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6)

1. 泄瀉

若與六一散相合,為,黃白散,。若與錢氏異功散相合,為,調胃散,。若飲食進退,加神麯、麥芽。冬月加吳茱萸、川椒、乾薑、桂,為,吳茱萸湯,。若加藁本、桔梗,為,和解散,,治傷寒吐利。若加藿香、半夏為,不換金正氣散,。若瘧疾寒熱者,加柴胡。若小腸氣痛者,加苦楝、茴香。

〔丹〕或曰:平胃散之溫和,可以補養胃氣,吾子以為何如?予曰:蒼朮性燥氣烈,行濕解表,甚為有功。厚朴性溫散氣,非脹滿實急者不用,承氣用之可見矣。雖有陳皮、甘草之甘緩甘辛,亦是決烈耗散之劑,實無補土之利。經謂土氣太過曰敦阜,亦能為病。況胃為水穀之海,多氣多血,故因其病也用之,以瀉有餘之氣,使之平耳。

又須察其挾寒氣、得寒物者,而後投之。胃氣和平,便須卻藥。謂之和平者,初非補之之謂,豈可以為補劑而常用之乎?或曰:謂胃承氣亦治胃病。謂之調者,似舉平胃之平意義相近,何用藥之相遠也?予曰:調胃承氣治熱,中下二焦藥也。經云:熱淫於內,治之鹹寒,佐以苦甘。

功在乎導利而行之以緩。平胃散止治濕,上焦藥也。經曰: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或曰: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此非仲景法耶?何子言之悖也?予曰:淡滲治濕,因有濕在中下二焦。今濕在上,宜以微汗而解,不欲汗多,故不用麻黃、葛根輩耳。

五苓散治泄瀉水多者。(方見傷寒。)

瀉濕,四苓散加蒼朮、白朮,甚者二術必用炒。

白朮(三分,加至兩半),澤瀉(一兩),茯苓,豬苓,蒼朮(各五錢)

〔《本》〕治水瀉,用草烏半生、半燒灰存性為末,醋丸。空心井花水下七丸。

〔河〕,益元散,治身熱泄瀉,小便不利。

滑石(六兩),甘草(炙,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蜜湯調下,日三服。如解寒發汗,煎蔥白豆豉湯調下四錢,並三服,以效為度。

〔丹〕,參萸丸,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吳茱萸(二兩,煮過)

一方去茱萸,加乾薑一兩,名,溫六丸,。

〔《本》〕歐陽文忠公,嘗得暴下,國醫不能愈。人云市人有此藥,三文一帖,甚效。夫人買進之,一服而愈。後召賣藥者問其方,但用車前子一味為末,米飲下二錢匕。(此藥利水道。)

〔丹〕黃芩、木通入四苓散煎服,治火多泄瀉。水煮金花丸,治泄不止,乾嘔。(方見乾嘔而利門。)

〔世〕木香和中丸,腹痛泄瀉,脈滑者,神效。累驗。(方見治虛實法。)

〔《仲》〕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方見傷寒。)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下利脈中堅者,當下之。下利後三部皆平,按之心下堅者,宜大承氣急下之。病者脈伏,其人慾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用六一散一起使用,就稱為黃白散。如果用錢氏異功散一起使用,就稱為調胃散。如果因為飲食變化而引起,可以加入神麯、麥芽。冬天可以加入吳茱萸、川椒、乾薑、桂,就稱為吳茱萸湯。如果加入藁本、桔梗,就稱為和解散,用來治療傷寒引起的嘔吐腹瀉。如果加入藿香、半夏,就稱為不換金正氣散。如果是瘧疾引起的寒熱,就加入柴胡。如果是小腸氣痛,就加入苦楝、茴香。

