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十四·肝膽部 (2)
卷之十四·肝膽部 (2)
1. 附:腋腫、腋臭
《內經》針灸刺腋腫,有二法:
其一取膽。經云:膽足少陽之脈所生病者,缺盆中腫痛、腋下腫是也。
其二取心。經云:心主手厥陰脈是動,則病手心熱腋腫,皆視虛實寒熱陷下,施補瀉疾留灸也。
〔丹〕,腋氣神效方
密陀僧(一兩),白礬(七錢),硇砂(少許),麝香(少)
上為細末,先用皂角煎湯洗,後敷上。
又方
銅青,密陀僧,辰砂,白礬,硇砂,白附子
白話文:
《內經》中提到針灸治療腋下腫脹有兩種方法:一是取膽經,因為膽經足少陽脈所生病者,會出現缺盆中腫痛、腋下腫的症狀;二是取心經,因為心主手厥陰脈,若其脈動則會導致手心熱腋腫。針對虛實寒熱陷下的不同情況,施以補瀉、疾留灸等針灸手法。
此外,民間也有治療腋下腫脹的藥方:一種是用皂角煎湯洗患處,之後再敷以由密陀僧、白礬、硇砂、麝香研磨成的細末;另一種則是用銅青、密陀僧、辰砂、白礬、硇砂、白附子等藥材混合使用。
亦如前法搽之。
〔《本》〕治腋氣。用夜明砂,不拘多少為末,用豆豉汁調塗,立效。
又方,以銅青好者,不以多少,米醋調成膏,先洗淨腋下,用輕粉摻過,即使上件塗之,立效。
〔《經》〕治狐臭。用生薑塗腋下,絕根本。
〔《三因》〕治狐臭。大蜘蛛一個,以黃泥入少赤石脂,搗羅極細,入鹽少許,杵為一窠,包藏蜘蛛在內,以火燒令通紅,放冷剖開,將蜘蛛研細,臨臥入輕粉一字,用釅醋調成膏,敷腋下。明日登廁,必瀉下墨汁,臭穢不可聞,於遠僻處傾埋之,免致染人。
白話文:
腋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治疗:
-
用夜明砂研末,用豆豉汁调匀涂抹在腋下,效果显著。
-
取铜青,用米醋调成膏状,先洗净腋下,再用轻粉混合,涂抹在腋下,效果显著。
-
用生姜涂抹腋下,可以根治狐臭。
-
用一只大蜘蛛,与黄泥、赤石脂、盐混合,捣成泥状,包裹蜘蛛,用火烧至通红,放凉后剖开,将蜘蛛研细,临睡前加入轻粉,用浓醋调成膏状,敷在腋下。第二天上厕所,一定会泻下墨汁,臭味消失,要到偏僻的地方倾倒掩埋,避免污染他人。
〔世〕治腋氣。先用刀削去腋毛淨,用白定粉,水調搽敷患處,至過六七日夜後,次日早看腋下有一黑點,如針孔大,用筆點定,即用艾炷灸七枚,灸過攻心中痛,當用後藥下之。
青木香,檳榔,丁香,檀香,麝香,大黃
上煎服,以下為度。
白話文:
治療腋臭,首先用刀刮除腋毛,再用白礬粉加水調和塗抹患處,持續六七天後,第二天早上觀察腋下,會出現一個針孔大小的黑點,用筆標記好,接著用艾條灸七枚,如果灸完後感到心痛,就服用藥物來緩解。
藥方:青木香、檳榔、丁香、檀香、麝香、大黃。
將以上藥材煎煮服用,劑量依個人情況調整。
2. 諸疝
(附少腹痛同一治法)
疝痛,屬足厥陰肝經也。小腹,亦屬肝經也。故疝痛與小腹痛同一治法。所謂疝者,睪丸連小腹痛也。其痛有獨在睪丸者,有獨在小腹偏於一邊者,有睪丸如升斗者,㿗疝是也,又立臥出入往來者,狐疝是也。
〔丹〕疝痛之甚者也,睪丸連小腹急痛也。有痛在睪丸者,有痛在五樞穴邊者,皆足厥陰之經也。或有形,或無形,或有聲,或無聲,或有形如瓜,有聲如蛙者。《素問》以下歷代名醫,皆以為寒,蓋寒主收引。經絡得寒收引不行,所以作痛,理固然也。有得寒而無疝者,又必有說,通之可也。
予嘗因門戶上履霜雪,踢水徒涉,不曾病此。以予素無熱在內也。因而思之,此症始於濕熱在經,鬱而至久,又感寒氣外束,濕熱之邪,不得疏散,所以作痛。若只作寒論,恐為未備。
白話文:
疝痛與小腹痛的治療
疝痛屬於足厥陰肝經,小腹也屬於肝經,因此疝痛和小腹痛的治療方法相同。所謂的「疝」,是指睪丸連同小腹疼痛的病症。
疼痛的表現形式有:
- 獨在睪丸疼痛:僅睪丸疼痛。
- 獨在小腹偏於一邊疼痛:僅小腹一側疼痛。
- 睪丸如升斗狀:睪丸腫大,形狀像古代的升斗。這種情況稱為「㿗疝」。
- 站立、臥倒、出入、行走時疼痛反復發作:這種情況稱為「狐疝」。
疝痛嚴重的情況稱為「丹」,指的是睪丸連同小腹劇烈疼痛。 疼痛位置可能在睪丸,也可能在五樞穴周邊,都是足厥陰經的範疇。
疝痛可能伴隨以下症狀:
- 有形體:可以看見睪丸腫脹。
- 無形體:睪丸沒有明顯的腫脹。
- 有聲音:可以聽到睪丸內部的聲音。
- 無聲音:睪丸內部沒有聲音。
- 形狀像瓜:睪丸腫脹成瓜狀。
- 聲音像蛙:睪丸內部發出像蛙叫一樣的聲音。
《素問》以及歷代名醫都認為疝痛是寒邪所致,因為寒邪具有收引的作用。經絡受到寒邪收引,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因此產生疼痛。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有些患者雖然感受寒邪,卻沒有患上疝痛,這就需要另作解釋。只要通暢經絡,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我曾經在門戶上踩踏霜雪,涉水行走,卻沒有患上疝痛。因為我本身體內沒有熱邪。因此我思考,疝痛的發病機理應該是:
- 濕熱蘊積經絡:濕熱之邪長期滯留於經絡中。
- 寒氣外束:外界寒邪入侵,阻礙了經絡的氣血運行。
- 濕熱之邪不得疏散:濕熱之邪無法排出體外,導致疼痛。
如果單純用寒邪論治,可能有所不足。
或曰:此症多客厥陰一經,其道遠,其位卑,鬱積濕熱,何由而致?予曰:大勞則火起於筋,醉飽則火起於胃,房勞則火起於腎,大怒則火起於肝,本經火積之久,母能生子,濕氣便盛,厥陰屬木,繫於肝,為將軍之官,其性急速,火性又暴,為寒所束,宜痛之亦大暴也。愚見有用烏頭、梔子等分作湯用之,其效亦敏。
後因此方隨症與形加減用之,無有不應。然濕熱又須分多少而施治,但濕者腫多,㿗疝是也。又有挾虛而發者,當以參、術為君,而以疏導藥佐之,診其脈不甚沉急,而大豁無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
白話文:
有人問:這種病症多是厥陰經受影響,這條經絡走行長,位置低,容易積聚濕熱,為何會這樣呢?我說:過度勞累會導致筋脈中生火,過度飲酒飽食會導致胃中生火,房事過度會導致腎中生火,大怒會導致肝中生火,本經積熱日久,無法生化精血,濕氣就會盛行,厥陰屬木,與肝相連,主管人的精神意志,性情急躁,火性暴烈,被寒氣阻礙,所以疼痛也十分劇烈。我認為可以用烏頭和梔子等量煎湯服用,療效很快。
後來,我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和體質,加減用這個方子,沒有不奏效的。但濕熱的程度不同,治療方法也需有所差異。濕氣重者,腫脹明顯,如癃疝便是。還有一些人虛弱而發病,就要以人參、黃芪為主藥,輔以疏導藥物,診脈時會發現脈象不沉不急,但氣力不足,這就是虛證。這種情況下,疼痛較輕,只是感覺沉重下墜,牽拉不適。
〔羅〕,丁香楝實丸,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者,婦人瘕聚帶下,皆任脈所主,陰經也。乃肝腎受病,治法同歸於一。
