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4)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4)
1. 滯下
〔丹〕其或纏滯退減十之七八,穢積未盡,糟粕未實,當以炒芍藥、炒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下固腸丸三十粒。然固腸丸性燥,恐尚有滯氣未盡行者,但當單飲此湯,固腸丸未宜遽用。蓋固腸丸者,雖有去濕實腸之功,其或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又當以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澀之,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以陳皮為佐,恐太澀亦能作疼。
又甚者,灸天樞、氣海。(此穴大能止泄。)
〔仲〕下痢便膿血者,桃花湯止之。(方見傷寒。若一服愈,勿再服。丹溪云:桃花湯,主病屬下焦血虛且寒,非乾薑之溫、石脂之澀且重不能止血,用粳米之甘以引入腸胃。)
〔羅〕,水煮木香膏,治脾胃受濕,臟腑滑泄,腹中疼痛,日夜無度,腸鳴水聲,不思飲食,每欲痢時,裡急後重,或下赤黃,或便膿血,並宜服之。
木香,丁香(各一兩),枳實(麩炒,五錢),當歸,乳香,訶子皮(各一兩),肉豆蔻,砂仁(各一兩半),藿香,黃連(炒),白芍藥,青皮,陳皮(去白),厚朴(制),甘草(炙,各一兩),乾薑(炮,五錢),御米殼(蜜水炒,六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大盞,劈破煎至六七分,和渣稍熱,食前服。
〔海〕,易簡斷下湯,治下痢赤白,無問新久長幼。
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草果(連皮,一個)
上㕮咀。用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膜並萼蒂,剪碎,用醋淹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棗子、烏梅各七個,煎至一大盞,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烏豆二粒;白痢者,加乾薑五錢。罌粟殼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緊澀,多令人嘔逆,既以醋製,加以烏梅,不致為害,然嘔吐人則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謂之滯下,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
此疾始得之時,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應丸十餘粒,白梅湯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藥服之,無不應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烏梅湯下,兼治泄瀉暴下不止,一服即愈,更令藥力相倍為佳。如覺噁心,卻以理中湯、四物湯加豆蔻、木香輩調其胃氣,仍以二陳湯煮木香丸定其嘔逆。
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血痢當服胃風湯並膠艾湯之類。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屬,更宜審而用之。若五色雜下,泄瀉無時,當用熟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一分,生薑煎服。
今之治痢多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其中止有黃連肥腸,其性本冷,若所感積輕,及余痢休息不已,則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則非此可療。
白話文:
[滯下]
如果痢疾的情況時好時壞,已經減輕了七八成,但體內穢物還沒完全排乾淨,腸胃也沒有完全恢復正常,應該用炒過的白芍藥、炒過的白朮、炙甘草、陳皮、茯苓煎湯服用,然後再吃三十粒固腸丸。不過,固腸丸藥性較為燥熱,如果體內還有滯氣沒有完全排出的話,就先單獨喝煎好的湯藥就好,暫時不適合馬上服用固腸丸。因為固腸丸雖然有去濕氣、鞏固腸道的作用,但如果長期拉肚子,身體虛弱,氣血不足,滑脫不止,就需要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等藥物來收澀止瀉,情況嚴重的話可以加牡蠣。這些藥物可以選用,但一定要用陳皮作為輔助,因為過於收澀的藥物也可能引起腹痛。
更嚴重的情況,可以針灸天樞穴和氣海穴。(這兩個穴位對於止瀉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拉肚子排出的是膿血便,可以用桃花湯來治療。(藥方在《傷寒論》中可以找到。如果吃一服就好了,就不要再吃了。朱丹溪說:桃花湯主要治療下焦血虛且寒的病症,必須用乾薑的溫熱、石脂的收澀和重鎮才能止血,用粳米的甘甜來引導藥力進入腸胃。)
用水煎煮木香膏,可以治療因為脾胃受濕引起的,臟腑滑脫泄瀉,腹痛,日夜不停,腸鳴如水,不想吃東西,每次想拉肚子時,都會有裡急後重(想拉但拉不出來的感覺),或者排出紅黃色的糞便,或膿血便,都適合服用這個藥。
藥方成分:木香、丁香(各一兩)、枳實(用麩皮炒過,五錢)、當歸、乳香、訶子皮(各一兩)、肉豆蔻、砂仁(各一兩半)、藿香、黃連(炒過)、白芍藥、青皮、陳皮(去白)、厚朴(制過)、甘草(炙過,各一兩)、乾薑(炮過,五錢)、罌粟殼(用蜜水炒過,六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藥丸,如彈珠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用一大碗水,將藥丸搗碎後煎至剩下六七分,連同藥渣一起稍稍加熱後在飯前服用。
有一個叫做“易簡斷下湯”的藥方,可以治療紅白色痢疾,不論病程長短、年紀大小都適用。
藥方成分: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草果(連皮,一個)。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用罌粟殼十四枚,去掉筋膜和萼蒂,剪碎,用醋浸泡成粗末,作為一服的藥量,用一大碗水,加七片生薑、七個紅棗和七個烏梅一起煎煮至剩下一大盞,分兩次服用。如果拉的是紅痢,就加入兩粒黑豆;如果拉的是白痢,就加入五錢乾薑。罌粟殼治療痢疾,效果很好,但藥性太過收澀,容易引起噁心嘔吐,用醋製過後,再加入烏梅,就可以避免這個副作用,但如果本身就容易嘔吐的人就不適合服用。一般來說,痢疾這種病,古代的醫書稱為“滯下”,多是因為腸胃內有積滯造成的。
這種病剛開始的時候,不能馬上止瀉,要先用巴豆感應丸十幾粒,用白梅湯送服,讓大便微微通暢。然後再服用之前的藥方,通常都能見效。如果脾胃本來就虛弱,可以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份磨成粉,用醋煮麵糊做成藥丸,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烏梅湯送服,還可以同時治療暴瀉不止,一服藥通常就能見效,效果加倍更好。如果覺得噁心,可以用理中湯、四物湯加上豆蔻、木香等藥來調理胃氣,再用二陳湯煮木香丸來止嘔。
總體來說,痢疾是腹腔深處的問題,對於年長的人更是不適宜,如果從頭到尾都用平和的藥物治療,很難見效,甚至會導致病情危急,等到想要服用這些藥方時,就已經太晚了。像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的藥物,藥性苦寒,不能輕易服用。血痢應該服用胃風湯和膠艾湯之類的藥方。白痢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類的藥方,更要仔細辨證選擇使用。如果拉出五顏六色的糞便,泄瀉不止,應該用熟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一分,加生薑煎服。
現在治療痢疾大多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的藥,其中只有黃連可以起到收澀腸道的作用,藥性偏寒涼,如果只是輕微的積滯,或者痢疾餘症反覆發作,服用這些藥會有效果。如果病情稍微嚴重一點,就不是這些藥可以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