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12)
卷之三·陰陽臟腑部 (12)
1. 隨症用藥
〔仲〕夫諸病在臟欲攻之,當隨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與豬苓湯,余皆仿此。
〔垣〕頭痛須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經藥(太陽川芎,陽明白芷,太陰蒼朮,少陰細辛,少陽柴胡,厥陰吳茱萸)。頂巔痛須用藁本,去川芎(一本作「項頸腦痛」)。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
腹痛,須用芍藥;惡寒而痛者加桂;惡熱而痛者加黃柏;心下痞用枳實、黃連;肌熱及去痰者,須用黃芩;肌熱,亦用黃耆;腹脹,用薑製厚朴;虛熱,須用黃耆,止虛汗亦用;脅下痛,往來寒熱,日晡潮熱,須用柴胡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墮好臥,去痰用白朮;破滯氣,用枳殼,高者用之。夫枳殼者,損胸中至高之氣,三二服而已。
破滯血,用桃仁、蘇木;補血不足,須用甘草;去痰,須用半夏;熱痰,加黃芩;風痰,加南星;胸中寒痰痞塞,用陳皮、白朮。多用苦寒,則瀉脾胃。腹中窄狹,須用蒼朮;調氣,須用木香;補氣,須用人參;和血,須用當歸。凡血受病者,皆當用當歸也。去下焦濕腫及痛,並膀胱有火邪者,必須酒洗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去上焦濕及熱,須用黃芩,瀉肺火故也。去中焦濕熱與痛,用黃連,瀉心火故也。
去滯氣,用青皮,勿多服,多服則瀉人真氣。渴者,用乾葛、茯苓,禁半夏;嗽者,用五味子;喘者,用阿膠;宿食不消,用黃連、枳實;胸中煩熱,須用梔子仁;水瀉,須用白朮、茯苓、芍藥;氣刺痛,用枳實,看何部分,以引經藥導使之行則可。血刺痛,用當歸,詳上下用根梢。
瘡痛不可忍者,用苦寒藥,如黃柏、黃芩,詳上下根梢用,及引經藥則可。眼痛不可忍者,用黃連、當歸根,以酒浸煎;小便黃者,用黃柏;數者澀者,或加澤瀉。腹中實痛兼熱,用大黃、芒硝。小腹痛,用青皮;莖中痛,用生甘草梢。飲水多致傷者,用白朮、茯苓、豬苓。
胃脘痛,用草豆蔻。凡用純寒純熱藥,必用甘草以緩其力也。寒熱相雜,亦用甘草調和其性也。中滿禁用,經曰:中滿者勿食甘。
〔潔古〕非白朮不能去濕,非枳實不能消痞,非天雄不能補上焦陽之虛,非附子不能補下焦陰之虛。
〔垣〕如脈緩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或大便泄瀉,此濕勝,從平胃散。若脈弦氣弱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毛枯槁,發脫落,從黃耆建中湯。脈虛而血弱,於四物湯中摘一味或二味,以本顯症中加之。或真氣虛弱,及氣短脈弱,從四君子湯。或渴或小便秘澀,赤黃多少,從五苓散去桂,摘一二味加正藥中。
假令表虛自汗,春夏加黃耆;秋冬加桂。如腹中急縮,或脈弦,加防風;急甚,加甘草。腹中窄狹,或氣短者,亦加之。腹滿氣不轉者,勿加。雖氣不轉,而脾胃中氣不和者,勿去,但加厚朴以破滯氣,然亦不可多用,於甘草五分中加一分可也。腹中夯悶,此非腹脹,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藥;如肺氣短促或不足者,加人參、白芍;中焦用白芍,則於脾中升陽,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也。腹中窄狹及縮急者,去之,及諸酸澀藥不可用。
白話文:
[隨症用藥]
[仲景] 任何疾病,如果病邪在臟腑深處,想要攻打它,就應該根據病邪侵犯的部位和性質來用藥。例如,如果病人有口渴症狀,就給他服用豬苓湯,其他情況也應該仿照這個原則。
