康劉倉使,大便少而頻,日七八十次,常於兩股間懸半枚瓠蘆。戴人見而笑之曰:便既頻而少,欲通而不得通也,何不大下之,此通因通用也,止宜一服藥之力。乃與藥大下二十餘行,頓止。
〔潔〕治泄痢久不安,膿血稠黏,裡急後重,日夜無度,宜大黃湯。用大黃一兩銼,用好酒兩大盞浸半日,同煮至一盞半,去渣,分為二次,頓服之。痢止停服。未止再服,以利為度。又服芍藥湯以和之,所以徹其毒也。(芍藥湯方見滯下和里條。)
〔《保》〕,白朮黃芩湯,服前藥痢已除,宜以此和之。
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上㕮咀,水煎,去渣溫服。
〔丹〕有人每早須大瀉一行,或腹痛,或不腹痛,空心服熱藥亦無效。有人教以夜食前又進熱藥一服遂安。後如此常服,愈。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氣之故也。
〔《本》〕治腎泄,,五味子散,。
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半兩)
上二味,炒香熟研為細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有一人,每五更將天明時必溏痢一次,如是數月。有人云:此名腎泄,腎感陰氣而然,服此頓愈。
每日早起瀉一二行,俗謂之受肚瀉是也。其症有二:一屬寒積在內,即前二條之症是也。一屬食積在脾。嘗治翁仲政久泄,早必泄一二行,泄後便輕快,脈滑而少弱。先與厚朴和中丸五十丸大下之。後以白朮為君,枳殼、茯苓、半夏為臣,厚朴、炙甘、芩、連、川芎、滑石為佐,吳茱萸十餘粒為使,生薑煎服十餘帖而愈。
白話文:
久泄久痢
[丹溪醫案]
我的族叔七十歲,體格健壯但偏瘦,夏天得了腹瀉,直到秋天用盡各種方法都沒效果。我觀察他,雖然病很久但精神還不錯,小便量少且不紅,兩手脈象都澀而略帶弦,他說胸口微微悶,食慾也減少。我因此判斷,這必定是多年積累的病根,病邪在腸胃。問他平時喜歡吃什麼,他說:「我非常喜歡吃鯉魚,三年來幾乎每天都吃。」我說:「痰積在肺,肺又與大腸相連,所以導致大腸不固,應該清除痰的根源,水流自然就會清澈。」
我用茱萸、陳皮、青蔥、蔍苜根、生薑煎成濃湯,加入砂糖,讓他喝了一碗。然後用手指探他喉嚨,大約過了一刻鐘,吐出半升像膠水一樣的痰。當晚腹瀉就減少了一半。第二天早上又讓他服用,又吐出半升痰,腹瀉就停止了。接著再給他服用平胃散加上白朮、黃連,十天左右就痊癒了。
朱仲符,快七十歲,右手因風邪導致手攣多年。七月得了腹瀉,吃了很多藥都沒好。把脈發現他右手脈象浮滑而洪數。我說:「這必定是太陰經脈有痰積,肺氣鬱積無法下降,導致大腸虛弱而腹瀉,應該治療上焦。」於是用了蘿蔔子加上漿水蜜讓他催吐,吐出一塊像碗一樣大的痰,顏色像琥珀,濃稠如膠,腹瀉就止住了,沒有再吃其他藥。(「蔍苜」有版本寫作「鹿目」,無法考證。)
[子和醫案]
東門有一個男子,腹瀉不止,肚子裡像打雷一樣響,不敢坐冷的地方,一坐下就像水傾瀉一樣。很多醫生都判斷為寒症,用了肉桂、乾薑、丁香、豆蔻、枯礬、龍骨等藥,都沒效果,針灸也沒用,拖延了二十多年。有一天問戴人,戴人說:「兩手寸脈都很滑,我不認為是寒症。之所以覺得寒,是因為體內有水。」於是用了茶調散讓他吐出五七升寒水,又用無憂散排泄幾十次積水,這是「通因通用」的治療方法。
接著再用五苓散的淡劑來利尿排濕,又用甘露散來止渴,沒過幾天,他就可以像以前一樣吃冷的食物、喝冷的飲料了。這種方法王啟玄說過,但沒人使用,為什麼呢?太康的劉倉使,大便量少卻次數頻繁,每天要排泄七八十次,常常在兩腿間掛著半個葫蘆。戴人看見後笑著說:「既然大便次數頻繁但量少,就是想通卻通不了,為何不大力排泄呢?這也是『通因通用』的道理,吃一次藥就能解決。」於是給他吃了藥,讓他排泄了二十多次,腹瀉就立刻停止了。
[潔古醫案]
治療久瀉不止,膿血黏稠,裡急後重,一天到晚都這樣,應該用大黃湯。用大黃一兩切碎,用兩大杯好酒浸泡半天,然後一起煮到剩一杯半,去渣,分成兩次頓服。腹瀉停止就停藥,沒停止就再服,以通利為標準。之後再服用芍藥湯來調和,徹底清除餘毒。(芍藥湯的藥方在「滯下和里」條目中。)
[《保命集》]
白朮黃芩湯,在服用其他藥物腹瀉已經停止後,應該用這個藥方來調養。
藥方:白朮(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煎服,去渣,溫服。
[丹溪醫案]
有個人每天早上都要大瀉一次,有時會肚子痛,有時不會,空腹吃熱藥也沒效果。有人教他晚上吃飯前再吃一次熱藥,結果就好了。後來他一直這樣服用,病就好了。這是因為熱藥雖然早上吃,但藥效到晚上就失效了,無法抵擋夜晚的陰氣。
[《本草綱目》]
治療腎虛導致的腹瀉,用五味子散。
藥方:五味子(二兩)、吳茱萸(半兩)。
將以上兩味藥炒香後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陳米湯送服。有個人,每天五更天快亮時必定會腹瀉一次,持續了好幾個月。有人說這是腎虛導致的腹瀉,是腎臟感受陰氣造成的,服用這個藥方就立刻好了。
每天早上一起床就腹瀉一兩次,俗稱「受肚瀉」。這種病症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體內有寒積,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兩種病症。另一種是脾胃有食積。我曾經治療過翁仲政的久瀉,他每天早上必定會腹瀉一兩次,腹瀉後就感覺輕鬆,脈象滑而略弱。我先給他吃了厚朴和中丸五十粒來通泄。然後用白朮為主藥,枳殼、茯苓、半夏為輔藥,厚朴、炙甘草、黃芩、黃連、川芎、滑石為佐藥,吳茱萸十幾粒為使藥,用生薑煎服十幾帖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