當歸(去蘆),附子(炮,去皮臍),川楝子,茴香(各一兩)
上銼碎,以好酒三升,煮酒盡為度,焙乾作細末,每藥末一兩,入下項藥:
丁香(五分),全蠍(十三個),玄胡索(五錢),木香(五分)
白話文:
丁香楝實丸主要用於治療男子七疝痛,痛到無法忍受,以及婦人瘕聚帶下,這些都是任脈所管轄的陰經病症。造成這些疾病的原因是肝腎受病,治療方法都是相同的。
配方如下:當歸(去蘆)、附子(炮,去皮臍)、川楝子、茴香(各一兩)。將藥材切碎,用三升好酒煮到酒盡,然後烘乾研磨成細末。每服藥末一兩,加入丁香(五分)、全蠍(十三個)、玄胡索(五錢)、木香(五分)。
上四味,同為細末,入前項當歸等末,內拌勻,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溫酒空心送下。(一方無當歸、木香,名苦楝丸,立效。)
凡疝氣帶下,皆屬於風。全蠍,治風之聖藥也。川楝、茴香,皆入小腹經。當歸、玄胡索,和血止痛。疝氣帶下,皆積寒邪於小腸之間,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為引導也。
漆匠韓提控,疝氣每發,痛不可忍,則於榻兩末各置一枕,往來伏之以受,如是三年不已,服此藥三劑良愈。
丁香疝氣丸,治臍下撮急疼痛,並臍下周身一遭皆急痛,小便頻數清;其五脈,急洪緩澀沉,按之皆虛,獨腎脈按之不急,皆虛無力,名曰腎疝。
白話文:
將以上四味藥材磨成細末,加入先前項目的當歸等藥粉末中,均勻混合,用酒糊製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到一百丸,溫酒空腹服用。(有一種配方中不含當歸和木香,稱為「苦楝丸」,療效顯著。)
凡是疝氣和帶下病症,都屬於風邪。全蠍是治療風邪的聖藥。川楝和茴香都入小腹經。當歸和玄胡索具有和血止痛的功效。疝氣和帶下都是由於寒邪積聚於小腸之間所致,所以用附子來溫補,丁香和木香則起到引導的作用。
漆匠韓提控患有疝氣,每次發作時疼痛難忍,他便在床榻兩端各放一個枕頭,反覆伏在枕頭上緩解疼痛,這樣持續了三年。服用此藥三劑後,病症痊癒。
「丁香疝氣丸」用於治療臍下絞痛、臍周圍劇烈疼痛、小便頻數清澈、脈象急洪緩澀沉、按之皆虛,唯獨腎脈按之不急,皆虛無力,這種症狀稱為腎疝。
當歸,茴香(各半兩),甘草梢(五錢),丁香(五分),全蠍(十三個),玄胡(半兩),肉桂(一錢),防己(三錢),川烏(半兩),羌活梢(三分),麻黃根節(一錢)
上件為細末,酒糊丸如雞豆大。每服五十丸,淡鹽湯送下。須空心宿食消盡服之。
〔羅〕,當歸四逆湯,治男子婦女疝氣,臍下冷痛,相引腰胯而疼。
當歸梢(七分),附子(炒),官桂,茴香(炒。各五分),芍藥(四分),玄胡索,川楝子,茯苓(各三分),澤瀉(二分),柴胡(五分)
白話文:
將當歸、茴香各半兩,甘草梢五錢,丁香五分,全蠍十三個,玄胡半兩,肉桂一錢,防己三錢,川烏半兩,羌活梢三分,麻黃根節一錢,以上藥材研成細末,用酒糊做成雞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淡鹽湯送服,需在空腹時,等宿食消化完畢再服用。此方名為當歸四逆湯,適用於治療男女疝氣,症狀表現為臍下冷痛,疼痛會牽連腰部和胯部。
另外,還有一種方劑,用當歸梢七分,附子(炒)、官桂、茴香(炒)各五分,芍藥四分,玄胡索、川楝子、茯苓各三分,澤瀉二分,柴胡五分。
上研為粗末,都作一服,水煎,空心。
玄胡索苦楝湯,治臍下冷撮痛,陰冷大寒。
肉桂(三分),附子(三分),熟地黃(一錢),甘草梢(炙,半錢),苦楝子(二分),黃柏(一錢,引用),玄胡索(二分)
上件都作一服,水四盞,煎至一盞,依法食前服。
上四方,桂、附治寒,玄胡、當歸、川楝、茴香、丁香、木香和血調氣,蓋寒症挾汙血滯氣者宜之。
葫蘆巴丸,治大人小兒小腸氣,蟠腸奔豚疝氣,偏墜陰腫,小腹有形如卵,上下來去,痛不可忍,或絞結繞臍攻刺,嘔吐悶亂,並皆治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劑,用水煎煮,空腹服用。
玄胡索苦楝湯,用於治療肚臍下方冷痛,陰寒體質。
配方:肉桂三分,附子三分,熟地黃一錢,甘草梢(炙,半錢),苦楝子二分,黃柏(一錢,引用),玄胡索二分。
所有藥材混合成一劑,用水四盞煎煮至一盞,依照方法在飯前服用。
配方中,桂、附用於治療寒症,玄胡、當歸、川楝、茴香、丁香、木香用於活血調氣,因為寒症常伴隨瘀血和氣滯,因此適合使用這些藥材。
葫蘆巴丸,用於治療大人小孩小腸氣,蟠腸奔豚疝氣,陰囊腫痛,小腹有如卵狀腫塊,上下移動,疼痛難忍,或絞痛繞臍,嘔吐噁心,均可治療。
葫蘆巴(炒,二兩),茴香(鹽炒,一兩半),吳茱萸(湯洗,炒,一兩二錢),川楝子(去核,炒,一兩二錢),巴戟(去心,炒,七錢半),川烏(炮,去皮尖,七錢半),黑醜(炒,取頭末,一兩)
上研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止,空心溫酒送下。小兒五丸,茴香湯下,食前。一本無黑醜。
〔《衍》〕葫蘆巴,《本經》云:得茴香、桃仁,治膀胱氣甚效。嘗合用桃仁麩炒各等分,拌酒糊丸,半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鹽酒下,散以熱米飲調下,與丸子相間,空心各一二服效。
白話文:
將葫蘆巴炒製二兩,茴香用鹽炒製一兩半,吳茱萸用水洗淨後炒製一兩二錢,川楝子去核後炒製一兩二錢,巴戟去心後炒製七錢半,川烏炮製後去皮尖,炒製七錢半,黑醜炒製後取頭末,取一兩。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糊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空腹溫酒送服。小兒每次服用五丸,用茴香湯送服,飯前服用。有一種配方不含黑醜。
《衍》中記載,葫蘆巴,《本經》中提到,與茴香、桃仁一同使用,治療膀胱氣甚為有效。曾經用等量的桃仁和麩炒製後,拌入酒糊製成丸藥,一半製成散劑,每次服用五七十丸,空腹飯前用鹽酒送服,散劑則用熱米飲調服,與丸藥交替服用,每次服用一到兩次,療效顯著。
〔丹〕,腎氣散
茴香,破故紙,吳茱萸(鹽炒。各半兩),木香(三錢半),葫蘆巴(七錢半)
上為細末,蘿蔔搗汁丸,鹽湯下。
上三方,葫蘆巴、破故紙、巴戟為君,蓋疝而元陽素虛少者,宜之。
〔《本》〕,治小腸氣,不可忍者。
烏藥(搗碎,酒浸一宿),高良薑(銼),茴香(各一兩),青皮(二兩,去白)
上研為末,每服二錢。遇發熱,酒調下。
治遠年小腸氣,眾醫不瘥者。
硫黃,茴香(炒令黃,不可犯銅鐵器。各等分)
白話文:
丹方中,用茴香、破故紙、吳茱萸、木香、葫蘆巴等藥材,研磨成細末,再以蘿蔔汁做成丸藥,用鹽湯送服。這三方藥方中,葫蘆巴、破故紙、巴戟為主要藥材,適合治療因元陽虛弱導致的疝氣。
