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3)

1. 產後泄瀉

〔丹〕治產後泄瀉,惡露不行。此余血滲入大腸為瀉,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荊芥大者四五穗,於盞內燒灰,不得犯油火,入麝香研,湯三呷調下。此藥雖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

產後泄方

茯苓,川芎,黃芩,白朮,乾薑,滑石,陳皮,芍藥(炒)

上,水煎服之。

白話文:

【產後腹瀉】

【丹】這方子用來治療產後腹瀉,以及產後惡露不順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因為殘餘的血液滲入到大腸,導致嚴重的腹瀉,排泄物呈現青、白、黑等色。治療方法如下:取大荊芥四五穗,在小碗中燒成灰,要注意不能沾到油或火,再加入麝香研磨,最後用湯調和分三次服用。雖然這個藥方看似簡單,但能有效治療大病。

藥方名稱叫做「的奇散」。

【產後腹瀉的藥方】

藥材包括:茯苓,川芎,黃芩,白朮,乾薑,滑石,陳皮,炒過的芍藥。 這些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2. 飧泄

飧泄,米穀不化而完出是也。

〔《素》〕清氣在下,則生飧泄。(陰陽應象論,王注云:熱氣在下則穀不化,故飧泄。東垣云:清氣在下者,乃人之脾胃氣衰不能升發陽氣,故用升麻、柴胡助甘辛之味,以引元氣之升,不令下陷為飧泄也。)

〔羅〕《內經》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久風入胃中,則為腸風飧泄。夫脾胃,土也,氣衝和以化為事。今清氣下降而不升,則風邪久而干胃,是木賊土也。故沖和之氣不能化而令物完出,所以謂之飧泄。或飲食太過,腸胃所傷,亦致米穀不化,此俗呼水穀利也。法當下者舉之而消克之也。以,加減木香散,主之。

木香,良薑,升麻,檳榔,人參(各二錢半),肉豆蔻(煨),吳茱萸(泡),乾薑(炮。各五分),神麯(炒,二錢),陳皮(五分),砂仁(五分),

上十一味,為細末。每服四錢,水盞半,煎至一盞,去渣,食前溫服,宜加白朮。

〔河〕,白朮湯,治飧泄,風冷入中,泄利不止,脈虛而細,日夜數行,口乾,腹痛不已。

厚朴(薑製),當歸(去苗),龍骨(各五錢),白朮(一兩),艾葉(半錢,炒熟)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渣,空心溫服。

〔垣〕凡泄則米穀不化,謂之飧泄。是清氣在下,乃胃氣不升。上古聖人皆以升浮藥扶持胃氣,一服而愈,知病在中焦脾胃也。《脈訣》曰:濕多成五泄。濕者,胃之別名也。病本在胃,真氣弱,真氣者,穀氣也,不能克化飲食,乃濕盛故也,以此論之,正以脾胃之弱故也。初病奪食,或絕不食,一二日使胃氣日勝,泄不作也。

今已成大泄矣。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下焦如瀆。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唯虛症不宜,此論其病得之於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道不行,宜升宜舉,不宜利小便。《靈樞》云:頭有疾,取之足,謂陽病在陰也;足有疾,取之上,謂陰病在陽也。經曰:陽病在陰,陰病在陽,此之謂也。

中有疾,傍取之。傍者,少陽甲膽是也。中者,脾胃也。脾胃有疾,取之足少陽。甲膽者,甲風是也,東方春也,胃中谷氣者,便是風化也。作一體而認,故曰胃中濕勝而成泄瀉,宜助甲膽風勝以克之,又是升陽助清氣上行之法也。又一說中焦元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亦緣胃氣不升,故令甲氣上行。

又云:風勝濕也。大抵此症本胃氣弱不能化食,奪食則一日而可止。夫奪食之理,為胃弱不能克化,食則為泄。如食不下,何以作泄?更當以藥滋養元氣,令和候泄止,漸與食,胃勝則安矣。若食不化者,於升陽風藥內,加炒曲同煎。兼食入頓至心頭者,胃之上口也,必口沃沫,或食入反出,皆胃土停寒。