有人說:平胃散的藥性溫和,可以補養胃氣,你覺得怎麼樣?我說:蒼朮藥性燥烈,能行濕解表,很有功效。厚朴藥性溫散,適合治療脹滿急迫的症狀,像承氣湯就使用厚朴。雖然有陳皮、甘草的甘緩甘辛,但仍然是峻烈耗散的藥物,實際上沒有補益脾土的作用。經書說土氣太過會導致敦阜的病症,也就是功能異常。何況胃是水穀之海,氣血都很豐富,所以因為它生病時用這些藥,是要瀉掉多餘的氣,使它恢復平衡。

還必須觀察是否夾帶寒氣、吃了寒涼食物,然後才可以用這些藥。胃氣平和之後,就應該停止用藥。所謂的平和,並不是補益的意思,難道可以把它當作補藥而經常使用嗎?有人說:調胃承氣湯也治療胃病。所謂的調,好像和平胃散的平意義相近,為什麼藥物差別這麼大?我說:調胃承氣湯治療熱證,是針對中下二焦的藥物。經書說熱邪在內,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並佐以苦甘的藥物。

它的作用是疏導腸道,使之緩慢排泄。平胃散只治療濕證,是針對上焦的藥物。經書說濕邪太重而生熱,要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並佐以甘辛的藥物。它的作用是使身體微微出汗而停止。有人說:治療濕邪不利用小便來排除,這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難道不是張仲景的方法嗎?你為什麼說的與他相反?我說:淡滲的藥物可以治療濕邪,是因為濕邪在中下二焦。現在濕邪在上,應該用微微發汗的方法來解決,不希望汗出太多,所以不用麻黃、葛根之類的藥物。

五苓散治療腹瀉且水份多的情況。(方子在傷寒篇)

要去除濕氣,可以用四苓散加上蒼朮、白朮,嚴重的情況,兩種白朮都要用炒過的。

白朮(三分,可以加到一兩半),澤瀉(一兩),茯苓、豬苓、蒼朮(各五錢)

《本草綱目》說:治療水瀉,用生草烏和燒成灰的草烏末,用醋做成丸藥。空腹用井水送服七顆。

《河間》說:益元散,治療發熱腹瀉,小便不利。

滑石(六兩),甘草(炙,一兩)

把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蜜湯調服,一天三次。如果想要解寒發汗,可以用蔥白豆豉湯調服四錢,也是一天三次,以有效為度。

《丹溪》說:參萸丸,治療濕熱導致氣滯的情況,濕熱很嚴重時用它作為引導,往上可以治療吞酸,往下可以治療腹瀉。

六一散(七兩,就是益元散),吳茱萸(二兩,煮過)

另一個方子去掉吳茱萸,加入乾薑一兩,稱為溫六丸。

《本草綱目》記載,歐陽文忠公曾經突然腹瀉,宮廷御醫都治不好。有人說市井有人賣這個藥,三文錢一帖,非常有效。他的夫人買來服用,一服就好了。後來召來賣藥的人問藥方,他只用車前子磨成粉末,用米湯送服二錢匕。(這個藥可以疏通水道。)

《丹溪》說:黃芩、木通加入四苓散煎服,治療火熱導致的腹瀉。用水煮金花丸,治療腹瀉不止,伴有噁心嘔吐的情況。(方子在治療乾嘔腹瀉的章節。)

《世醫得效方》記載:木香和中丸,治療腹痛腹瀉,脈滑的人,有神效。多次驗證有效。(方子在治療虛實病症的章節。)

《傷寒論》說:腹瀉脈象遲而滑的,是實證。腹瀉沒有要停止的樣子,要趕快用攻下的方法,應該用大承氣湯。(方子在傷寒篇。)腹瀉脈象反而滑的,應該是有東西要排出去,排出去就會好,應該用大承氣湯。腹瀉脈象中實而堅硬的,也應該用攻下的方法。腹瀉後,三部脈都平和,但按壓心下堅硬的,應該用大承氣湯急攻下。病人脈象伏,病人想要自行腹瀉,腹瀉後反而感到舒服,雖然腹瀉但心下仍然堅硬脹滿,這是因為有停積的飲水要排出去,甘遂半夏湯可以用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