本方則用烏藥、高良薑、茴香、青皮等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二錢,遇發熱則用酒調服。此方專治多年的小腸氣,即使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也能有效治療。
最後,硫黃和茴香炒至金黃色,等量混合,可治療頑固的小腸氣。
上研為末,每服五錢,用熱酒調,空心服,除根本。
川楝散
木香(一兩),茴香(一兩,鹽一匙,一處炒黃色,不用鹽),川楝子(一兩,銼細,用巴豆十粒打破,一處炒黃色,不用巴豆)
上研為細末,每服二錢,空心食前調下。
〔垣〕,天台烏藥散
烏藥,木香,茴香(炒),良薑(各五錢),檳榔(三錢),川楝子(十個),巴豆(十四粒),青皮(半兩)
上八味,先以巴豆打碎,一同楝實用麩炒,候黑色,去巴豆麩俱不用外,為細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痛甚,炒生薑熱酒下亦得。
白話文:
【川楝散】 由木香、小茴香和川楝子組成。將藥材磨細後每次服用兩錢,在飯前調服即可。
【垣·天台烏藥散】 主要成分包括烏藥、木香、小茴香等,並加入適量的生薑、檳榔以及川楝子和巴豆。首先將巴豆搗爛並與其他材料一起炒制至微黃色,然後去除麩皮和其他雜質,最後將其磨爲粉末狀。每次服用一錢,溫熱的黃酒送服;若疼痛嚴重,則可使用熱薑汁水代替黃酒飲用。
〔《簡》〕,木香楝子散,治小腸疝氣,膀胱偏墜,久藥不效者,服此其效如神。
川楝子(三十個,巴豆二十粒同炒黃赤色,去巴豆不用,將川楝子研為末),萆薢(半兩),石菖蒲(一兩,炒),青木香(一兩,炒),荔枝核(二十枚,炒)
上研為細末,每服二錢,入麝香少許,空心,炒茴香、鹽、酒調下。
上以巴豆炒藥例。許學士云:大抵此疾因虛而得之,不可以虛驟補。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則實矣。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熱,然後補之,是以諸藥多借巴豆氣者,蓋為此也。
白話文:
《簡》中記載的木香楝子散,可以治療小腸疝氣和膀胱偏墜,尤其適合久治不愈的患者,效果非常顯著。
配方包括炒黃的川楝子、萆薢、炒石菖蒲、炒青木香、炒荔枝核,將這些藥材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少許麝香,空腹服用,並用炒茴香、鹽和酒調服。
在製作過程中,使用巴豆炒藥,這是為了去除病灶中的邪熱,因為此類疾病通常是由虛弱引起的,但邪熱聚集也會使病情加重,因此必須先清除邪熱,再進行補益。
〔仲〕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抵當烏頭桂枝湯,主之。
上用烏頭一味,以蜜二升,煎減半,去渣,以桂枝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再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桂枝湯方見傷寒門。海藏以附子建中湯加蜜煎治疝,即此法也。)腹痛,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搏,即為寒疝。
寒疝繞臍痛,若發則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脈沉弦者,,大烏頭煎,主之。(《脈經》云「邪正」作「弦緊」。)
白話文:
如果病人患有寒疝,腹中疼痛、怕冷,手腳麻木,即使身體疼痛,灸法和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就應該使用抵當烏頭桂枝湯。這個方子主要用烏頭一味,加入蜜煎煮至半量,去除藥渣,再用桂枝五合解之,使藥液剩下約一升,初次服用二合,病人應無感覺,再服用三合仍無感覺,然後增加至五合,病人會感到像喝醉酒一樣,如果能吐出,就代表藥物奏效。這個方子中使用的桂枝湯方,可以在傷寒門中找到。海藏則用附子建中湯加蜜煎煮治療寒疝,方法與此類似。腹痛、脈象弦緊,弦則代表衛氣運行不暢,因此感到怕冷,緊則代表不願意進食,邪氣與正氣相搏,這就是寒疝。
如果寒疝繞臍疼痛,發病時會自汗出,手腳冰冷,脈象沉弦,就應該用大烏頭煎治療。根據《脈經》記載,「邪正」應該寫作「弦緊」。
大烏頭(炒,去皮,不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作湯服,食後一服,過後再不作矣。
治諸疝方
枳實(九粒,炒),桃仁(十四個,炒),山梔(九個,炒,去皮),吳茱萸(七粒,炒),山楂(四粒,炒),生薑(如指大)
上味同入擂盆擂細,取順流水一鍾,入瓶內煎至微沸,帶渣服。如濕勝㿗疝者,加荔枝核。如痛甚者,加鹽炒大茴香二錢。如痛處可按者,加薄桂少許。
又方,治疝痛。
山梔(二兩,炒),山楂(四兩,炒),枳實(炒),茴香(各二兩,炒),柴胡,牡丹皮,八角茴香(炒,各一兩),桃仁,茱萸(炒,半兩)
白話文:
將大烏頭炒過、去皮、不要咀嚼,用三升水煮到只剩一升,去渣,加入二升蜂蜜,煎到水分完全蒸發,做成湯喝,飯後喝一次,之後就不再服用。
這個方子用於治療各種疝氣。
取枳實九粒、桃仁十四粒、山梔九個、吳茱萸七粒、山楂四粒、生薑一塊(像手指一樣大),一起放入研磨器中研磨成粉末。取一鐘順流的水,放入瓶中,煎煮到微微沸騰,帶著藥渣服用。如果疝氣以濕氣過盛為主要症狀,可以加荔枝核。如果疼痛非常嚴重,可以加鹽炒大茴香二錢。如果疼痛部位可以按壓,可以加少許薄桂。
另一個治療疝氣疼痛的方子:
山梔二兩、山楂四兩、枳實、茴香各二兩、柴胡、牡丹皮、八角茴香各一兩、桃仁、茱萸半兩,全部炒過,一起使用。
上研為末,酒糊丸,空心鹽湯下五六十丸。
治陽明受濕熱,傳入太陽,發熱惡寒,小腹連毛際間,悶痛不可忍。
梔子仁(炒),桃仁(炒),枳實(炒),山楂(各等分)
上味,同研細,入生薑汁半合,同水一小鐘蕩起,煎令沸,熱服之。一方加茱萸。
楊淳三哥,因舊有腎氣,上引乳邊及右脅痛,多痰,有時膈上痞塞,大腑秘結,平時少汗,脈弦甚。與保和溫中各二十丸,研桃仁、郁李仁吞之。
〔《本》〕治膀胱氣痛,,茴香散,。
茴香,金鈴子肉,蓬莪朮,京三稜(各一兩),甘草(半兩,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成丸狀,空腹時用鹽湯送服,每次服五六十丸。
治療陽明經受濕熱,傳入太陽經,出現發熱惡寒,小腹連同毛髮生長處,悶痛難忍的症狀。
梔子仁(炒)、桃仁(炒)、枳實(炒)、山楂(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加入生薑汁半合,再加水一小鐘,攪拌均勻後煎煮沸騰,趁熱服用。有些方子會加入茱萸。
楊淳三哥,因為以前有腎氣不足的病史,導致乳房邊緣和右脅肋疼痛,痰多,有時會出現上腹部痞塞、大腸便祕的症狀,平時很少出汗,脈象弦緊。給他服用保和丸、溫中丸各二十丸,並將桃仁、郁李仁研磨後吞服。
