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6)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6)
1. 遺尿
〔《大》〕治產後遺尿。取故燕巢中草燒灰,研細,酒調服五分。男子亦治。
又方,白礬(枯),牡蠣(煅)
上等分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男女同治。
〔華〕病人臥,遺屎不覺者死。
白話文:
【遺尿】
[《大》]治療產後失禁問題。方法是取舊燕窩中的草燒成灰,然後研磨成細粉,用酒調和後服用五分。
另一個方法,使用白礬(需風乾),牡蠣(需煅燒)
以上兩種材料等量研磨成粉末。每日三次,每次用酒送服一寸方大小的量,此法男女皆適用。
[華]如果病人在睡覺時,不知不覺地排泄,這是一個死亡的徵兆。
2. 滯下
〔丹〕痢初得時,一二日間,以利為法,有熱先退熱。後重者,當利氣,木香、檳榔。腹痛,用溫散藥,薑、桂之屬。下血當涼血、和血,當歸、桃仁之屬。下痛,發熱惡寒,身首俱痛,此為表證,宜微汗和解,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薑三片煎。下痢身發熱者,有外感,用小柴胡去參。
下痢發熱,久不止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並熱藥用。下痢初發熱,必用大承氣,下後看症用藥。發熱不惡寒,脈洪者,宜大承氣。若惡寒者,忌下。下痢腹痛後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症,宜和中疏氣,用陳皮、芍藥、滑石、枳殼、厚朴之類。
〔潔〕,芍藥湯,治下血調氣。《經》曰,溲而便膿血,知氣行而血止也。行血則便自安,調氣則後重自除。
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木香(各二錢),甘草(炙,一錢),大黃(三錢),黃芩(五錢),桂(二錢半),
上粗末。每服半兩,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溫服。如血前,則漸加大黃。如清後臟毒,加黃柏半兩,同煎服。
〔丹〕一老人,年七十,面白,脈弦數,獨胃脈沉滑,因飲白酒作痢,下血淡水膿,腹痛,小便不利,裡急後重。以參、術為君;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朮為佐;下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日前症俱減,獨小便不利,以益元散服之安。
〔河〕益元散,治身發熱,下痢赤白,小便不利,蕩胃中積聚。(方見泄瀉。)
〔丹〕痢初得之,必用調胃承氣及大小承氣,實者用此下之。下婁男子,五十餘,下痢,晝有積淡紅色,夜無積,食自進。先吃小胃丹兩服,再與四十丸,次六十丸,去積,卻與斷下。
〔羅〕,玄青丸,治下痢勢惡,頻並窘痛,或久不愈,諸藥不能止,須吐下之,以開除瀉熱,痞悶積滯,而使氣液宣行者,宜此逐之。兼宣利積熱,酒食積,黃瘦中滿,水氣腫,腹脹。兼療小兒驚疳、積熱、乳癖諸症。
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輕粉(二錢),青黛(一兩),牽牛(四兩,取頭末,二兩),
上為末研勻,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空心日午臨臥三服,以快利為度。後常服十五丸,數日後,得食力。如利尚未痊,再加取利。利後卻常服,以意消息,病去為度,後隨症止之。小兒丸如黍米大,退驚疳積熱,不須下者,常服十丸。
〔《玄》〕,利積丸
黃連(四兩),天水末(八兩),當歸(二兩),乳香(一兩),蘿蔔子(炒,四兩),巴豆(一兩,去油,同黃連一處炒)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弱者十五丸,實者二十五丸。治下痢赤白,腹滿脹痛裡急,上渴引飲,小水赤澀,此積滯也。宜泄其熱,中用清腸丸、導氣丸推其積滯,而痢自無矣。凡治積聚之症,輕則溫而利之,清腸丸是也。重者天真散、舟車丸下之。下後,切勿便補之,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症,宜加白朮、當歸身、尾;甚者,加人參。若又十分重者,止用此藥,加陳皮補之,虛回而痢自止矣。
