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8)

1. 泄瀉

上為末,粥為丸。山楂湯食前下五十粒。

一丈夫病熱退未盡,食太早,口渴倦甚,腹泄,心煩,腳冷。

人參,滑石,柴胡,白朮,陳皮(各一錢),木通(一錢半),甘草(五分),

分四帖,煎七分,下保和十五丸。

上九方,丹溪、東垣治泄瀉之法,大率皆用白朮、滑石補脾行濕,其餘隨症加減。第一二方專治泄也,

第三方治泄之挾熱也;第四五六方治泄之挾寒也;第七八方治泄之挾飲食積也。

〔垣〕予病脾胃久衰,視聽半失,此陰盛乘陽,加之氣短,精神不足,此由弦脈令虛多言之過也。皆陽氣衰弱,不得舒伸,伏匿於陰中耳。癸卯歲六七月間,淫雨陰寒,逾月不止,致人多病泄痢,濕多成五泄故也。一日予體重,肢節疼痛,大便泄並下者三,而小便閉塞。思其治法,按《內經·標本論》大小不利,無問標本,先利小便。

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諸泄利小便不利,先分別之;又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言當利小便。必用淡味滲泄之劑以利之,是其法也。噫!聖人之法,雖布在方冊,其不盡者可以意求耳。今客邪寒濕之淫,從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從以上法度,用淡滲之劑以除之,病雖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復益其陰而重竭其陽,則陽氣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陰重強,陽重衰,反助其邪之謂也,故必用升陽風藥即瘥。

以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同㕮咀,水二鍾,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大法云:濕寒之勝,助風以平之。又曰:下者舉之,得陽氣升騰而去矣。又法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為之直也。夫聖人之法,可以類推,舉一而知百者也。若不達升降浮沉之理,而一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泄瀉無度,小便黃,四肢困弱,自下而上,引而去之。

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各半錢),蒼朮,甘草(炙,三分),神麯,澤瀉,豬苓,陳皮(各五分),麥櫱(三分),

上㕮咀,水二盞煎,去渣,空心服。如胃寒腸鳴,加益智、半夏各五分,薑、棗同煎,非腸鳴不用。

人參升胃湯,治一日大便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時泄瀉腹鳴,小便黃。

黃耆(二錢),甘草(炙,一分),升麻(六分),柴胡,陳皮,歸身,益智(各二錢),紅花(少許),人參(六分),

上銼,作二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丹〕止瀉,,姜曲丸

神麯(六兩),茴香(半兩),生薑(二兩),

上為丸。每服五七十丸。

痰積泄瀉。

海石,青黛,黃芩,神麯

上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病少者,必用吐法吐之方愈。

上積滯泄瀉,腹必耕痛方泄者是也。或肚腹滿,按之堅者亦是也。受病泄者,宜神麯之類消導之;病深而頑者,必用滯下門後重多熱條,進退承氣之類,下之方安。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粥做成藥丸。飯前用山楂湯送服五十粒。

有一個男子,熱病剛退,還沒完全好,就太早進食,導致口渴、疲倦非常嚴重,腹瀉、心煩、腳冷。

使用人參、滑石、柴胡、白朮、陳皮各一錢,木通一錢半,甘草五分。

分成四帖,每帖煎煮至七分,然後服用保和丸十五顆。

以上九個處方,是丹溪和東垣治療腹瀉的方法,大部分都用白朮和滑石來健脾祛濕,其他的藥材則根據具體症狀加減。第一和第二個處方專門治療腹瀉,

第三個處方治療腹瀉夾帶熱邪的情況;第四、五、六個處方治療腹瀉夾帶寒邪的情況;第七、八個處方治療腹瀉夾帶飲食積滯的情況。

我(東垣)因為脾胃虛弱很久了,聽力視力都減退了一半,這是因為陰氣過盛,壓制了陽氣,加上氣短、精神不足,這是因為脈象細弱,虛弱又多說話導致的。這些都是陽氣衰弱,無法伸展,隱伏在陰氣中的表現。癸卯年六七月間,連綿陰雨,陰冷潮濕,持續一個多月不停,導致很多人生病,出現腹瀉痢疾,濕氣過多導致五泄的原因。有一天,我感到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大便腹瀉三次,小便卻不通暢。考慮治療方法時,根據《內經·標本論》所說,大小便不通暢,無論是標還是本,都要先疏通小便。

又說:「在下者引而竭之」,也是先疏通小便的意思。又說:「各種腹瀉,小便不通暢,要先區分清楚」;又說:「治療濕邪,如果不用利小便的方法,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這些都說明要疏通小便。必須用清淡滲濕的藥物來疏通小便,這是治療原則。唉!聖人的方法,雖然都寫在書本上,但是沒有完全寫出來的地方,可以通過揣摩理解來領悟。現在外來的寒濕邪氣,從外部侵入體內,突然發作,如果按照上述方法,用清淡滲濕的藥物來去除,病雖然能馬上好,但是這種方法是再一次降低陽氣,反而增加陰氣,會更加損耗陽氣,導致陽氣更加虛弱,精神更加不振。這是陰氣過盛,陽氣過度衰弱,反而幫助了邪氣的表現,所以必須用升提陽氣、祛除風邪的藥物才能痊癒。

使用羌活、獨活、柴胡、升麻各一錢,防風根半錢,炙甘草半錢,一起搗碎,用水兩盅煎煮至一盅,去除藥渣,稍熱服用。大的治療原則說:濕寒過盛,要用風藥來調和;又說:「下陷的要提升」,這樣才能讓陽氣升發而去除病邪。又說:「客邪要去除」,這是因曲而求直的方法。聖人的方法,可以通過類推來理解,舉一就能知道百。如果不懂升降浮沉的道理,而一概而論地進行治療,能痊癒也只是僥倖。

升陽除濕湯,治療脾胃虛弱,沒有食慾,腹瀉不止,小便黃,四肢困倦無力,能將病邪從下向上引導而去除。

使用升麻、柴胡、羌活、防風各半錢,蒼朮、炙甘草各三分,神麯、澤瀉、豬苓、陳皮各五分,麥芽三分。

以上藥材搗碎,用水兩盅煎煮,去除藥渣,空腹服用。如果胃寒腸鳴,可以加益智、半夏各五分,和生薑、紅棗一起煎煮,如果沒有腸鳴,就不用加。

人參升胃湯,治療一天大便三四次,稀溏但量不多,有時腹瀉並伴有腸鳴,小便發黃。

使用黃耆二錢,炙甘草一分,升麻六分,柴胡、陳皮、當歸身、益智各二錢,紅花少許,人參六分。

以上藥材粗略切碎,分成兩份,用水兩盅煎煮至一盅,去除藥渣,稍熱後在飯前服用。

丹溪的止瀉方,姜曲丸

使用神麯六兩,茴香半兩,生薑二兩。

以上藥材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五七十粒。

痰積引起的腹瀉

使用海石、青黛、黃芩、神麯。

以上藥材製成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粒。如果病情較輕,必須用催吐的方法才能治癒。

以上是積滯引起的腹瀉,腹部一定會絞痛,才會腹瀉。或者肚子脹滿,按壓感覺堅硬的也是。因為積滯而腹瀉,應該用神麯之類的藥物來消導;如果病情深重頑固,必須用滯下門中熱邪較多的情況,使用承氣湯之類的瀉藥,才能使病情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