治療膀胱氣痛,可以用茴香散。
茴香、金鈴子肉、蓬莪朮、京三稜(各一兩)、甘草(半兩,炙)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每發痛甚連日,只三二服,立定。
治膀胱氣,,金楝散,。
巴豆(一百粒,去殼),川楝子(二十四個,湯浸去薄皮,切作片子)
上二味,用麩二升,同炒令黃赤,去麩與巴豆不用,只將川楝肉一味為末,每服三錢,溫酒空心送下。余閱古今一切名方,無如此奇特有效。一方川楝子不用巴豆炒亦妙。
〔《靈》〕胃中熱,腸中寒,則疾飢,小腹痛脹。(師傳篇,疾飢胃熱,痛脹,腸寒也。)
〔丹〕諸疝痛處,用手按之不痛者,屬虛,必用桂枝、炒山梔、細切川烏頭等分,為細末,生薑自然汁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腹白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用熱酒調服。如果疼痛非常嚴重,連續好幾天,只要服用兩三次,就能痊癒。
治療膀胱氣,可以使用金楝散。
取巴豆一百粒,去掉外殼;川楝子二十四個,用溫水浸泡後去除薄皮,切成薄片。
將以上兩種藥材,與麩皮兩升一起炒至黃赤色,去除麩皮,巴豆不用,只取川楝子肉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溫酒空腹服用。我閱覽古今所有名方,沒有比這個更奇特有效的方法。還有一種方法,川楝子不用巴豆炒也很好。
《靈樞經》記載,胃中熱,腸中寒,就會出現飢餓感,小腹疼痛脹滿。
《丹溪心法》記載,疝氣疼痛的地方,用手按壓不痛,屬於虛證,一定要用桂枝、炒山梔、切碎的川烏頭等量,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打成糊狀,做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至四十丸,空腹用白湯送服。
疝可按者,並於歷代獨治外寒條下求之。
丹溪云:疝有挾虛而發者,其脈不甚沉緊,而大豁無力者是也。然其痛亦輕,惟覺重墜牽引耳。當以參、術為君,疏導藥佐之。蓋疏導藥即桃仁、山楂、枳實、梔仁、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之類,以佐參、術之類是也。
〔海〕姬提領因疾,服涼劑數日,遂病臍腹下大痛,幾至於死。與姜附等劑,雖稍蘇,痛不已,隨本方內倍芍藥,服之愈。
〔羅〕疝氣治驗,癸丑歲,治火兒赤憐歹病疝氣,復因七月間飢飽勞役,過飲湩乳,所發甚於初,面色青黃不澤,臍腹陣痛,搐撮不可忍,腰不能伸,熱物熨之稍緩,脈得沉小而急。予思《難經》有云:任之為病,男子內結七疝,皆積寒於小腸所致也。非大熱之劑,即不能愈。
白話文:
疝氣可以按壓的,可以參考歷代醫書中治療外寒的篇章。
丹溪先生說,疝氣有因虛弱而發作的,脈象不沉緊,反而虛弱無力。這種疝氣的疼痛比較輕,只是覺得沉重下墜、牽拉感。治療時應該以人參、黃芪為主藥,配合一些疏導藥物。疏導藥物包括桃仁、山楂、枳實、梔子、茱萸、川楝、玄胡索、丁香、木香等等,這些藥物都是輔助人參、黃芪的作用。
有一個名叫姬提領的人,因為生病服用了涼性的藥物好幾天,結果腹臍下劇烈疼痛,幾乎要命。雖然用薑、附等藥物後稍微好轉,但疼痛依然持續。後來按照這個方子加倍了芍藥,服用後才痊癒。
另外,還有一個名叫羅的醫生,曾經治療過一個名叫火兒赤憐歹的病人,他患有疝氣,在七月間因為飢飽勞役,又喝了大量乳汁,導致病情加重,面色蒼白無光,臍腹陣陣疼痛,抽搐難忍,腰部不能伸直,熱敷後稍微緩解。他的脈象沉小而急。羅醫生想起《難經》中記載:「任脈生病,男子內結七疝,皆積寒於小腸所致也。」認為這不是用大熱的藥物,就無法治癒。
遂制一方,名之曰沉香桂附丸。每服一百丸,空心溫酒下,間服天台烏藥散,旬日良愈,明年秋如故。
沉香桂附丸,治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美,氣不調和,退陰助陽,除臟腑積冷,心腹疼痛,脅肋膨脹,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逆,便利無度。又治下焦陽虛,及療七疝,痛引小腹不可忍,腰痛不能伸,喜熱熨稍緩。
沉香,附子(炮,去皮臍),川烏(炮,去皮臍),乾薑(炮),良薑(炒),官桂(去皮),茱萸(湯洗),茴香(炒。各一兩)
白話文:
於是製成一種藥方,叫做沉香桂附丸。每次服用一百丸,空腹溫酒送服,間隔服用天台烏藥散,十天左右就會痊癒,第二年秋天也不會復發。沉香桂附丸可以治療中氣虛弱、脾胃虛寒、飲食不佳、氣機不調,退陰助陽,去除臟腑積寒,心腹疼痛、脅肋脹滿、腹中雷鳴、面色不澤、手足厥逆、便溏不止等症狀。也可以治療下焦陽虛,以及治療七疝,疼痛牽引小腹難以忍受,腰痛難以伸展,喜愛熱敷稍微緩解。藥方成分包括沉香、附子(炮製去皮臍)、川烏(炮製去皮臍)、乾薑(炮製)、良薑(炒)、官桂(去皮)、茱萸(湯洗)、茴香(炒),每味藥各一兩。
上研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七八十丸止,空心食前熱米飲湯下,日三服。忌冷物。
〔丹〕,治疝劫痛方
川烏頭(細切),梔子仁(去殼)
上各等分,煎湯服之神效。濕多㿗腫者,烏頭為君。蓋川烏頭治外束之寒,梔仁治內郁之熱也。
〔羅〕陰疝,足厥陰之脈,環陰器抵小腹,或痛因腎虛,寒水涸竭,瀉邪補肝,宜以蒺藜湯主之。
蒺藜湯,治陰疝牽引小腹痛,諸厥疝,即陰疝也,房欲勞痛不可忍者。
蒺藜(炒,去尖),附子(炮,去皮臍),山梔仁(各半兩)
上研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渣,食前溫服。
白話文:
將川烏頭和梔子仁切成細末,然後將醋煮過的麵糊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到八十丸,應該在空腹、吃飯前用熱米湯送服,每天三次。忌食冷的東西。
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疝氣疼痛的。
川烏頭和梔子仁各取等分,煎成湯服用效果非常好。如果身體濕氣重導致腫脹,則應以烏頭為主藥,因為川烏頭能治療外部的寒氣,而梔仁則可以消除內部的熱氣。
如果是陰疝,與足厥陰的脈絡有關,陰部抵達小腹,有時痛是因為腎虛,寒水不足。這種情況需要用蒺藜湯來調理。
蒺藜湯可以治療陰疝引起的小腹疼痛,還有一些腿部的厥痛,特別是房事後的疼痛難忍。
製作蒺藜湯需要炒過的蒺藜去尖、炮製過的附子去皮臍和各半兩的山梔仁。
將它們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的水煎煮至七分,過濾渣滓,飯前時溫服。
〔丹〕又方
橘核,桃仁,梔子,茱萸,川烏(各等分)
上研煎服。
治疝作急痛。