白話文:

「飧泄」,指的是食物中的米穀沒有被消化,完整地排泄出來。

《素問》提到,清氣應該上升卻反而下降,就會產生飧泄。王冰註解說,這是因為熱氣在下,導致穀物無法消化。李東垣認為,這是因為脾胃虛弱,無法升發陽氣,所以用升麻、柴胡等藥材來幫助陽氣上升,避免清氣下陷導致飧泄。

羅天益認為,《內經》說清氣下降會導致飧泄,也說久病風邪侵入胃中,會變成腸風飧泄。脾胃屬土,應當和諧運作來消化食物。如果清氣不上升反而下降,風邪就會長期侵擾胃部,這是木來剋土。這樣一來,脾胃的和諧之氣無法消化食物,導致食物完整排出,這就是所謂的飧泄。有時飲食過量,損傷腸胃,也會造成米穀不消化,這就是俗稱的「水穀利」。治療方法應該用藥物將下陷的氣提升,並幫助消化。可以使用加減木香散來治療。

加減木香散的組成有:木香、良薑、升麻、檳榔、人參、肉豆蔻(煨)、吳茱萸(泡)、乾薑(炮)、神麯(炒)、陳皮、砂仁。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後去渣,在飯前溫服,可以加入白朮。

河間學派的張元素則以白朮湯治療飧泄,認為是風寒侵入導致泄瀉不止、脈虛細、口乾、腹痛。白朮湯的組成有:厚朴(薑製)、當歸(去苗)、龍骨、白朮、艾葉(炒熟)。將藥材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加生薑煎煮,空腹溫服。

李東垣認為,凡是泄瀉導致米穀不消化,都稱為飧泄,這是清氣下陷、胃氣不升的緣故。古代聖賢都用升提的藥物來扶持胃氣,往往服藥一次就好,可見病在脾胃中焦。《脈訣》說「濕多成五泄」,濕是胃的別稱。病根在胃,真氣虛弱,真氣也就是穀氣,無法消化飲食,導致濕氣過盛。因此,飧泄的根本原因還是脾胃虛弱。初期發病可以減少食量甚至暫停進食一兩天,讓胃氣恢復,泄瀉就會停止。

如果已經出現嚴重泄瀉,《經》說治療濕邪不能只用利小便的方法,還說下焦如同水溝,要引導下行的濕邪。但如果是虛症就不適合用利小便的方法。這段話是在說明飧泄是因胃氣下流、清氣不升、陽氣不能運行所致,應該用升提的方法,不適合用利小便。

《靈樞》提到「頭有疾,取之足」,是說陽病在陰;「足有疾,取之上」,是說陰病在陽。中焦有病,要從旁邊取治,這個旁邊指的是少陽甲膽。中焦指的是脾胃,脾胃有病要從足少陽經治療。甲膽,也就是甲木之風,屬於東方春季,胃中的谷氣就像是風所化的。這可以看作一體,所以說胃中濕氣過盛導致泄瀉,應該幫助甲膽的風氣來剋制濕邪,同時也是升陽、幫助清氣上升的方法。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中焦元氣不足,大小便因此改變,腸鳴不止,也是因為胃氣不升,導致甲氣上行。

總之,飧泄的根本原因是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減少食量一天就能止瀉,因為胃虛弱時,吃了東西反而會導致泄瀉。如果食慾不振,不吃東西就不會泄瀉。更應該用藥來滋養元氣,等泄瀉停止後,再慢慢增加食量,等胃氣強盛就會痊癒。如果吃了食物不消化,可以在升陽、疏風的藥材中加入炒過的麵粉一起煎煮。如果吃下食物就感到頂到心口,這是胃的上口,一定會口吐沫,或者吃下東西就反吐出來,這都是因為胃土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