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20)

1. 滯下

〔丹〕婁長官,年三十餘,奉養厚,夏秋間患滯下,腹大痛。有人教服單煮乾姜,與一帖痛定。少頃痛作,又與又定,由是服乾薑三斤。八日後,召予視之,左脈弦大似數,右脈弦而大稍減,亦似數,重取之似緊。予曰:此必醉飽後吃寒涼太過,當作虛寒治之。因其多服乾薑,遂教與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煎生薑汁飲之,一月而安。(丹溪云:下痢腹痛,用薑、桂溫散之法,乃乾薑並建中湯加桂是也。

〔《聖》〕治冷痢,腹中不能食。肉豆蔻一兩,去皮,以醋麵裹煨熱搗,非時粥飲下二錢匕。

上下痢腹痛,必溫散而愈者,蓋本於《內經》所謂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腹痛後泄;及所謂太陽病冬日感寒即泄,當臍而痛之病也。

〔垣〕,芍藥黃芩湯,治泄痢腹痛,或後重身熱,久不愈,脈洪疾者,及下痢膿血稠黏。

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㕮咀。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溫服無時。如痛,加桂少許。

當歸導氣湯,治膿血痢無度,小便不通,腹中痛。

當歸(一錢),甘草(一錢半),芍藥(一錢),青皮,槐花(炒。各七分),木香,檳榔(各三錢),澤瀉(五分),生地黃(錢半或二錢酒浸,陰乾)

上為末,水煎,食前溫服。如小便利,去澤瀉。

〔仲〕下痢腹痛,,紫參湯,主之。

紫參(半斤),甘草(三兩),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三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潔〕厚朴丸治處暑、秋、冬間腹痛下痢,大效。(方見反胃。)

〔世〕治痢疾,定痛,,黑子丸,。

黃蠟(五錢),杏仁,江子,砂仁(各二十一枚)

上三件,香油燈上燒存性,熔蠟和勻,加乳香些少,丸如米大。每服十餘粒。

〔《本》〕治積痢,定痛,,靈砂丹,。

硇砂,硃砂(各等分。研極細)

上用黃蠟五錢,巴豆三七粒,去殼皮膜,同於銀石器內重湯煮一伏時,候巴豆紫黑為度。去二七粒,止用一七粒,與前藥二味同研極勻,再熔蠟和藥,旋丸綠豆大。每服二丸至五丸。水瀉,生薑湯下。白痢,艾湯。赤痢,烏梅湯下。服時須極空心,服畢一時不可吃食,臨臥尤佳。

次食淡粥一日。瘧疾,乳香湯,面東,不發日晚間服。此藥不動氣,服之瀉者止,痢者斷,疼者愈,有積者內化,亦不動臟腑。大凡痢有沉積者,不先去其積,雖暫安後必為害。常記陳侍郎經中,庚戌秋過儀真求診,初不覺有疾,及診視肝脈沉弦,附骨取則牢。予曰:病在左脅有血積,必發痛。

陳曰:誠如是。前某守九江,被召冒暑涉長江,暨抵行朝,血痢已數日矣。急欲登對,醫者以剛劑燥之。雖得止,數日臍下一塊大如杯,旬日如碗大痛,發則不可忍,故急請公祠以歸耳,奈何?予曰:積痢不可強止,故積血結於臍脅下,非抵當丸不可。渠疑而不肯服,次年竟以此終。

白話文:

婁長官三十多歲,生活富裕,夏天秋天時得了痢疾,肚子劇烈疼痛。有人教他單獨煮乾薑服用,吃一帖後疼痛就止住了。過一會兒疼痛又發作,再吃又止住,因此他總共吃了三斤乾薑。八天後,他請我看病,發現他左手的脈象弦而有力,像是數脈(頻率快),右手的脈象弦而有力但稍微弱一點,也像是數脈,重按下去感覺脈搏很緊。我說:「這一定是喝醉吃飽後又吃了太多寒涼的食物,應該用治療虛寒的方法。」因為他已經吃了很多乾薑,所以我開了四物湯(去除地黃)加上人參、白朮、陳皮、酒紅花、茯苓、桃仁,用生薑汁煎藥服用,一個月後就痊癒了。(丹溪說:下痢腹痛,用薑、桂溫補的方法,就是用乾薑加上建中湯再加桂枝。)