蒼朮(鹽炒),香附(鹽炒),茴香(炒,為佐),黃柏(酒炒,為君),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為臣),附子(鹽水炒),甘草(為使)
上研為末,作湯服後,一痛過,更不再作矣。
〔仲〕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白話文:
丹溪先生方
橘核桃仁梔子茱萸川烏湯
組成: 橘核、桃仁、梔子、茱萸、川烏(各等分)
用法: 研末,煎服。
主治: 疝氣發作,疼痛劇烈。
蒼朮香附茴香黃柏湯
組成: 蒼朮(鹽炒)、香附(鹽炒)、茴香(炒,為佐)、黃柏(酒炒,為君)、青皮、玄胡索、益智桃仁(為臣)、附子(鹽水炒)、甘草(為使)
用法: 研末,用湯送服。
主治: 服用後,疝氣疼痛不再發作。
仲景先生方
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 當歸生薑羊肉湯主治。
組成: 當歸(三兩)、生薑(五兩)、羊肉(一斤)
用法: 用當歸、生薑、羊肉煮湯服用。
主治: 寒性疝氣導致的腹痛,以及脅肋疼痛、裡急後重。
上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一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薑十片。痛多而嘔者,加陳皮二兩,白朮一兩。如加生薑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衍義》云:張仲景治寒疝,用生薑羊肉湯,服之無不應驗。有一婦人產當寒月,寒氣入產門,腹臍以下脹滿,手不敢犯,此寒疝也,師將治之,以抵當湯謂有瘀血,非其治也,可服張仲景羊肉湯,二服遂愈。
〔丹〕諸疝痛處,用手按之大痛者,為實也。
白話文:
先將上上三味藥材用水八升煮成三升,溫溫地喝,一天喝三次,每次喝七合。如果寒氣重,就加十片生薑。如果疼痛劇烈又嘔吐,就加陳皮二兩、白朮一兩。如果加了生薑,就再加水五升,煮成三升二合服用。
〔羅〕疝氣痛,及腳膝無力,控睪證。至真要大論云: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甲乙經》曰:邪在小腸也。小腸病者,小腹痛引腰脊,貫肝肺。其經虛不足,則風冷乘間而入。邪氣既入,則厥證上衝肝肺,客冷散於胸,結於臍,控引睪丸,上而不下,痛而入腹,甚則衝於心胸,蓋其經絡所繫也。啟玄子云:控,引也。
睪,陰丸也。
控引睪丸,治小腸痛結,上而不下,痛引心臆。(即東垣茴香楝實丸。按之痛為實,此方有茱萸等剛劑,本不可入此條,緣芫花有利性故入之。)
白話文:
羅氏所說的「疝氣疼痛」和「腳膝無力」是屬於中醫中的「控睾證」範疇。 根據《至真要大論》,這種症狀表現爲小腹部、陰囊部位牽引腰部脊椎,並且向上衝向心臟,伴隨出現口水分泌過多或者噁心嘔吐的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心臟功能,導致記憶力減退以及情緒低落等症狀。「甲乙經」認爲這是由於小腸疾病引起的。對於患有小腸疾病的患者來說,常常會出現小腹部牽拉到腰部脊椎處的疼痛感,同時還可能涉及到肝臟和肺部的問題。如果患者的體質虛弱並且容易受到風寒侵襲的話,則可能會使病情加重並引發一系列併發症。 當這些病症發生後,就會引起一些異常表現如頭暈目眩、四肢乏力等等。同時,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出現口乾舌燥、喉嚨乾燥等情況。此外,還有可能導致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問題的發生。因此建議及時就醫治療以免延誤病情惡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任何藥物之前都必須先諮詢醫生的意見以便於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法來緩解相關症狀。最後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飲食習慣這樣才能更好地預防此類疾病的發生哦!
川楝子,茴香(炒),吳茱萸(湯洗),青皮,陳皮(各一兩),芫花(醋炒五錢),馬藺花(醋炒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食前服。量虛實加減,以利為度。
〔《本》〕治小腸氣痛撞腹,面青唇黑欲死者。
木香,茵陳,芫花,甘遂(各等分)
上四件,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服過此藥後,應犯甘草藥,皆不得吃,恐與甘遂相犯故也。其藥甚妙,亦甚有理,屢有驗效。
硇砂丸
白話文:
川楝子、茴香(炒)、吳茱萸(湯洗)、青皮、陳皮(各一兩)、芫花(醋炒五錢)、馬藺花(醋炒一兩),研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溫酒送服,飯前服用。根據患者虛實狀況加減藥量,以藥效顯著為度。此方用於治療小腸氣痛、腹痛劇烈、面色青黑、瀕臨死亡的患者。
木香、茵陳、芫花、甘遂(各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盞水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服用此藥後,不可服用甘草類藥物,以免與甘遂相沖。此藥效力強大,且配方合理,屢有療效。
木香,沉香,巴豆肉(各一兩),青皮(二兩,不去皮),銅青(半兩,研),硇砂(一錢,研)
上以上二香、青皮三味,細研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為度,去巴豆為細末,入硇砂二味,同研勻,蒸餅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鹽湯吞下,日二三服,空心食前服。
〔子和〕律科王敏之,病寒疝,臍下結聚如黃瓜,每發繞臍急痛不能忍。戴師先以舟車丸及豬腎散下四五行,覺藥繞病三五次而下,其瀉皆水也。豬腎甘遂皆苦寒,經言以寒治寒,萬舉萬全。但下後忌飲冷水及寒物,宜食乾物,以寒疝本是水故也。即日病減八分,食進一倍。
白話文:
木香、沉香各一兩,巴豆肉一兩,青皮二兩(不去皮),銅青半兩研磨,硇砂一錢研磨。將木香、沉香、青皮三味細研磨,與巴豆一起用慢火炒至紫色,去除巴豆,將其研磨成細粉,加入硇砂,混合研磨均勻,用蒸餅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七至十丸,用鹽湯送服,每日服兩到三次,空腹或飯前服用。
律科王敏之患有寒疝,臍下結聚如黃瓜,每次發作時繞臍急痛難忍。戴師先用舟車丸和豬腎散下藥四五行,感覺藥物在病灶周圍繞了三四次才排出,排出的都是水。豬腎和甘遂都性寒,醫書上說用寒性藥物治療寒性疾病,萬無一失。但服藥後要忌食冷水和寒性食物,宜食乾物,因為寒疝本質是水寒之症。服用當日,病情減輕八成,食慾增加了一倍。
