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7)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7)
1. 滯下
予族叔,年近六十,夏間患滯下病,腹微痛,所下褐色,後重頻並,飲食大減,時有微熱。察其脈皆弦而澀,似數稍長,卻喜不甚浮大,兩手相等。視其神氣大減。予曰:此非滯下,乃憂慮所致,心血虧,脾氣弱也。與參、術為君;歸身、陳皮為臣;川芎、炒白芍、茯苓為佐使,如熱加黃連為使,與兩月而安。
金氏婦,年近四十,秋初尚熱,患滯下,腹但隱痛,夜重於晝,全不得睡,食亦稍減,口乾不飲,已服治痢靈砂兩帖矣。予視之,兩手脈等澀且不勻,神思倦甚,飲食全減。因與四物湯,倍加白朮,以陳皮佐之,數帖而安。
義一侄,患瘧間日作,兼痢,脈虛甚,身痛。宜活血補胃,待虛稍回,卻又推積。
人參(五分),白朮(一錢半),蒼朮,陳皮(各一錢),白芍藥(炒,五分),川芎(五分),滑石(炒一錢),甘草(炙,少許),桃仁(研,七分),
藥後病退,惟脈少弦、身倦,用此方調補。
人參(九分),蒼朮(三錢),半夏(九分),川芎(一錢),陳皮(一錢),木通(二錢半),甘草(少)
煎服三之一飲之,可淡粥少少塞飢,又靜坐養之。
葉先生患滯下,後甚逼迫,正合承氣症。但氣口虛,形雖實而面黃積白。此必平昔食過飽而胃受傷,寧忍二三日辛苦。遂與參、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餘帖。至三日後,胃氣稍完,與承氣二帖而安。苟不先補完胃氣之傷,而遽行承氣,恐病安之後,寧免瘦憊乎。
〔世〕治痢,,煙蠟丸
黃蠟不拘多少,用銀篦挑於真香油燈上燒熏,落下水碗內,凡如此者七次,為丸如蘿蔔子大,每二十丸。白痢,甘草湯下;赤痢,烏梅湯下。(本草云:蜜蠟,主下利膿血,補中。又云:白蠟,主後重白膿。)
〔葛〕治重下,此即赤白痢。火熬豉令少焦,杵服一合,日三,效無比。又熬豉令焦,水一升,淋取汁,冷服治淋,日三服,有效。
〔《食》〕治脾胃氣虛,下痢久不已,腸滑不進食。用野雉一隻,如食法細斫,著陳皮、蔥、椒,調和鹽醬,作餛飩熟煮,空心食之。
〔丹〕噤口痢,胃中熱甚,大虛大熱故也。用人參(二錢)黃連(姜炒,一錢。)濃煎汁,終日細細呷之。如吐再吃,但一呷下咽,便開。又宜封臍,引熱下行,用田螺肉搗碎,罨臍中,入麝香少許。
〔世〕痢疾不納飲食者,俗謂之噤口痢,以脈症辨之。如脾胃不弱,問而知其頭疼心煩,手足溫熱,未嘗多服涼藥者,此乃毒氣上衝心肺,所以嘔而不食。宜用敗毒散,每服四錢,陳倉米一百粒,姜三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八分溫服。
若其脈微弱,或心腹膨脹,手足厥冷,初病則不嘔,因服罌粟殼、烏梅苦澀涼藥太過,以致聞食先嘔者,此乃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銼如小豆大,一半入銀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同為末,飯飲調下。
白話文:
我族叔,將近六十歲,夏天得了痢疾,肚子微微疼痛,拉出來的東西是褐色的,之後一直想上廁所卻又拉不出來,而且拉得很頻繁,食慾大減,有時會微微發熱。我觀察他的脈象,都是弦而澀,好像稍微偏快,但是又不怎麼浮大,兩手的脈象都差不多。看他的精神氣色大不如前。我說:這不是一般的痢疾,是憂慮過度導致的,是心血不足、脾氣虛弱的緣故。我用人參、白朮作為主藥;當歸身、陳皮作為輔助藥;川芎、炒白芍、茯苓作為佐使藥,如果發熱就加上黃連作為使藥。吃了兩個月就好了。
