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5)

1. 泄瀉

下痢,水穀不入,裡急後重,是泄瀉也。

〔世〕,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脾濕太過,泄瀉不止。

平胃散,五苓散(各等分),上銼,水煎服極效。

〔羅〕《內經》曰:濕勝則濡泄。《甲乙經》云:寒氣客於下焦,傳為濡泄。夫脾者,五臟之至陰,其性惡寒濕。令寒濕之氣內客於脾,故不能裨助胃氣,腐熟水穀,致清濁不分,水入腸間,虛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隨氣而下,謂之濡泄。法當除濕利小便也。治之以,對金飲子,。

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麵裹煨熟,半兩),

上相和作四服。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垣〕,加減平胃散,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痢,或發霍亂及五噎、八噫、膈氣、反胃等症。

厚朴(去皮,薑製炒,三兩二錢),蒼朮(去粗皮,米泔浸,五兩),陳皮(三兩二錢),甘草(銼,炒,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或去薑、棗帶熱服,空心食前。入鹽一捻,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闢風寒冷濕四時非常之氣。如小便赤澀,加白茯苓、澤瀉。如米穀不化,飲食傷多,加枳實。如胃中氣不快,心下痞氣,加枳殼、木香。

如脾胃困弱,不思飲食,加人參、黃耆。如心下痞悶、腹脹者,加厚朴,甘草減半。如遇夏,加炒黃芩。如遇雨水濕潤時,加茯苓、澤瀉。如有痰涎,加半夏、陳皮。凡加時,除蒼朮、厚朴,依例加之,如一服五錢,有痰用半夏一兩。如嗽,飲食減少,脈弦細,加歸身、黃耆。

如脈洪大緩,加黃芩、黃連。如大便硬,加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嚼麩炒桃仁爛,以藥送下。

〔海〕加減平胃散例:

若泄瀉脾濕,加茯苓、丁香、白朮,為,調胃散,。一法,加藿香、半夏。若加乾薑,為,厚朴湯,。若溫疫時氣二毒,傷寒頭痛壯熱,加連須蔥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二三服,取微汗出愈。若五勞七傷,腳手心熱,煩躁不安,百節痠疼,加柴胡。若痰嗽瘧痢,加薑製半夏。

若小腸氣痛,加茴香。若水氣腫滿,加桑白皮。若婦人赤白帶下,加黃耆。若酒傷,加丁香。若飲冷傷,加高良薑。若滑脫泄瀉,加肉豆蔻。若風痰四肢沉困,加荊芥。若腿膝冷痛,加牛膝。若渾身虛腫拘急,加地骨皮。若腿膝濕痹,加菟絲子。若白痢,加吳茱萸。若赤痢,加黃連。

若頭風,加藁本。若轉筋霍亂,加樟木皮。若七邪六極,耳鳴,夢泄,盜汗,四肢沉重,腿膝痿,婦人宮臟久冷,月事不調者,加桂枝。若胃寒嘔吐多,加生薑。一法,加茯苓、丁香各三兩。若氣不舒快,中脘痞塞,加砂仁、香附三兩,生薑煎服。若與五苓散相半,為對金飲子。

白話文:

泄瀉

腹瀉,水和食物都無法吸收,肚子急痛想大便卻拉不出來,這就是泄瀉。

(世醫)胃苓湯,又叫做對金飲子,可以治療因為脾臟太過濕氣造成的持續腹瀉。

平胃散和五苓散(各取等量),把藥材切碎,用水煎服,效果非常好。

(羅氏說)《內經》說:「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腹瀉。」《甲乙經》說:「寒氣侵入下焦,會變成腹瀉。」脾臟是五臟中最陰的,它最怕寒冷潮濕。如果寒濕之氣侵入脾臟,脾臟就不能幫助胃消化食物,導致食物不消化,清濁不分,水進入腸道,虛弱無法控制,所以會像水一樣拉肚子,隨氣而下,這就叫做濡泄。應該用祛濕和利小便的方法治療。可以用對金飲子來治療。