又數日,以舟車丸百餘粒,通經散四五錢,服之利下。候三四日,又服舟車丸七八十粒,豬腎散三錢,乃健步如常矣。
近穎尾一夫,病卒疝赤腫,大痛數日不止。余以導水丸一百五十丸,令三次咽之,次以通經散三錢,空腹淡酒調下,五更下二三十行,腫痛皆去。不三日,平復如故。
上治實疝,利大便,形氣實,脈有力者宜之。
〔杜〕三十七太尉,忽患小腸氣痛,醫官及京城醫家,用藥皆不效。每一發幾死,上召杜至,進藥數服不驗。太尉曰:我命不久,致良醫不能治。上召杜問所以。杜對:臣用古方書,皆不獲愈,今日撰一方,容進上。杜曰:撰方已成,未敢進,先合藥以進。太尉一服,十愈八九,再服全愈。然後進方,名曰,救命通心散,。
白話文:
過了幾天,病人服用了一百多粒舟車丸和四五錢的通經散,結果腹瀉了。等候三四天後,又服用七八十粒舟車丸和三錢的豬腎散,最後終於可以像平常人一樣健步如飛了。
鄰近穎尾村住著一位男子,患上了疝氣,紅腫疼痛,持續了好幾天。我給他服用了一百五十粒導水丸,分三次吞服,接著再服用三錢的通經散,用淡酒空腹服用,結果在五更時排出二三十行糞便,腫痛就消失了。三天後,病情完全恢復正常。
上面所述的治療方法適合治療實疝,即會導致大便不通、身體氣血充盈、脈搏有力的人。
一位太尉突然患上小腸氣疼痛,御醫和京城有名的醫生都束手無策。每次發病都差點要了他的命。皇帝召見杜先生,他所開的藥方也無效。太尉說:“我命不久矣,即使良醫也無力迴天。”皇帝召見杜先生詢問原因。杜先生回答:“臣用古方書治療,都沒有效果,今天我新撰寫了一個方子,希望能治好太尉的病。”杜先生說:“方子已經寫好了,但我不敢直接呈上,想先把藥煎好給太尉服用。”太尉服用了一劑藥後,病情好轉了七八成,服用第二劑後就完全康復了。之後,杜先生才呈上了這個方子,命名為救命通心散。
川烏頭一兩,用青鹽一錢,酒一盞,浸一宿,去皮尖,焙乾。川楝子一兩,用巴豆二十一粒,同炒候黑色,去巴豆。茴香半兩,石燕一對,土狗五枚,芥子一錢六分,為末。每服三錢,入羊石子,內濕紙煨香熟,夜半時,用好酒半升,入鹽細嚼石子,以酒嚥下,不得作聲,小便大利,其病遂去。(曹五家今秘此方。)
〔《本》〕頃在岳城日,歙尉宋荀甫,膀胱氣作疼不可忍。醫者以剛劑與之,痛愈甚,小便不通三日矣,臍下虛脹,心悶。予因候之,見其面赤黑,脈洪大。予曰:投熱藥太過,陰陽痞塞,氣不得通,為之奈何?宋尚手持四神丹數粒,云:醫謂不止,更服此。予曰:若服此,定斃,後無悔。
白話文:
川烏頭一兩,加入青鹽一錢和一杯酒,浸泡一夜,去皮尖,烘乾。川楝子一兩,與二十一粒巴豆一起炒至黑色,去除巴豆。茴香半兩、石燕一對、土狗五枚、芥子一錢六分,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羊石子,用濕紙包好煨至香熟,半夜時,用半升好酒細嚼石子,以酒吞下,不可發出聲音,小便就會暢通,病症就會消失。
之前在岳城時,歙縣尉宋荀甫膀胱氣痛難忍,醫生用寒涼的藥物治療,反而更痛,小便三天不通,腹部脹滿,心悶。我去探望他,發現他面色紅黑,脈象洪大,便說:醫生給他服用的寒涼藥物過多,導致陰陽失調,氣機不通,該怎麼辦呢?宋荀甫手裡握著幾粒四神丹,說:醫生說還得服用這個。我說:如果服用這個,必死無疑,到時候可別後悔。
渠求治,予適有五苓散一兩許,令三服。用連須蔥一莖,茴香一撮,鹽一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令接續三服。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臍下寬,得睡。翌日診之,脈已平安矣。續用硇砂丸與之,數日瘥。
上利小便治疝。常治謝人妻小腹疼痛,小便不通,先艾灸三陰交,以茴香、丁香、青皮、檳榔、桂、茱萸、玄胡索、山楂、枳實,又倍用黃柏,煎服之愈。
〔丹〕赤岸朱同道,年四十歲,八月望雨後得涼,半夜後腹痛甚,汗如雨,兩腳踏破壁,痛在小腹,手不可近,六脈弦而細實,重取如循刀刃責責然。問之云:六月大熱時,於深潭浴水,病或起於此。與大承氣湯,大便微利,痛遂頓止。至次日酉時,其痛復作,痛在小腹,堅硬手不可近,又與大承氣加桂兩服,研桃仁同煎,大便下紫黑血升余,而痛頓止。
白話文:
他來求醫,我剛好有五苓散一兩左右,就叫他服三次。用帶根蔥一根,茴香一小撮,鹽一錢,水一碗半,煎到七分,讓病人連續服三次。半夜小便像墨汁一樣排出約一兩升,臍下感到輕鬆,可以睡覺。第二天診脈,脈象已經平穩了。繼續用硇砂丸給他服用,幾天後就好了。
治療小便不順暢的疝氣。經常治療謝某人的妻子小腹疼痛、小便不通,先用艾灸三陰交穴位,再用茴香、丁香、青皮、檳榔、桂枝、茱萸、玄胡索、山楂、枳實,再加倍用黃柏,煎服後就好了。
丹溪朱同道,四十歲,八月十五日雨後天氣轉涼,半夜後腹痛劇烈,汗流如雨,兩腳像踩在刀刃上一樣疼痛,疼痛集中在小腹,手碰都碰不得,六脈弦而細實,重按就像摸到刀刃一樣,非常疼痛。詢問得知,六月酷熱的時候,他在深潭裡游泳,可能病就起於此。給他服用大承氣湯,大便稍有通暢,疼痛馬上就止住了。到了第二天酉時,疼痛再次發作,疼痛集中在小腹,堅硬且碰不得,又給他服用加了桂枝的大承氣湯,並研磨桃仁一起煎服,大便排出了紫黑色的血塊,疼痛馬上就止住了。
至次日酉時,痛復作如初,脈雖稍減,而責責然猶在,與大承氣湯加附子兩帖,研桃仁同煎,下大便五行,得黑紫血如破絮者二升許,痛遂頓止。一夜得睡,次日酉時,痛復如初,詢知小腹和軟,痛在臍腹間下,脈亦和,似若無病,但呻吟如舊,詢知乃食蘿蔔菜苗羹兩頓,與奔豚一帖而愈。
〔世〕一婦人少腹痛,百藥不效,一醫用杉木節童便煎服,下血而愈。
〔丹〕治膀胱氣急,用蕪荑和食鹽等分,綿裹如棗大,納下部,或下水惡汁,並下氣佳。
白話文:
第二天傍晚,疼痛再次發作,和之前一樣劇烈。雖然脈象稍微減弱,但仍然感覺到疼痛。病人服用大承氣湯加附子兩帖,並研磨桃仁一同煎服,排泄出大量黑色紫色的血,像破棉絮一樣,約有兩升左右。疼痛馬上停止,整晚都睡得很香。第二天傍晚,疼痛又跟之前一樣發作。詢問病人,得知小腹柔軟,疼痛位於肚臍下方,脈象也正常,好像沒病一樣,只是仍然呻吟。詢問之下得知,病人吃了兩頓蘿蔔菜苗羹,服用奔豚湯後就痊癒了。
曾經有一位婦人患有小腹疼痛,服用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一位醫生使用杉木節和童子尿煎服,病人排出一些血後就痊癒了。
治療膀胱氣急,可以用蕪荑和食鹽等量,用布包裹成棗子大小,塞入下部,也可以灌入水或惡汁,都能有效排出氣體。
〔《鬥》〕治小腸氣。用血師一兩,米醋一升,以火燒血師通赤,淬入醋中,以淬竭為度,搗羅如面,用湯調下一大盞即瘥,如神。血師,代赭石也。
〔《聖》〕治寒疝,小腹及陰中相引而痛,自汗出欲死。丹參一兩,杵為散,每服熱酒調下二錢匕。
〔丹〕治諸疝發時,用海石、香附二味為末,生薑汁湯調。亦能治心疼。
〔《衍》〕木賊細銼微炒,搗為末,沸湯點二錢服,食前,治小腸膀胱氣,緩緩必效。
