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3)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3)
1. 滯下
上為末,粳米飲為丸,米飲下。
〔羅〕至元乙亥,廉臺王千戶領兵鎮漣水。此地卑濕,因勞役過度,飲食失節,至秋深瘧痢並作,月餘不愈,飲食全減,形容羸瘦。時已仲冬,求治於予,具陳其由。診得脈弦細而微如蛛絲,身體沉重,手足寒逆,時復麻痹,皮膚痂疥如癘風之狀,無力以動,心腹痞悶,嘔逆不止。皆寒濕為病久淹,真氣衰弱,形氣不足,病氣亦不足,陰陽皆不足也。
《針經》云:陰陽皆虛,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內經》云:損者益之,勞者溫之。《十劑》云:補可去弱。先以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散寒濕;澀可去脫,養臟湯加附子固腸胃,止泄痢;仍灸諸穴以併除之。經曰:府會太倉。即中脘也。先灸五七壯,以溫養脾胃之氣,進美飲食。
次灸氣海百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充實肌肉。復灸足三里,胃之合也,三七壯,引陽氣下交陰分,亦助胃氣。後又灸陽輔二七壯接續陽氣,令足脛溫暖,除清濕之邪。迨月餘,病退平復。
理中湯(方見傷寒部。加附子名附子理中湯。)
〔海〕六脈沉緊,按之不鼓,膀胱勝小腸也。或瀉痢不止而腹脹,或純便赤血,或雜以血膿,小便不多而不渴,精神短少,或面白色脫,此失血之故也。或面黃氣短,此本氣損少之故也。小腸者,手太陽丙火也;膀胱者,足太陽壬水也,是壬水乘丙小腸之位,小腸被壬所克而外走也。
諸手經短而足經長,兼五行相剋論之,又足經來克手經,此火投於水,大寒水之症,宜溫之可安。其與《難經》一症,寒熱相反,亦名曰小腸瀉。此病火投於水,變為寒症,又外傷足太陽膀胱經,左脈俱浮,表陽之候也。忽變為內寒,亦旺火投盛水而屈,丙就壬化,脈反不浮而微沉,此內病與外病俱有。
此火投水例,非精於脈診者,孰能辨之。
石脂神砂丹
生附子,乾薑(各五錢),赤石脂(兩半,水飛),硃砂(一兩,細研),
上細末,酒糊丸,黑豆大。每服十五丸,米白湯下。
〔《太平廣記》〕貞觀中,太宗苦於氣痢,眾醫不效,詔問群臣中有能治者,當重賞之。有術士進以乳汁煎蓽茇服之,立瘥。
〔世〕治水泄並赤白痢。用草烏大者一兩半,將一半燒灰,一半生用,為細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七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水瀉,井花水下,並空心服。忌腥臊、熱毒、諸冷物。
世俗治夏中暑、痢疾,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薑神效者,蓋夏月之痢多屬於暑。潔古治處暑後、秋冬間下痢,用厚朴丸大效者,蓋秋冬之痢多屬於寒。《經》所謂必先歲氣,毋伐天和者是也。(厚朴丸方見膈氣反胃。)初病大腸閉塞,裡急後重。(治法並見前後重多熱條。)
白話文:
滯下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粳米湯調製成藥丸,再用米湯送服。
案例一
元朝至元年乙亥年間,廉臺王千戶率兵駐守漣水。當地地勢低窪潮濕,加上過度勞累、飲食不節制,到了秋天,瘧疾和痢疾一起發作,一個多月都沒好轉,食慾全無,身體非常消瘦。當時已是仲冬時節,他前來向我求醫,詳細說明了病因。我診斷發現他的脈象細弱如游絲,身體沉重,手腳冰冷,時常麻木,皮膚長出像癩病一樣的痂皮,虛弱無力,心胸腹部感到悶脹,噁心嘔吐不止。這都是因為寒濕久積體內,導致身體真氣衰弱,形體和氣血都虛弱,病邪的氣勢也不足,陰陽都處於不足的狀態。
《針經》說:「陰陽都虛弱時,不宜針刺,適合用艾灸。」《內經》說:「虛弱的要補益,勞累的要溫養。」《十劑》說:「補益可以去除虛弱。」我先用理中湯加附子溫養脾胃,驅散寒濕;又用養臟湯加附子來收澀腸胃,止住腹瀉;同時還在穴位上進行艾灸,以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經脈》說:「腑之會穴在太倉。」也就是中脘穴。先灸中脘穴五到七壯,溫養脾胃之氣,促進食慾。
接著灸氣海穴一百壯,生發元氣,滋養全身經脈,充實肌肉。再灸足三里穴,這是胃的合穴,灸二十一壯,引導陽氣下行到陰分,也能幫助胃氣。之後又灸陽輔穴十四壯,接續陽氣,使足部溫暖,去除寒濕之邪。過了一個多月,病就痊癒了。
(理中湯:藥方見傷寒部分。加附子後名為附子理中湯。)
案例二
六脈沉而緊,按下去沒有力,這是膀胱的氣比小腸的氣旺盛的表現。可能會出現腹瀉不止而腹脹,或者純粹排出紅色血便,或者夾雜血膿,小便量少卻不口渴,精神不佳,或面色蒼白,這都是因為失血的緣故。或者面色發黃、氣短,這是因為元氣虛損的緣故。小腸屬手太陽丙火,膀胱屬足太陽壬水,這是壬水侵入丙火小腸的位置,小腸被壬水所剋制,陽氣外散的表現。
手經脈短,足經脈長,從五行相剋的角度來說,足經脈又來剋制手經脈,這是火投於水,出現大寒水症,宜溫補才能平安。它與《難經》所說的症狀寒熱相反,也叫做小腸瀉。這種病是火投於水,轉為寒症,又傷到足太陽膀胱經,左脈呈現浮象,這是表陽的徵象。突然轉為內寒,也是因為旺盛的火投於盛水而被壓制,丙火跟著壬水而化為寒,脈象反而不浮而變得微沉,這是內病和外病同時存在的表現。
這是火投於水的例子,如果不是精通脈診的人,誰能辨別出來呢?
石脂神砂丹
生附子、乾薑(各十五克),赤石脂(六十克,用水淘洗過),硃砂(三十克,細研)。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調成糊狀製成藥丸,如黑豆般大小。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湯送服。
《太平廣記》記載
唐太宗在貞觀年間,曾患氣痢,眾多醫生都無法治好。太宗下詔詢問群臣,誰能治好就重重賞賜。有個術士獻上用乳汁煎煮蓽茇的方子,太宗服用後立刻痊癒。
世俗經驗
治療水瀉以及赤白痢。用草烏,大的用四十五克,一半燒成灰,一半生用,研磨成細粉,用醋調成糊狀製成藥丸,如綠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七丸。赤痢,用甘草湯送服;白痢,用乾薑湯送服;水瀉,用井花水送服,都應空腹服用。忌食腥膻、熱毒、寒涼食物。
世俗用黃連香薷飲,加甘草、芍藥、生薑來治療夏季中暑引起的痢疾,效果顯著,這是因為夏季的痢疾多屬於暑濕。潔古(指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元素)用厚朴丸治療處暑之後、秋冬時節發生的腹瀉,效果很好,這是因為秋冬的腹瀉多屬於寒症。《經脈》所說的「必須先根據季節的氣候來用藥,不要違背自然規律」就是這個意思。(厚朴丸藥方見膈氣反胃。)最初發病時,大腸堵塞,有裡急後重感。(治療方法參見前後重多熱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