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11)

1. 泄瀉

〔《簡》〕理中湯治泄瀉,加橘紅、茯苓各一兩,名,補中湯,。若溏泄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兩。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砂仁一兩,共成八味。(理中湯方見傷寒。)

〔《本》〕治脾胃中風濕,臟腑泄滑,,鞠藭丸,。

芎藭,神麯,白朮,附子(各等分,炮)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左氏述楚子圍蕭,蕭將潰。無社告申叔展曰:有曲乎?有山鞠藭乎?鞠藭,芎藭也。意欲令逃水中以避禍。是知芎藭能除濕,當加朮、附以制之。若脾濕而泄者,萬無不中。亦治飧泄。

〔無〕,桂香丸,治臟腑虛為風寒所搏,冷滑注下不禁,老人虛人危篤,累效。

附子(炮,去皮臍),肉豆蔻(炮。),白茯苓(,各一兩),桂心,乾薑(炮),木香(炮。各半兩),丁香(一分),

上為末,糊丸,如桐子大。米湯下五十丸,空心服。

〔孫〕治水瀉無度。乾薑末,粥飲調一錢服,立效。

泄而身熱,小便不利口渴者,益元、五苓。若火多,四苓加木通、黃芩。(方見濕熱條。)泄而困倦不便者,及脈數者、虛熱者,宜參、朮、滑石、苓、通。(方見補脾行濕條。)泄而脈滑堅者實熱,宜大承氣湯。(方見實條。)

〔丹〕玉龍丸,治一切伏暑泄瀉,神效。(方見傷寒部暑門。)

〔仲〕下痢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痢不止者,當利小便。下痢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大腸小腸為泄。(全文見診。)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全文見診病傳變。)

運氣,泄瀉有六:

一曰土助脾濕盛而泄瀉。經云:歲土太過,雨濕流行,病溏泄腸鳴。又曰:歲水不及,濕乃下行,民病身重濡泄。又云:歲火不及,寒乃大行,土復則病鶩溏,腹痛腸鳴泄注。又云:土鬱之發,民病飲發注下。又云:濕勝則濡瀉,治以苦溫是也。

二曰風木攻脾虛而泄瀉。經云:厥陰司天,風淫所勝,民病冷泄溏泄。又云: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治以辛涼是也。

三曰熱瀉。經云:少陽所主為暴注。又云:少陰之勝,腹滿溏泄。又云:火鬱之發,民病注下,治以寒劑是也。

四曰寒泄:經云:歲水太過,寒氣流行,病腸鳴溏泄。又云:太陽所至,為流泄禁止。又云:太陽之勝,寒入下焦,傳為濡泄,治以熱劑是也。

五曰熱中、寒中泄。經云:太陽司天之政,三之氣,寒氣行,民病寒,反熱中注下者,是外寒內熱泄也。

又云:長夏善病洞泄,寒中者是外熱內寒泄也,治以寒熱兼施是也。

六曰燥泄。經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腸鳴溏泄。又云: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腹中鳴,注泄鶩溏。又云:陽明之勝,清發於中溏泄。又云:陽明之復,腹脹而泄,治以溫劑是也。

白話文:

泄瀉

《簡要方》:理中湯治療腹瀉,加入陳皮、茯苓各一兩,就稱為補中湯。如果稀便持續不止,在補中湯裡加入炮附子一兩。如果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再加入砂仁一兩,總共八味藥。(理中湯的配方,請參考傷寒篇。)

《本草衍義》:治療脾胃受風濕影響,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而腹瀉滑脫,可以用鞠藭丸。

藥方組成:川芎、神麯、白朮、炮附子(等份)。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米湯送服。左丘明記述楚國攻打蕭國,蕭國即將淪陷時,蕭國大臣申叔展問:「有祭祀用的歌曲嗎?有山鞠藭這種植物嗎?」山鞠藭就是川芎。意思是希望用它來逃到水中避難。由此可知,川芎能去除濕氣,應當加入白朮、附子來加強效果。如果因脾濕引起的腹瀉,服用此藥大多有效。也能治療吃完就拉的腹瀉。

《無名氏方》:桂香丸,治療因內臟虛弱被風寒侵襲,導致腹瀉不止,特別適用於年老體弱或病情危急的病人,效果顯著。

藥方組成:炮附子(去皮臍)、炮肉豆蔻、白茯苓(各一兩),桂心、炮乾薑、炮木香(各半兩),丁香(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用米湯送服五十丸,空腹服用。

《孫真人方》:治療嚴重的水瀉。將乾薑末用粥湯調服一錢,立即見效。

如果腹瀉且發熱、小便不利、口渴,可以用益元散、五苓散。如果火氣較大,用四苓散加木通、黃芩。(藥方請參考濕熱篇。)如果腹瀉且感到疲倦、排便困難,或脈象快、有虛熱,可以用人參、白朮、滑石、茯苓、木通。(藥方請參考補脾行濕篇。)如果腹瀉且脈象滑而有力,屬於實熱,可以用大承氣湯。(藥方請參考實證篇。)

《丹溪心法》:玉龍丸,治療一切因暑熱引起的腹瀉,效果顯著。(藥方請參考傷寒篇的暑門。)

《仲景》:腹瀉不止,醫生用理中湯治療,效果很好,但理中湯是調理中焦的,這種腹瀉問題出在下焦,應該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治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應當考慮利小便。腹瀉且腹脹滿、身體疼痛,應先溫補身體內部,再處理表證,溫補內部可以用四逆湯;處理表證可以用桂枝湯。

大腸和小腸的功能失常會導致腹瀉。(全文見診病篇。)一陽病發作,會出現氣短、咳嗽、腹瀉。(全文見診病傳變篇。)

運氣學說認為,腹瀉有六種不同的成因:

  1. 土助脾濕盛導致的腹瀉:經書說,如果土氣太過,雨水濕氣就會流行,導致腹瀉和腸鳴。又說,如果水氣不足,濕氣就會下行,導致身體沉重和腹瀉。又說,如果火氣不足,寒氣就會大盛,土氣恢復正常後,會出現腹瀉、腹痛和腸鳴。又說,土氣鬱結發作,會導致腹瀉。又說,濕氣過盛會導致腹瀉,應用苦溫藥來治療。

  2. 風木侵犯脾虛導致的腹瀉:經書說,厥陰司天時,風氣過盛,導致腹瀉。又說,春天受風邪影響,邪氣滯留,就會導致嚴重腹瀉,應用辛涼藥來治療。

  3. 熱瀉:經書說,少陽主導時,會出現暴瀉。又說,少陰之氣過盛,會導致腹脹和腹瀉。又說,火氣鬱結發作,會導致腹瀉,應用寒涼藥來治療。

  4. 寒瀉:經書說,水氣太過,寒氣流行,會導致腸鳴和腹瀉。又說,太陽主導時,會導致腹瀉。又說,太陽之氣過盛,寒氣進入下焦,會導致腹瀉,應用溫熱藥來治療。

  5. 熱中、寒中導致的腹瀉:經書說,太陽司天之時,第三階段,寒氣流行,人們會生病,如果出現內熱外寒引起的腹瀉,屬於外寒內熱的腹瀉。又說,長夏容易發生腹瀉,如果是外熱內寒引起的腹瀉,屬於寒中,應用寒熱兼施的藥物來治療。

  6. 燥泄:經書說,木氣不足,燥氣盛行,會導致腸鳴和腹瀉。又說,陽明司天時,燥氣過盛,會導致腹中鳴響和腹瀉。又說,陽明之氣過盛,會出現腹瀉。又說,陽明恢復正常,會出現腹脹和腹瀉,應用溫熱藥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