〔《本》〕治疝氣。
白話文:
《鬥》中記載,治療小腸氣可用代赭石一兩,米醋一升,以火燒代赭石至通紅,淬入醋中,重複淬火至醋完全吸收,再將代赭石搗碎成粉末,用熱湯調和服下一大盞即可痊癒,效果如同神效。
《聖》中記載,治療寒疝,小腹及陰部同時疼痛,並伴隨自汗出,瀕臨死亡狀態,可用丹參一兩,搗成粉末,每次用熱酒調服二錢匕。
《丹》中記載,治療各種疝氣發作時,可用海石和香附各適量研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湯調和服用。此方也能治療心痛。
《衍》中記載,用木賊切碎微炒,搗成粉末,用沸水沖泡二錢服用,飯前服用,可治療小腸膀胱氣脹,效果緩慢但必有成效。
《本》中記載,可以治療疝氣。
青礬(一兩),白礬(一兩。各為粗末)
上用小瓦罐子一隻,入二藥在內,用麻皮縛緊,搗鹽泥封固,以炭五斤,煅令通紅,盡炭為度,取出埋地穴中,伏一宿,出火毒,醋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空心鹽湯送下,或白湯亦可。
運氣,小腹痛有三:
一曰肝病,小腹引脅痛是也。經云:厥陰之復,少腹堅滿,裡急暴痛,是風氣助肝盛而然,治法當瀉肝也。又云:歲金太過,民病兩脅下痛,小腹痛。又云: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胠脅痛,少腹痛。又云:歲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腹痛,復則胸脅暴痛,下引小腹者,是燥邪攻肝虛而然,治法當補肝瀉金也。又寒氣客於厥陰之脈,則血泣脈急,故脅肋與小腹相引痛者,治法亦同也。
白話文:
取青礬和白礬各一兩,磨成粗粉,放入小瓦罐中,用麻皮捆緊,再用鹽泥封固。用五斤炭火煅燒,直到炭火燒盡,取出埋入地穴中,放置一夜,以去除火毒。用醋糊將藥粉製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鹽湯或白湯送服。
小腹疼痛有三種原因:
第一種是肝病,小腹疼痛並連帶肋骨疼痛。經書記載,厥陰經受阻,會導致小腹脹滿,裡急腹痛,這是由於風氣助長肝火所致,應當瀉肝治療。經書還記載,金氣過盛,會導致民眾患有兩肋疼痛,小腹疼痛。木氣不足,就會導致燥氣盛行,民眾患有中焦氣虛,脅肋疼痛,小腹疼痛。土氣不足,風氣盛行,民眾患有腹痛,並伴隨胸脅疼痛,疼痛向下延伸至小腹,這是由於燥邪侵犯肝虛所致,應當補肝瀉金治療。寒氣入侵厥陰經脈,就會導致血脈凝滯,脈搏急促,因此肋骨和腹部會相連疼痛,治療方法也相同。
(全文見諸痛門。)
二曰小腸,其病小腹引睪丸腰脊痛是也。經云:少陰之脈,心下熱,善飢,臍下痛。又云:少陰之復,燠熱內作,小腹絞痛者,是熱助小腸盛而然,治法當瀉小腸也。又太陽在泉,寒淫所勝,與太陽之復,皆病小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及太陰司天,大寒且至,病小腹痛者,是寒邪攻小腸虛而然,治法當補小腸,瀉寒邪也。
三曰膀胱,其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是也。經云:太陰在泉,病小腹痛腫,不得小便者,是濕邪攻膀胱虛而然,治法當補膀胱,瀉濕土邪也。(以上經文見運氣類注。)
內經刺灸小腹痛共四法:
一曰肝。經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取其經,厥陰小腸。(全文見灸刺門五臟條。)又曰:邪客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者是也。(全文見灸刺門六腑條。爪甲上,大敦穴也。)
白話文:
小腸的病症是小腹疼痛,牽引到睪丸、腰脊,經書中記載少陰脈有心下發熱、易飢、臍下疼痛的症狀。另外,少陰脈的復脈症狀是身體內部發熱,小腹絞痛,這是因為熱邪助長了小腸的盛火所致,治療方法要瀉小腸。太陽經在泉穴部位受到寒邪的侵襲,以及太陽經的復脈,都會引起小腹疼痛,牽引睪丸、腰脊,向上衝擊心臟疼痛。還有太陰司天時,寒氣將至,病患出現小腹疼痛,這是因為寒邪侵襲了虛弱的小腸所致,治療方法要補小腸、瀉寒邪。
膀胱的病症是小腹疼痛腫脹,無法小便。經書中記載太陰經在泉穴部位,出現小腹疼痛腫脹、無法小便,這是因為濕邪侵襲了虛弱的膀胱所致,治療方法要補膀胱、瀉濕土邪。
內經中關於刺灸治療小腹疼痛的方法共有四種:
第一種是針對肝臟的治療。經書中記載肝病患者會出現兩脅下疼痛、牽引到小腹的症狀,需要取厥陰小腸經上的穴位。經書中也記載邪氣侵犯厥陰經的絡脈,會導致突然發生的疝氣疼痛,需要刺足大拇指指甲上與肉交界處各一寸,男子立即見效,女子稍後見效,左邊疼痛取右邊,右邊疼痛取左邊。
二曰小腸。經云: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後,取巨虛下廉。又云:小腸控睪引腰脊,上衝心,邪在小腸,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是也。(全文並見針灸門六腑條。肓原,氣海穴也。)又云: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靈樞》熱病為心風疝,而小腸病。經云: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小腹當有形也。)
三曰膀胱。經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又云: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足太陽大絡者是也。(全文見針灸門六腑條。太陽大絡,委陽穴也。)
白話文:
第二,小腸。經書說:小腸生病的人,小腹會疼痛,腰部和脊椎連接到睪丸的地方也會疼痛,時常感到憋悶,可以取巨虛穴的下廉。又說:小腸連接到睪丸,引發腰部和脊椎疼痛,向上衝擊心臟,邪氣在小腸,可以取肓原穴來散邪,刺太陰穴來予以治療,取厥陰穴以下的穴位,巨虛穴下廉來去除邪氣,按壓小腸經脈經過的穴位來調節。
(以上內容都可以在針灸門六腑條中找到。肓原,就是氣海穴。)又說:疝氣突然疼痛,可以取足太陰、厥陰穴,盡力刺破血絡。
(《靈樞》書中記載,熱病引起心風疝氣,而小腸生病。經書說:心臟是主要的臟器,小腸是心臟的輔助器官,所以小腹應該是有形的。)
第三,膀胱。經書說:膀胱生病的人,小腹偏一邊腫痛,用手按壓,就想小便卻排不出來,可以取委中央穴。又說:小腹疼痛腫脹,無法小便,邪氣在三焦,可以取足太陽大絡的穴位治療。(以上內容都可以在針灸門六腑條中找到。太陽大絡,就是委陽穴。)
四曰督任衝脈。經文見如下。
