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7)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7)
1. 滯下
上為末,入阿膠末研勻,水丸,桐子大,米飲下。
黃連丸,治赤白痢。
吳茱萸,黃連
上,用好酒同浸三日,各自為末,各自丸。白痢,茱萸丸;赤痢,黃連丸,甘草湯下。赤白痢,二丸相合服。
上四方,寒熱兼施,收散兼用之劑,寒熱滑滯雜合為痢者宜之。
〔崔〕治痢方。以生薑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二碗,任意呷之,愈。若熱痢則留姜皮,冷則去皮炒。又方,用陳皮、艾葉濃煎湯服。
滯下獨取足太陰一經。《經》云:脾足太陰之脈,所生病者,溏瘕泄水,視盛虛、熱寒陷下取之也。
〔東〕泄痢不禁,小腹痛,後重,便膿血:丹田(一寸半)。復溜,小腸俞(灸七壯。)不已,取:天樞,腹哀(胃下一寸五分)。冷痢腹痛,泄注赤白:關元,窮谷(各灸五十壯)。泄痢及下失氣膿血:下腰(五十壯,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灸,名三宗骨,三報之。)便膿血,久痢下重:小腸俞(灸)。
〔世〕裡急後重:合谷,外關
〔《甲》〕便膿血,寒中,食不化,腹中痛,腹哀主之。溏瘕,腹中痛,臟痹,地機主之。
〔丹〕予族叔形色俱實,痎瘧又患痢,自恃強健能食,絕無忌憚。一日召予曰:卻健而能食,但苦汗出耳,汝能止此汗否?予曰:痎瘧,非汗不能愈,可慮者止健與能食耳。此非痢也,胃熱善消,脾病不化,食與積勢已甚矣。此時宜節擇飲食以養胃氣,省出入以避風寒,候汗透而安。
叔曰:世俗謂無飽死痢疾,我今能食,何謂可慮?予曰:痢而能食者,知胃氣未病也,故言不死,非謂恣食不擇節者。不從所言,恣口大嚼過多,又啖水果,如此者月餘,後強求治,不可著手矣,淹淹又月而死。《內經》以驕恣不倫於理為不治之病,信哉。
又周其姓者,形色俱實,患痢善食而易飢,大嚼不擇者五月矣。予責之曰:病中當調補自養,豈可恣味戕賊。遂教其只用熟蘿蔔吃粥,且少與調治,半月而安。
〔羅〕如瀉痢止,脾胃虛,難任飲食者,不可一概用克伐之劑,宜補養充足,自然能飲食也,宜錢氏方中異功散。設或因嗜飲食太過,有傷脾胃,而心腹痞滿,噁心嘔逆,不拘此例。當權用橘皮枳朮丸,一服得快,勿再服。若飲食調節,不致有傷,則胃氣自和平矣。
〔丹〕下痢久甚者,寒涼藥中必兼升散並熱劑,初下痢不可用參、術,唯氣虛者用之。
〔《衍》〕有一男子,暑月患血痢,醫妄用寒藥逆制,專用木香、黃連、阿膠治之。此藥始感便用則可,倘病久腸虛者不宜服,切宜戒之。地榆性沉寒苦,惟下焦熱、血痢則可用,若虛寒人及水瀉白痢,未可輕使。
〔丹〕古方用厚朴、專為瀉積滯之氣。然厚朴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宜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厚朴雖少緩,比陳皮亦為重,若滯氣退一半,亦當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用,有補瀉之兼能。若為參、術之佐,亦純作補藥用。
白話文:
將藥粉加入研磨均勻的阿膠粉末中,用水製成藥丸,如桐子大小,用米湯送服。
黃連丸,治療紅痢和白痢。