金家的媳婦,將近四十歲,秋天剛開始天氣還很熱的時候,得了痢疾,肚子只是隱隱作痛,晚上比白天嚴重,整夜都睡不著,食慾也稍微減少,口乾卻不想喝水,已經吃了兩帖治療痢疾的藥了。我替她診斷,兩手的脈象都是澀而且不均勻,精神非常疲憊,食慾完全沒有。因此我給她開了四物湯,加倍白朮的用量,用陳皮來輔助,吃了幾帖就好了。
義一侄兒,得了瘧疾,隔天發作一次,同時也拉肚子,脈象非常虛弱,身體疼痛。應該要用活血、補胃的藥,等虛弱稍微恢復,再用藥來清除積滯。
方子:人參(五分),白朮(一錢半),蒼朮,陳皮(各一錢),炒白芍藥(五分),川芎(五分),炒滑石(一錢),炙甘草(少許),桃仁(研磨,七分)。
吃藥後病情好轉,只是脈象還有些弦,身體倦怠,就用這個方子調理補養。
方子:人參(九分),蒼朮(三錢),半夏(九分),川芎(一錢),陳皮(一錢),木通(二錢半),甘草(少許)
煎藥後取三分之一的藥汁服用,可以喝一點清淡的粥來填飽肚子,然後靜坐休養。
葉先生得了痢疾,後來拉肚子變得非常急迫,這情況符合可以用承氣湯的症狀。但是他的氣口脈象虛弱,雖然體型看起來壯實,卻面色發黃,臉上還有積滯。這肯定是平常吃太飽傷了胃,寧可忍受兩三天辛苦。於是給他開了人參、白朮、陳皮、芍藥等補藥十幾帖。到三天後,胃氣稍微恢復,再給他吃兩帖承氣湯就好了。如果沒有先補好胃氣的損傷,就直接用承氣湯,恐怕病好之後,也免不了會變得瘦弱疲憊。
[民間]治療痢疾,用煙蠟丸。
黃蠟不論多少,用銀製的工具挑起來在麻油燈上燒熏,讓它滴到水碗裡,這樣做七次,把蠟捏成蘿蔔子大小的丸子,每次吃二十丸。如果是白痢,用甘草湯送服;如果是赤痢,用烏梅湯送服。(本草記載:蜜蠟,主要治療下痢膿血,能補中。又記載:白蠟,主要治療有便意卻又拉不出來、拉出白色膿液的情況。)
[葛]治療有便意卻又拉不出來,也就是赤白痢。把豆豉用火熬到有點焦,搗碎後服用一合,一天三次,效果非常好。也可以把豆豉熬焦,用水一升,淋取汁,冷卻後服用治療淋病,一天三次,有效。
[《食療》]治療脾胃氣虛、拉肚子久久不停、腸道滑利無法進食的情況。用野雞一隻,像平時吃飯一樣切碎,加入陳皮、蔥、花椒,用鹽醬調味,做成餛飩煮熟,空腹食用。
[丹]治療噤口痢,是因為胃中熱氣太盛,身體非常虛弱而且發熱的緣故。用人參(二錢)、黃連(用薑炒過,一錢)濃煎成湯汁,整天慢慢地喝。如果吐了再喝,只要能喝下咽,情況就會好轉。還應該封臍,引導熱往下行,用田螺肉搗碎,敷在肚臍上,加入少許麝香。
[民間]痢疾病人無法進食,俗稱噤口痢,要根據脈象和症狀來辨別。如果脾胃不虛弱,詢問後知道病人頭痛心煩,手腳溫熱,而且沒有吃太多寒涼藥物,這就是毒氣上衝心肺,所以會嘔吐不能進食。應該用敗毒散,每次服用四錢,加上陳倉米一百粒,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一碗半煎到八分,溫服。
如果脈象微弱,或是腹部脹大,手腳冰冷,剛開始生病沒有嘔吐,卻是因為服用了罌粟殼、烏梅等苦澀寒涼的藥物過多,導致一聞到食物就想吐,這就是脾胃虛弱,用山藥一味藥,切成小豆子大小,一半放在銀瓦銚內炒熟,一半生用,一起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