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1)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1)
1. 滯下
〔羅〕,陳曲丸,治腹中冷痛,磨積止痢。
陳曲(一兩半,炒),乾薑(炮),官桂,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酒送下,或淡醋湯亦得,食前,一日三服。發時不拘增數。
上久病漸推其積方。
〔《脈》〕下痢而腹滿為實,當下之。
〔丹〕初下痢腹痛,不可用參、術,然氣虛、胃虛者可用。初得之,亦可用大承氣、調胃承氣下之,看其氣病、血病,然後加減用藥。氣用參、術,血用四物。因積作後重者,保和丸主之。五日後不可下,脾胃虛故也。
腹痛者,肺經之氣,郁在大腸之間者,以苦梗發之,然後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其或痢後糟粕未實,或食粥稍多,或飢甚方食,肚中作疼,切不可驚恐,當以白朮、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粥多及食肉作痛者,宜奪食。奪食者,減其粥食,絕其肉味也。
〔垣〕,茯苓湯,治因傷冷水瀉,變作赤白痢,腹痛減食,熱燥,四肢困倦無力。
茯苓(六分),澤瀉,歸身(各四分),芍藥(一錢半),蒼朮(二分),生薑(二錢),肉桂(五分),黃芩(三分,生),豬苓(六分),甘草(五分,炙),升麻,柴胡(各一錢),
一本無升麻、柴胡。
上㕮咀,作二服,水煎稍熱,食前服。
〔羅〕,神效越桃散,治下痢之後,小便利,而腹中滿痛不可忍,此名陰陽反錯,不和之甚也。
大梔子,良薑(各三錢)
上為末。米飲或酒調下三錢。
《內經》膿血稠黏,皆屬相火。夫太陰主瀉,少陰主痢。是先泄亡津液,而火就燥,腎惡燥,居下焦血分,其受邪者,故便膿血。然赤黃為熱,青白為寒,治須兩審。治熱以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治寒白膠香散。或多熱少寒,水煮木香膏。虛滑頻數,宜止宜澀,宜養臟湯。(木香、養臟湯,並見虛滑條。白膠香散未考。)
堅中丸,治脾胃受濕,滑泄注下。
黃連,黃柏,赤茯苓,澤瀉,白朮(各一兩),陳皮,肉豆蔻,白芍藥,人參,官桂,半夏曲(各五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丹〕下血用四物為主,當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
〔潔〕溲而便膿血者,小腸泄也,脈得五至以上洪大者,宜七宣丸。脈平和者,立秋至春分,宜香連丸;春分至立秋,宜芍藥柏皮丸;四時皆宜加減平胃散。如有七宣丸症者,亦宜服此藥,去其餘邪,兼平胃氣。
芍藥柏皮丸方
芍藥,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溫湯下。
加減平胃散,經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於四肢,卻入於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白話文:
[滯下]
陳曲丸:這個藥丸可以治療腹部冷痛,消除積食,並止住痢疾。
- 成分:炒過的陳曲(一兩半)、炮製過的乾薑、桂枝、白朮、當歸、厚朴、人參、炙甘草(各半兩)。
-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酒或淡醋湯送服,飯前服用,一日三次。發病時可以增加服用次數。
- 說明:這個藥方可以逐漸消除久病形成的積滯。
《脈經》說:腹瀉且腹脹滿是實證,應當使用瀉下的方法。
朱丹溪說:剛開始腹瀉腹痛,不可以用人參、白朮這類補氣的藥材,但如果病人是氣虛或胃虛的情況,還是可以用。剛開始得病,也可以用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來瀉下,要仔細觀察是氣病還是血病,然後再加減用藥。氣病用人參、白朮,血病用四物湯。如果是積食引起的裡急後重,可以用保和丸來治療。腹瀉五天後就不可再用瀉法,因為這時脾胃已經虛弱了。
腹痛的原因,可能是肺經的氣鬱積在大腸之間,可以用桔梗來宣散,然後再使用治療痢疾的藥,氣病用理氣的藥,血病用理血的藥。如果痢疾之後腸道裡面的糟粕還沒完全實,或是喝粥稍多,或是飢餓過度後才進食,肚子會疼痛,這時候不要驚慌,可以用白朮和陳皮各半,煎湯服用,自然就會好轉。如果是喝粥太多或吃肉引起的疼痛,應該要減少食量。所謂減少食量,就是減少粥的量,停止吃肉。
李杲說:茯苓湯可以治療因為受涼水導致腹瀉,變成紅白色痢疾,腹痛食欲減退,身體發熱乾燥,四肢困倦無力。
- 成分:茯苓(六分)、澤瀉、當歸身(各四分)、芍藥(一錢半)、蒼朮(二分)、生薑(二錢)、肉桂(五分)、生黃芩(三分)、豬苓(六分)、炙甘草(五分)、升麻、柴胡(各一錢)。
-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切成小塊,分兩次用水煎煮,稍微溫熱時,飯前服用。
- 說明:有一種說法是這個藥方裡面不需要升麻和柴胡。
羅天益說:神效越桃散可以治療痢疾之後,小便順暢,但腹部脹痛難忍的情況,這種情況叫做陰陽反錯,極為不協調。
- 成分:大梔子、良薑(各三錢)。
-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
- 服用方法:用米湯或酒調服三錢。
《黃帝內經》認為:膿血黏稠,都屬於相火引起的。太陰經主要負責排泄,少陰經主要負責管理痢疾。這是因為先是泄瀉導致津液耗損,火邪就容易變得乾燥,腎臟厭惡乾燥,而腎臟位於下焦血分,所以受邪後就會出現便膿血的情況。紅色或黃色表示熱證,青色或白色表示寒證,治療的時候需要仔細辨別。治療熱證可以用堅中丸、豆蔻丸、香連丸,治療寒證可以用白膠香散。如果熱證多寒證少,可以用水煮木香膏。如果是虛弱、滑脫、腹瀉頻繁,應該止瀉澀腸,用養臟湯來調養。(關於木香和養臟湯,可以參考虛滑的條目。白膠香散的具體情況還需要考證。)
堅中丸:可以治療脾胃受到濕邪侵襲,導致滑脫性腹瀉。
- 成分:黃連、黃柏、赤茯苓、澤瀉、白朮(各一兩)、陳皮、肉豆蔻、白芍藥、人參、桂枝、半夏曲(各五錢)。
-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粉末,用湯浸泡的蒸餅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用溫米湯送服,飯前服用。
朱丹溪說:如果便血,應該用四物湯為主,以達到涼血和血的效果,比如當歸、桃仁這類藥。
李杲說:小便有膿血,說明是小腸泄瀉,如果脈象洪大有力,且跳動次數很快(每分鐘五次以上),可以用七宣丸。如果脈象平和,從立秋到春分,可以用香連丸;從春分到立秋,可以用芍藥柏皮丸;一年四季都可以用加減平胃散。如果有七宣丸的症狀,也可以服用加減平胃散,清除殘留的邪氣,同時調理胃氣。
芍藥柏皮丸:
- 成分:芍藥、黃柏(等份)。
- 製作方法: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用醋調糊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溫水送服。
加減平胃散:《黃帝內經》說:一年四季都要以胃氣為根本。長期便血會導致脾胃虛損,血水流到四肢,又回到胃部,變成血痢,應該服用滋養脾胃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