《聖濟總錄》記載:治療冷痢,肚子脹不能吃東西。用肉豆蔻一兩,去皮後用醋和麵包起來煨熱搗碎,在非吃飯時間用粥送服二錢匕。

上吐下瀉腹痛,必須用溫散的方法才能治好,這是根據《黃帝內經》所說的「寒氣侵犯小腸,小腸功能失調,所以腹痛後拉肚子」;以及所說的「太陽病在冬天感冒受寒就會拉肚子,肚臍周圍疼痛」的道理。

李東垣認為,芍藥黃芩湯可以治療拉肚子腹痛,或者排便不暢感到肛門墜脹、身體發熱,久治不癒,脈象洪大而快的,以及拉膿血便且又稠又黏的。藥方是:黃芩、芍藥(各一兩),甘草(五錢)。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用一兩,加一碗半水煎到一碗,溫服,不限時間。如果疼痛,可以加少許桂枝。

當歸導氣湯,治療膿血痢不斷,小便不通暢,肚子疼痛。藥方是:當歸(一錢),甘草(一錢半),芍藥(一錢),青皮、槐花(炒過,各七分),木香、檳榔(各三錢),澤瀉(五分),生地黃(一錢半或二錢,用酒浸泡後陰乾)。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煎煮,飯前溫服。如果小便通暢,就去掉澤瀉。

張仲景認為,下痢腹痛,可以用紫參湯治療。藥方是:紫參(半斤),甘草(三兩)。將以上兩味藥材,用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三升藥液,再放入甘草,煮到剩下一升半,分三次溫服。

張元素認為,厚朴丸治療處暑、秋天、冬天之間腹痛拉肚子,效果很好。(藥方見治療反胃的相關章節)

《世醫得效方》記載,治療痢疾,止痛,用黑子丸。藥方是:黃蠟(五錢),杏仁、江子、砂仁(各二十一枚)。將以上三味藥材,用香油燈燒到藥性尚存,然後將黃蠟融化後和勻,加入少許乳香,做成米粒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多粒。

《本草綱目》記載,治療積痢,止痛,用靈砂丹。藥方是:硇砂、硃砂(各等份,磨成極細的粉末)。將以上藥材,用黃蠟五錢,巴豆三七粒,去掉殼和皮膜,一同放入銀製或石製的容器中,隔水煮一個時辰,等到巴豆變成紫黑色。去掉其中的二七粒,只用七粒,與之前的兩味藥材一同磨成極細的粉末,再將黃蠟融化後與藥粉混合,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到五丸。拉水樣便,用生薑湯送服。拉白痢,用艾葉湯送服。拉赤痢,用烏梅湯送服。服藥時必須空腹,服藥後一時不要吃東西,睡前服用更好。之後吃清淡的粥一天。治療瘧疾,用乳香湯送服,面向東方,在瘧疾不發作的當天晚上服用。這種藥不會引起氣機逆亂,吃了瀉肚子就會停止,痢疾就會痊癒,疼痛就會消失,有積滯的就會被消化,也不會傷害內臟。一般來說,痢疾有積滯的人,如果不先去除積滯,即使暫時好轉,以後也一定會再次發作。我常常記得陳侍郎在庚戌年秋天路過儀真來找我看病,他起初不覺得有病,但診斷後發現他的肝脈沉而弦,按到骨頭附近才摸到脈,我說:「病在左側肋部有血積,一定會發痛。」陳侍郎說:「的確如此。之前我擔任九江太守,被召回朝時冒著暑熱渡過長江,到達朝廷時,已經拉了數日血痢。急著要面見皇上,醫生用剛猛的藥物來止瀉。雖然止住了,但幾天後,肚臍下出現一塊像杯子那麼大的硬塊,十天後又變得像碗那麼大,疼痛發作時難以忍受,所以急著請求告老還鄉。這可怎麼辦?」我說:「積痢不能強行止住,所以積血才會凝結在肚臍和肋部下方,必須用抵當丸才能治療。」他懷疑而不肯服用,第二年竟然因此而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