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5)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5)
1. 飧泄
乃閉其戶,從外鎖之。汗出如洗,待一時許,開戶減火一半,須臾汗止,泄亦止。《內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瀉。此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者。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泄注米穀,不分小便澀滯,皆以脾胃虛寒故耳,服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曾無一效。中脘臍下灸已數千,燥熱轉甚,津液涸竭,瘦削無力,飲食減少。
命予視之,余以《應象論》曰:熱氣在下,水穀不分,化生飧泄,寒氣在上,則生䐜脹,而氣不散,何也?陰靜而陽動故也。診其脈兩手皆浮大而長,身表微熱。用桂枝麻黃湯,以薑、棗煎,大劑連進三服,汗出終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調養陰陽,食進而愈。
〔河〕,木香丸,治腸痹,多飲,不泄,上氣喘爭,時發飧泄腹痛。
木香,白朮,官桂,蕪荑,訶子皮,良薑,附子(炮,去皮),厚朴(薑製),肉豆蔻(各一兩),乾薑(六錢半),甘草(五錢),
上為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薑湯空心下。
運氣,飧泄,皆屬風木攻脾。經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減。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飧泄,體重腹痛。又云:土不及曰卑監。卑監之紀,上角與正角同,其病飧泄,治以涼劑是也。
刺灸,飧泄有三法:
其一取脾。經云:脾虛則腹滿腸鳴,泄食不化,取其經足太陰、陽明。又云:飧泄,取三陰之上,補陰陵泉,皆久留之,熱行乃止。又云:飧泄,取三陰者是也。三陰者,太陰也。
其二取腎。經云:腎藏志,志有餘,腹脹,飧泄瀉,然筋血者是也。然筋,謂然骨,視血絡盛則泄之。
其三取肝。經云:肝足厥陰之脈,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是也,視盛虛寒熱陷下施法也。
渴飲水多,水穀一時下者,灸大椎三五壯,立已。(詳見大法條。)
〔《甲》〕飧泄大腸痛,巨虛、上廉主之。又,太衝主之。
白話文:
有個病人把門關上,從外面鎖起來。他不斷流汗,就像水洗過一樣,等了大約一個時辰,打開門把火爐的火減弱一半,過一會兒汗就停了,拉肚子也跟著好了。《黃帝內經》說:「春天受風邪侵襲,夏天容易發生拉肚子。」這是因為風邪是病根,風邪不通過發汗是排不出去的。有這種病的人,肚子裡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響,拉出來的都是沒消化完全的米粒,小便也變得不順暢,這些都是因為脾胃虛寒的緣故。吃過豆蔻、烏梅、粟殼、乾薑、附子這些藥都沒效。在肚臍上下部位艾灸了數千次,反而變得更加燥熱,體內津液枯竭,身體變得又瘦又虛弱,食慾也減少了。
我被叫去看診,我根據《應象論》說:「熱氣積聚在下,導致水穀無法分清,形成拉肚子;寒氣在上,就會產生腹脹,而氣無法散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陰是靜止的,陽是活動的。」診斷他的脈象,發現兩手的脈象都浮大而長,身體表面微微發熱。於是開了桂枝麻黃湯,用薑和棗一起煎煮,大劑量連續服用三次,出汗一整天,到第二天早上就好了。接著再用胃風湯來調和他的臟腑,調養陰陽,食慾也恢復了,病就痊癒了。
〔河〕,木香丸可以治療腸道阻塞,導致飲水過多,但不腹瀉,反而出現呼吸急促、喘氣,有時會發生腹痛伴隨拉肚子。
木香、白朮、官桂、蕪荑、訶子皮、良薑、附子(炮製過,去皮)、厚朴(用薑製過)、肉豆蔻(各一兩)、乾薑(六錢半)、甘草(五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用麵糊做成丸子,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在空腹時送服。
從運氣的角度來看,拉肚子都屬於風木侵犯脾臟。古籍說:「如果年份的木氣太過,風氣就會流行,脾土受到邪氣侵襲,人們就會生病拉肚子、食慾減退。」又說:「如果年份的土氣不足,風邪就會大行其道,人們就會生病拉肚子、身體沉重、腹痛。」還說:「土氣不足叫做卑監。在卑監的年份,上角與正角相同,人們會生病拉肚子,要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
針灸治療拉肚子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取脾經的穴位。古籍說:「脾虛就會腹脹、腸鳴、拉肚子,食物無法消化,要取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又說:「拉肚子要取三陰經的穴位,補陰陵泉穴,都要留針久一點,等到發熱了才停止。」還說:「拉肚子要取三陰經的穴位,三陰經指的是太陰經。」
第二種是取腎經的穴位。古籍說:「腎藏精,精氣有餘就會腹脹、拉肚子,這種情況是因為筋和血的關係。筋指的是骨頭上的筋,觀察血絡旺盛的地方,就用瀉法。」
第三種是取肝經的穴位。古籍說:「肝經是足厥陰經脈,它所產生的疾病包括胸悶、嘔吐、拉肚子,要根據它是虛症、實症、寒症、熱症或下陷症來施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如果口渴、喝水多,喝下去的水馬上就排出來,可以艾灸大椎穴三到五壯,馬上就會好。(詳情請參閱相關條目)
〔《甲》〕拉肚子導致大腸疼痛,可以取巨虛穴和上廉穴來治療。另外,也可以取太衝穴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