吳茱萸和黃連,將它們用好酒一同浸泡三天,各自研磨成粉,各自製成藥丸。白痢用吳茱萸丸,紅痢用黃連丸,用甘草湯送服。紅痢白痢混合時,兩種藥丸一起服用。
以上四個方子,寒熱藥物並用,收斂和發散兼顧,適合寒熱、滑利、滯澀等症狀混合的痢疾。
[崔氏]治療痢疾的方子。將生薑切成麻粒大小,加入一兩碗好茶中,任意飲用,病就會好。如果是熱性痢疾就保留薑皮,如果是冷性痢疾就去掉薑皮炒一下。還有一個方子,用陳皮、艾葉煎濃湯服用。
痢疾主要與足太陰脾經有關。《黃帝內經》說:脾足太陰經所發生的疾病,會出現大便溏瀉,要根據實證、虛證、熱證、寒證、下陷等情況來治療。
[東垣]腹瀉不止,小腹疼痛,有裡急後重感,大便有膿血:取丹田穴(臍下一寸半)。再取復溜穴、小腸俞穴(灸七壯)。如果還沒好,取天樞穴、腹哀穴(胃下一寸五分)。冷痢引起腹痛,腹瀉赤白痢:取關元穴、窮谷穴(各灸五十壯)。腹瀉以及放屁時排出膿血:灸下腰部(五十壯,穴位在尾椎骨正中央、脊椎上,灸這個穴位稱為三宗骨、三報之)。大便膿血,久痢導致裡急後重:灸小腸俞穴。
[世]裡急後重:取合谷穴、外關穴。
[《甲乙經》]大便膿血,寒邪入侵,消化不良,腹中疼痛,可用腹哀穴治療。大便溏瀉,腹中疼痛,臟腑痹阻,可用地機穴治療。
[丹溪]我族叔身體強壯,得了瘧疾又患痢疾,仗著自己身體好能吃,毫無禁忌。有一天他叫我說:雖然身體健壯能吃,但是很苦惱出汗多,你能幫我止汗嗎?我說:瘧疾,不出汗就不能好,但擔憂的是你健壯又能吃。這不是痢疾,是胃熱消化快,脾虛不化,飲食與積滯已經很嚴重了。這時應該節制飲食,保養胃氣,減少外出,避開風寒,等到汗透出來病就好了。
族叔說:世俗都說沒有吃飽而得痢疾死的,我現在能吃,為什麼說值得擔憂?我說:得了痢疾還能吃,說明胃氣沒有受損,所以說不會死,而不是指放縱吃喝不節制的人。他不聽我的勸告,放縱食慾大吃大嚼,又吃水果,這樣過了一個月,後來強求治療,已經沒有辦法下手了,拖延了一個月就死了。《黃帝內經》認為驕縱不合道理是不治之症,真是這樣啊。
還有一個姓周的人,身體強壯,患痢疾能吃而且容易餓,大吃大嚼不節制已經五個月了。我責備他說:生病的時候應該調理補養,怎麼能放縱食慾傷害自己呢。於是教他只吃熟蘿蔔配粥,並且稍微給他調理治療,半個月就好了。
[羅氏]如果腹瀉痢疾止住,但脾胃虛弱,難以承受飲食,就不能一概使用攻伐的藥物,應該補養充足,自然就能夠飲食了,可以用錢氏的異功散。如果因為過度貪吃,傷了脾胃,導致心腹脹滿,噁心嘔吐,就不在此例。應當權衡使用橘皮枳朮丸,服用一次見效,就不要再服用了。如果飲食調節好,不至於傷害脾胃,那麼胃氣自然就會平和了。
[丹溪]下痢嚴重持續不好的,在寒涼藥中必須加入升散和熱性的藥物,剛開始腹瀉痢疾時不可用人參、白朮,只有氣虛的人才用。
[《衍義補遺》]有一個男子,夏天得了血痢,醫生胡亂使用寒涼藥物來壓制,只用木香、黃連、阿膠來治療。這種藥物剛開始用可能有效,如果病久腸道虛弱就不適合服用,一定要戒掉。地榆藥性沉降寒涼味苦,只有下焦有熱的血痢才可以用,如果是虛寒體質或水瀉白痢,不可輕易使用。
[丹溪]古方用厚朴,專門用來瀉積滯之氣。然而厚朴藥性大溫並且耗氣,長期服用會使人虛弱,積滯之氣稍稍運行就要停止使用。如果還有殘留的積滯未盡,可以用炒過的枳殼、陳皮。然而枳殼也耗氣,比起厚朴雖然稍微緩和,但比陳皮還是重一些,如果積滯之氣退了一半,也應當停止使用,只用陳皮來調和眾藥。然而陳皮去掉白色的部分來用,有補瀉兼顧的作用。如果作為人參、白朮的輔助藥,也純粹作為補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