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3)
卷之二十三·脾胃部 (3)
1. 泄瀉滯下
)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保命》云:承氣湯下之。)大瘕泄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保命》云:胃、小腸、大腸三症,皆清涼飲子主之,其泄自止。厥陰症莖中痛,加甘草;少陰症裡急後重,加大黃。)
此治五泄之法也。
〔丹〕泄瀉之症,水穀或化或不化,並無努責,惟覺困倦。若滯下則不然,或膿或血,或膿血相雜,或腸垢,或無糟粕,或糟粕相雜,雖有痛不痛之異,然皆裡急後重,逼迫惱人。
〔仲〕大腸有寒者多鶩溏,有熱者便腸垢。
〔《靈》〕腸中寒則腸鳴飧泄。腸中熱則出黃糜。(師傳篇)
〔仲〕下利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亦自愈。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素》〕胃脈虛則泄。(脈要精微論)
〔《脈》〕脈滑按之虛絕者,其人必下痢。肺脈小甚為泄。(全文見治虛實法。經云:小者氣血皆虛。)腎脈小甚為洞泄。(小者血氣皆少。腎主閉藏,今血氣虛少,無以閉藏,故泄。)
〔《素》〕尺寒脈細,謂之後泄。(平人氣象論)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全文見評虛實論。)
〔仲〕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下利,寸口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溲病,若腹大而泄者,脈當細微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
〔《脈》〕泄注,脈緩時小結者生;浮大數者死。
〔《素》〕泄而脈大者,難治。(玉機真藏論)病泄,脈洪大,是逆也。(全文見診生死。)
〔仲〕下利,脈大者為不止。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靈》〕大便赤瓣飧泄,脈小者,手足寒,難已。飧泄,脈小,手足溫,泄易已。(論疾診尺篇)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死矣。(全文見診生死。)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死矣。
〔仲〕六腑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病者痿黃,燥而不渴,胸中寒而利不止者死。
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為難治。
〔丹〕下痢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痢如塵腐色者死。純血者死。下如屋漏者死。下痢如竹筒注者不可治。五虛者不治。
白話文:
泄瀉滯下
小腸引起的腹瀉,會伴隨小便混濁、大便有膿血,並且小腹疼痛。(《保命集》認為,可以用承氣湯來治療。)大腸引起的腹瀉,會有裡急後重(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頻繁跑廁所卻排不乾淨,甚至陰莖疼痛的症狀。(《保命集》認為,胃、小腸、大腸三種問題引起的腹瀉,都可以用清涼飲子來治療,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如果是厥陰症引起的陰莖疼痛,要加甘草;如果是少陰症引起的裡急後重,要加大黃。)
以上是治療各種腹瀉的方法。
(朱丹溪認為)腹瀉的症狀,可能是水穀食物消化不完全,也可能消化正常,但都排泄順暢不費力,只是覺得身體困倦。但「滯下」就不同,它會出現膿、血、或膿血混合,甚至排出腸垢,或是沒有糞便殘渣,或有殘渣與其他雜質混雜。雖然可能會有痛或不痛的區別,但都伴隨著裡急後重,令人非常不舒服。
(張仲景認為)大腸受寒的人容易拉稀水狀的糞便,大腸有熱的人則會排出腸垢。
(《靈樞》記載)腸道受寒會導致腸鳴、吃完就拉;腸道有熱會排出黃色粥狀物。(師傳篇)
(張仲景認為)腹瀉時脈象微弱且快速,表示病要自己好了,即使發燒也不會死。腹瀉時有點發熱、口渴、脈象虛弱,也會自己痊癒。腹瀉時脈象快速且口渴,表示病會自己痊癒。如果沒有痊癒,一定會排出膿血,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腹瀉時脈象快速、有點發熱、出汗,表示病會自己痊癒。如果脈象緊繃,表示還沒有痊癒。腹瀉時脈象反而呈弦狀,發熱且全身出汗,表示病會自己痊癒。腹瀉時脈象沉而慢,病人臉色蒼白,身體微微發熱,腹瀉排出的是未消化的食物,這種情況一定會昏厥、出汗後才會痊癒,病人一定會有短暫的虛脫現象。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臉上是虛火上浮,而下方虛弱的緣故。
(《素問》記載)胃脈虛弱就會引起腹瀉。(脈要精微論)
(《脈經》記載)脈象滑,按下去卻感覺虛無,這個人一定會拉肚子。肺脈弱小到極點,就會引起腹瀉。(全文見治虛實法。經文說:脈小代表氣血兩虛。)腎脈弱小到極點,就會引起洞泄(不止的腹瀉)。(脈小代表氣血少。腎臟主閉藏,現在氣血虛少,無法閉藏,所以會腹瀉。)
(《素問》記載)尺脈寒且細,叫做後泄。(平人氣象論)尺膚寒冷,脈象細小,是腹瀉且氣虛。(全文見評虛實論。)
(張仲景認為)腹瀉時,脈象沉而弦,表示有裡急後重。腹瀉時,寸口脈反而浮而快,尺中脈自己感覺澀滯,表示一定會排出膿血。小便異常,如果腹部腫大且腹瀉,脈象應該是細微而澀的,如果脈象反而緊、大且滑,就表示病情嚴重。
(《脈經》記載)腹瀉時,脈象緩慢且時有結代,表示能活;脈象浮、大且快,表示會死。
(《素問》記載)腹瀉時脈象很大,很難治療。(玉機真藏論)生病腹瀉,脈象洪大,是病情惡化的徵兆。(全文見診生死。)
(張仲景認為)腹瀉時,脈象大,表示腹瀉不會停止。腹瀉,一天腹瀉十多次,脈象反而強實,表示會死。
(《靈樞》記載)大便紅色且有未消化食物,脈象微小,手腳冰冷,很難治好。腹瀉時排出未消化食物,脈象微小,手腳溫暖,腹瀉容易治好。(論疾診尺篇)肚子咕咕叫且腹脹,四肢冰冷且腹瀉,脈象大,是病情惡化的徵兆。這樣的情況,活不過十五天。(全文見診生死。)肚子脹大,四肢冰冷,身體虛弱,腹瀉嚴重,是病情惡化的徵兆,這樣的情況,撐不過一個時辰就會死亡。
(張仲景認為)六腑的氣在體外衰竭的表現是:手腳冰冷,呼吸急促,腿部萎縮。五臟的氣在體內衰竭的表現是:腹瀉不止,腹瀉嚴重時手腳麻木。腹瀉,手腳冰冷,摸不到脈象,用艾灸也無法回溫。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反而出現呼吸急促,表示會死。少陰症,如果摸到足背動脈搏動是順象。腹瀉後,脈象消失,手腳冰冷,過了一個時辰,脈象恢復,手腳回溫,表示能活;脈象沒有恢復,表示會死。病人面色枯黃、乾燥,但不會口渴,胸中寒冷,且腹瀉不止,表示會死。
假設腹瀉,寸口、關上、尺中都摸不到脈象,但尺中偶爾會出現細小的脈象,且跳動時會往上抬,這是腎氣還在的表現。如果出現衰敗的脈象,就表示很難治療。
(朱丹溪認為)腹瀉排出的糞便像魚腦一樣,表示半死半生。腹瀉排出的糞便像塵土腐爛的顏色一樣,表示會死。腹瀉只排出純血,表示會死。腹瀉排出的糞便像屋簷漏水一樣(稀爛),表示會死。腹瀉像竹筒注水一樣,表示無法治療。符合五虛的病人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