[李杲] 頭痛必須使用川芎來治療。如果效果不好,就要根據頭痛的部位,加入引經藥(太陽經頭痛用川芎,陽明經頭痛用白芷,太陰經頭痛用蒼朮,少陰經頭痛用細辛,少陽經頭痛用柴胡,厥陰經頭痛用吳茱萸)。頭頂或頭部正中央疼痛,必須使用藁本,去掉川芎(有的版本寫作「後頸、頸項、腦部疼痛」)。四肢關節疼痛,必須使用羌活。羌活也能祛除風濕,適合用於風濕引起的關節疼痛。
腹痛,必須使用芍藥;如果怕冷而腹痛,就加桂枝;如果怕熱而腹痛,就加黃柏;如果感到心下痞悶,就用枳實和黃連;如果肌肉發熱且需要祛痰,必須使用黃芩;肌肉發熱,也可以使用黃耆;腹脹,使用薑製過的厚朴;如果體虛發熱,必須使用黃耆,黃耆也能止虛汗;如果脅肋部位疼痛,忽冷忽熱,每天下午發熱,必須使用柴胡。如果脾胃受濕,感到身體沉重無力、精神疲憊、喜歡躺著,要用白朮祛痰;如果需要疏通體內阻塞的氣機,就用枳殼,但枳殼藥性向上走,適合用在上焦部位。枳殼會損傷胸部上方氣機,服用兩三次就可以了。
疏通體內瘀血,使用桃仁和蘇木;如果需要補血,必須使用甘草;如果需要祛痰,必須使用半夏;如果痰是熱性的,就加黃芩;如果痰是風性的,就加南星;如果胸中寒痰阻塞,就用陳皮和白朮。如果過多使用苦寒藥,會損傷脾胃。如果感到腹部狹窄不適,必須使用蒼朮;如果需要調和氣機,必須使用木香;如果需要補氣,必須使用人參;如果需要調和血,必須使用當歸。凡是血液出現問題,都應該使用當歸。如果需要去除下焦濕腫和疼痛,以及膀胱有火熱邪氣,必須用酒洗過的防己、草龍膽、黃柏、知母;如果要去除上焦濕熱,必須使用黃芩,因為黃芩能瀉肺火;如果需要去除中焦濕熱和疼痛,必須使用黃連,因為黃連能瀉心火。
如果需要疏通體內停滯的氣機,就用青皮,但不要過量服用,過量服用會損耗人體真氣。如果感到口渴,就用葛根和茯苓,不要用半夏;如果咳嗽,就用五味子;如果氣喘,就用阿膠;如果宿食不消化,就用黃連和枳實;如果胸中煩悶發熱,必須使用梔子仁;如果腹瀉,就用白朮、茯苓、芍藥;如果是氣滯引起的刺痛,就用枳實,要看是哪個部位的疼痛,再配合引經藥引導藥力到達病處;如果是血瘀引起的刺痛,就用當歸,要根據疼痛的部位來選擇當歸的根部或末梢。
如果瘡瘍疼痛難以忍受,就用苦寒的藥物,例如黃柏、黃芩,要根據瘡瘍的部位選擇使用根部或末梢,並配合引經藥;如果眼睛疼痛難以忍受,就用黃連和當歸根,用酒浸泡後煎煮;如果小便黃,就用黃柏;如果小便次數多、排尿不暢,可以加澤瀉。如果腹部實痛且發熱,就用大黃和芒硝;如果小腹疼痛,就用青皮;如果陰莖疼痛,就用生甘草的末梢。如果因為喝水過多而導致疾病,就用白朮、茯苓、豬苓。
如果胃脘疼痛,就用草豆蔻。凡是使用純寒或純熱的藥物,都必須加入甘草來緩解藥力;如果出現寒熱錯雜的症狀,也用甘草調和藥性。如果腹部脹滿,禁用甘草,因為《內經》說過:「中滿者勿食甘」。
[張元素] 沒有白朮就無法去除濕氣,沒有枳實就無法消除痞悶,沒有天雄就無法補養上焦的陽虛,沒有附子就無法補養下焦的陰虛。
[李杲] 如果脈搏遲緩、精神疲憊、喜歡躺著、四肢無力、或大便泄瀉,這是濕邪過盛,應該使用平胃散來治療。如果脈搏弦細、氣虛自汗、四肢發熱、或大便泄瀉、或皮膚乾燥枯槁、頭髮脫落,應該使用黃耆建中湯。如果脈搏虛弱、血虛,就在四物湯中選擇一味或兩味藥,加入針對主要症狀的藥方中。如果真氣虛弱,以及氣短、脈弱,應該使用四君子湯。如果口渴或小便不暢、顏色發紅或量少,應該使用五苓散,去掉桂枝,選擇一兩味藥加入到主藥方中。
假設是表虛自汗,春夏季節可以加黃耆;秋冬季節可以加桂枝。如果腹部肌肉收縮、或脈搏弦緊,可以加防風;如果收縮很嚴重,可以加甘草。如果腹部狹窄不適、或氣短,也可以加甘草。如果腹部脹滿、氣機不暢,就不要加甘草。雖然氣機不暢,但如果脾胃氣機不調和,也不要去掉甘草,但可以加厚朴來疏通滯氣,但也不能過多使用,在五分甘草中加入一分厚朴即可。如果腹中感到沉悶,這不是腹脹,而是氣機發散而不能收斂,可以加芍藥;如果肺氣短促或不足,可以加人參、白芍;中焦用白芍,可以提升脾陽,使肝膽邪氣不敢侵犯。如果腹部狹窄不適或收縮急迫,就不要用芍藥,以及其他酸澀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