白話文:
[滯下]
[丹溪說]:剛開始拉痢疾的一兩天,要用通利的方法,如果有發熱的症狀,要先退熱。如果拉完還覺得肚子重墜不舒服,就要疏通氣機,可以使用木香、檳榔。如果腹痛,要用溫散的藥,像是薑、桂之類的。如果拉出血,要用涼血、和血的藥,像是當歸、桃仁之類的。如果拉肚子還伴隨疼痛、發熱、怕冷、頭痛身痛,這是表證,應該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調和,可以用蒼朮、川芎、陳皮、芍藥、甘草,加三片生薑一起煎。如果拉肚子又發熱,是有外感,可以用小柴胡湯去掉人參來治療。
拉肚子發燒,而且很久都停不下來,這是屬於陰虛,要用寒涼藥,但必須搭配一些升散的藥,並且還要配合一些熱藥一起使用。如果剛開始拉肚子就發燒,一定要用大承氣湯來通便,拉完之後再根據情況用藥。如果發燒但不怕冷,脈搏洪大,可以用大承氣湯。如果怕冷,就不能用瀉下的藥。如果拉肚子腹痛、拉完還想拉、小便量少,這是體內有積滯,屬於里證,應該用調和脾胃、疏通氣機的藥,像是陳皮、芍藥、滑石、枳殼、厚朴之類。
[潔古說]:芍藥湯可以用來治療拉血、調和氣機。《黃帝內經》說,小便中帶有膿血,就表示氣機運行,血就能止住。活血就能讓大便恢復正常,調和氣機就能消除拉完還想拉的感覺。
芍藥湯的組成:芍藥(一兩)、當歸、黃連(各半兩)、檳榔、木香(各二錢)、炙甘草(一錢)、大黃(三錢)、黃芩(五錢)、桂枝(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用半兩,加水兩碗煎到剩一碗,飯後溫服。如果血出的比較多,可以逐漸加大黃的用量。如果拉完是清稀的,而且有腸道積毒,可以加入黃柏半兩一起煎服。
[丹溪說]:一位七十歲的老人,臉色蒼白,脈搏細數,只有胃脈沉滑,因為喝了白酒而拉痢疾,拉出血水和膿,腹痛,小便不利,拉完還想拉。我用人參、白朮作為主藥;甘草、滑石、檳榔、木香、蒼朮作為輔助藥,然後讓他服用保和丸二十五丸。第二天所有症狀都減輕了,只有小便不利,於是讓他服用益元散就痊癒了。
[河間說]:益元散可以治療發熱、拉紅白痢疾、小便不利、消除胃中積聚。(藥方在泄瀉篇)。
[丹溪說]:剛開始得痢疾,一定要用調胃承氣湯以及大小承氣湯,體質壯實的可以用這些藥來瀉下。有一個姓樓的男子,五十多歲,拉痢疾,白天大便帶有積滯,顏色淡紅,晚上沒有積滯,食慾正常。先讓他吃了兩次小胃丹,然後又吃了四十丸,接著又吃了六十丸,把積滯清除後,痢疾就好了。
[羅天益說]:玄青丸可以治療痢疾病情嚴重、頻繁腹痛、或久久不癒,其他藥都無法止住,必須用吐瀉的方式來清除體內的熱邪,疏通積滯,讓氣血運行順暢。還可以治療積熱、喝酒或食物造成的積滯、身體黃瘦、腹脹、水腫等症狀,還可以治療小兒驚風、疳積、積熱、乳癖等病症。
玄青丸的組成:黃連、黃柏、大黃、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五錢)、輕粉(二錢)、青黛(一兩)、牽牛子(四兩,取頭末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子。剛開始吃十丸,每次增加十丸,空腹、中午和睡前各服一次,以通便為度。之後常服十五丸,數天後食慾會恢復。如果痢疾還沒好,可以再加大用量通便。通便後常服,根據情況調整用量,直到病好為止。小兒的藥丸做成像黍米一樣大小,可以用來治療驚風、疳積、積熱,如果不需要通便,常服十丸即可。
[《玄珠》]:利積丸
利積丸的組成:黃連(四兩)、天水末(八兩)、當歸(二兩)、乳香(一兩)、炒蘿蔔子(四兩)、巴豆(一兩,去油,和黃連一起炒)。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體弱的服用十五丸,體壯的服用二十五丸。可以治療拉紅白痢疾、腹脹腹痛、拉完還想拉、口渴想喝水、小便赤澀,這些都是積滯的症狀。應該用瀉熱的方法,可以配合清腸丸、導氣丸來消除積滯,這樣痢疾自然就好了。凡是治療積聚的疾病,輕微的就用溫通的方法來通利,清腸丸就是這樣用的。嚴重的就用天真散、舟車丸來瀉下。瀉下之後,千萬不要馬上補益,如果身體疲憊、覺得氣短、食慾不振,這是虛弱的症狀,應該加入白朮、當歸身、當歸尾,如果更嚴重,可以加入人參。如果非常嚴重,就只用這個藥方,加入陳皮來補氣,虛弱的症狀恢復了,痢疾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