平胃散(五錢),五苓散(二錢半),草豆蔻(用麵包裹後煨熟,半兩),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分成四份。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到剩下一碗,去掉藥渣,溫服,飯前服用。

(李東垣說)加減平胃散,可以治療脾胃不和,沒有食慾,心口、肚子和脅肋脹痛,口苦沒味道,胸悶氣短,想吐噁心,打嗝吞酸,面色萎黃,身體消瘦虛弱,疲勞嗜睡,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常常腹瀉,或是發生霍亂、五噎、八噫、膈氣、反胃等症狀。

厚朴(去掉外皮,用生薑製過後炒,三兩二錢),蒼朮(去掉粗皮,用米湯浸泡,五兩),陳皮(三兩二錢),甘草(切碎,炒過,二兩)。把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生薑三片,紅棗兩枚,一起煎到剩下七分,去掉藥渣,溫服。或者可以去掉生薑、紅棗,趁熱服用,空腹飯前服用。也可以加入一點鹽,用開水沖泡服用。經常服用可以調理氣息、溫暖胃部,消化積食,消除痰飲,祛除風寒冷濕等四季不正之氣。如果小便發紅或排尿不暢,可以加入白茯苓、澤瀉。如果米穀不消化,或因為飲食過多導致不適,可以加入枳實。如果胃中氣不順暢,心口感到悶脹,可以加入枳殼、木香。

如果脾胃虛弱,沒有食慾,可以加入人參、黃耆。如果心口感到悶悶不樂、肚子脹氣,可以加入厚朴,甘草減半。如果是夏天,可以加入炒過的黃芩。如果是雨水潮濕的季節,可以加入茯苓、澤瀉。如果有痰,可以加入半夏、陳皮。凡是加藥時,除了蒼朮和厚朴,其他藥材都按照原來的用法加入。如果一服藥是五錢,有痰的話可以用半夏一兩。如果咳嗽、食慾減少、脈象細弱,可以加入當歸、黃耆。

如果脈象洪大而緩和,可以加入黃芩、黃連。如果大便乾硬,可以加入大黃三錢,芒硝二錢。先嚼爛用麩皮炒過的桃仁,再用藥送服。

(王海藏說)加減平胃散的例子:

如果腹瀉是因為脾濕,可以加入茯苓、丁香、白朮,就成為調胃散。另一種方法是加入藿香、半夏。如果加入乾薑,就成為厚朴湯。如果是因為溫疫、時氣、二毒,或是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可以加入帶鬚蔥白五寸、豆豉三十粒,煎服兩三次,微微出汗就會痊癒。如果是五勞七傷,手腳心發熱、煩躁不安、全身關節痠痛,可以加入柴胡。如果是痰嗽、瘧疾、痢疾,可以加入用生薑製過的半夏。

如果是小腸氣痛,可以加入茴香。如果是水腫,可以加入桑白皮。如果是婦女赤白帶下,可以加入黃耆。如果是飲酒過量引起的傷,可以加入丁香。如果是因為喝冷飲引起的傷,可以加入高良薑。如果是滑脫性腹瀉,可以加入肉豆蔻。如果是風痰導致四肢沉重,可以加入荊芥。如果是腿腳冰冷疼痛,可以加入牛膝。如果是全身虛腫、拘急,可以加入地骨皮。如果是腿腳濕痹,可以加入菟絲子。如果是白痢,可以加入吳茱萸。如果是赤痢,可以加入黃連。

如果是頭痛,可以加入藁本。如果是轉筋霍亂,可以加入樟木皮。如果是七邪六極、耳鳴、夢遺、盜汗、四肢沉重、腿腳萎軟無力、婦女宮寒久久不癒、月經不調,可以加入桂枝。如果是胃寒嘔吐,可以加入生薑。另一種方法是加入茯苓、丁香各三兩。如果氣不順暢、中脘堵塞,可以加入砂仁、香附三兩,用生薑煎服。如果將其與五苓散各用一半,就成為對金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