〔《素》〕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長刺節篇,小腹兩股間者,氣衝穴也,衝脈起於氣衝故也。腰髁間者,王注謂腰尻挾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處是也。疝為寒生,故多刺之,少腹盡熱乃止針。)
〔《靈》〕腎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俱見骨空論)
〔《摘》〕元藏發動,臍下痛不可忍:氣海,三陰交(立愈。左取右,右取左,下同。)
〔《玉》〕疝氣少腹偏痛:大敦(二分,沿皮向後三分,瀉之;灸,左取右,右取左,下同。)三陰交(一寸,瀉十吸。)
白話文:
第四種脈絡是督脈、任脈和衝脈。經書中記載了關於這三條脈絡的內容:
《素問》中提到,如果病症出現在小腹,伴隨腹痛、無法大小便,這種病叫做疝氣,是由於寒邪入侵所致,可以用針刺小腹兩股之間、腰髁骨之間,並且多次針刺,直到病症完全消失。 (《長刺節篇》中提到,小腹兩股之間指的是氣衝穴,衝脈起源於氣衝穴。腰髁骨之間,王注認為是指腰尻兩側靠近脊柱平行的凹陷處,按壓可以摸到骨頭的地方。疝氣是由寒邪引起,所以要多次針刺,直到小腹完全熱起來才停止針灸。)
《靈樞》中提到,如果腎脈生病,會從小腹向上衝向心臟,引起疼痛,無法前后大小便,這就是衝疝。如果任脈生病,男性會出現七種疝氣,女性則會有帶下、瘕聚等症狀。 (這些内容都可以在《骨空論》中找到。)
《摘玄》中提到,如果元氣藏於体内,突然發動,就會出現臍下疼痛難忍的症狀,可以用針刺氣海穴、三陰交穴來治疗。 (针灸时,左侧取右侧,右侧取左侧,以下同。)
《玉龍經》中提到,如果疝氣導致小腹一側疼痛,可以用針刺大敦穴、三陰交穴來治疗。 (针灸大敦穴时,先沿皮肤向后刺入三分,然后泻针;灸法也是左側取右侧,右侧取左侧。针灸三阴交穴时,刺入一寸,瀉针十吸。)
〔《撮》〕又法:大敦,水道,小海
〔桑〕又法:中極,印腎
〔《摘》〕卒疝少腹痛不可忍:大敦(三分,陷六呼,灸七壯。)陰市(三分,灸五壯。)照海(三分,灸七壯。以上皆左取右,右取左。)
痃癖,小腸膀胱,腎余疝氣:氣海,五樞(各用燔針刺入五分,灸百壯。)三里,三陰交(刺之。)
〔桑〕疝:三陰交,三里,足三間
〔《摘》〕疝:行間,三里
〔《集》〕大法:關門,關元,水道,三陰交,不已,再取下穴:海底,歸來
〔《摘》〕少腹痛:關元,三里
〔《甲》〕陰跳遺溺,小便難痛,陰上下入腹中,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腹臍痛,腹中悒悒不樂,大敦主之。腹痛上搶心,心下滿,癃,莖中痛,怒瞋不欲視,泣出,長太息,行間主之。環臍痛,陰騫兩丸縮,腹堅痛不得臥,太衝主之。疝癃,臍、少腹引痛,腰中痛,中封主之。
白話文:
治療疾病的方法很多,例如治療大敦穴、水道穴、小海穴,以及中極穴、印腎穴等。針對卒疝少腹痛不可忍,可以針灸大敦穴、陰市穴、照海穴。針對痃癖、小腸膀胱、腎余疝氣,可以針灸氣海穴、五樞穴、三里穴、三陰交穴。治療疝氣還可以針灸三陰交穴、三里穴、足三間穴,以及行間穴、三里穴。治療少腹痛可以用關元穴、三里穴。另外,大敦穴主治陰跳遺溺、小便難痛、陰上下入腹中、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腹臍痛、腹中悒悒不樂等症狀;行間穴主治腹痛上搶心、心下滿、癃、莖中痛、怒瞋不欲視、泣出、長太息等症狀;太衝穴主治環臍痛、陰騫兩丸縮、腹堅痛不得臥等症狀;中封穴主治疝癃、臍、少腹引痛、腰中痛等症狀。
陰跳腰腹痛,實則挺長,寒熱,攣,陰暴痛,遺溺便,大虛則暴癢氣逆,腫睪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嗌中有熱,有瘜肉狀,如著欲出,背攣不可俯仰,蠡溝主之。
上取藏經厥陰。
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少腹痛,五樞主之。大疝腹堅,坵墟主之。
上取腑經少陽。
少腹痛,飧泄出糜,次指熱,若脈陷,寒熱身痛,唇乾不渴,汗出,毛髮焦,脫肉少氣,內有熱,不欲動搖,泄膿血,腰引少腹痛,暴驚,狂言非常,巨虛下廉主之。少腹痛,控睪引腰脊,疝痛,上衝心,腰脊強,溺黃赤,口乾,小腸腧主之。疝瘕髀中急痛,循脅上下搶心,腹痛積聚,府舍主之。腹痛,疝積聚,上衝心,雲門主之。
白話文:
陰囊跳動,腰腹部疼痛,如果病症表現為持續疼痛,伴隨寒熱交替、身體僵硬、陰囊劇烈疼痛、尿失禁、排便異常,體虛則出現瘙癢、氣逆、睪丸腫脹、突然疝氣、小便不暢如癃閉、頻頻打嗝、恐懼心悸、氣虛、腹部悶悶不適、小腹疼痛、咽喉灼熱、出現肉芽樣物,感覺要從咽喉里出來,背部僵硬不能彎腰抬頭,可以用蠡溝穴來治療。
取藏經厥陰穴。
男性陰囊疝氣,兩側睪丸上下及小腹疼痛,可以用五樞穴來治療。疝氣嚴重,腹部堅硬,可以用坵墟穴來治療。
取腑經少陽穴。
小腹疼痛,飯後腹瀉,排出粥樣物,手指發熱,脈象沉陷,寒熱交替,身體疼痛,嘴唇乾燥不渴,出汗,毛髮乾枯,消瘦乏力,體內有熱,不想活動,排泄膿血,腰部疼痛牽引至小腹,突然驚恐,胡言亂語,可以用巨虛穴來治療。小腹疼痛,睪丸下垂牽引腰脊,疝氣疼痛,向上衝擊心臟,腰脊僵硬,小便發黃發赤,口渴,可以用小腸腧穴來治療。疝氣、瘕積在股骨內側,疼痛劇烈,沿著脅肋上下衝擊心臟,腹部疼痛,有積聚,可以用府舍穴來治療。腹部疼痛,疝氣積聚,向上衝擊心臟,可以用雲門穴來治療。
上巨虛下廉、小腸腧者,取本腑也。府舍、雲門者,刺太陰以予之也。
四肢淫濼,身悶癃疝,至陰主之。臍疝繞臍痛,沖胸,不得息,灸臍中。陰疝引睪,陰交主之。少腹疝,臥善驚,氣海主之,臍疝繞臍痛,石門主之。暴疝痛,少腹大熱,關元主之。少腹痛,溺難,陰下縱,橫骨主之。男子陰端寒,上衝心中佷佷,會陰主之。癃疝,然谷主之。
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陰暴起疝瘕,胞中有血,四滿主之。臍疝繞臍痛,時上衝心,天樞主之。氣疝,噦嘔面腫,奔豚,天樞主之。陰疝氣疝,天樞主之。陰疝痿,莖中痛,兩丸騫,臥不可仰臥。刺氣衝。陰疝,衝門主之。(一作衡門)寒疝,下至腹腠膝腰痛,如清水,大腹諸疝,按之至膝上,伏兔主之。
白話文:
治療疾病時,要取穴位“上巨虛”、“下廉”、“小腸腧”來治療本腑(指小腸)。治療太陰病,則要取穴位“府舍”、“雲門”。
四肢浮腫、身體沉重、小便不利、疝氣,這些症狀主要是由“至陰”穴位所主治。臍疝伴隨繞臍疼痛、衝擊胸部、呼吸不暢,可以用艾灸“臍中”穴位。陰疝伴隨睪丸疼痛,則可以針刺“陰交”穴位。少腹疝,臥床時容易驚醒,可以用“氣海”穴位治療;臍疝伴隨繞臍疼痛,可以用“石門”穴位治療。突然發生的疝氣疼痛,少腹部位發熱,可以用“關元”穴位治療。少腹疼痛、小便困難、陰部下垂,可以用“橫骨”穴位治療。男性陰部寒冷、向上衝擊心臟,感覺悶悶的,可以用“會陰”穴位治療。疝氣伴隨小便不利,可以用“然谷”穴位治療。
突然發生的疝氣,少腹疼痛,可以用“照海”穴位治療,病在左側就取右側穴位,病在右側就取左側穴位,效果很快。陰部突然發生的疝氣和瘕病,胞宮中有血,四肢浮腫,可以用“四滿”穴位治療。臍疝伴隨繞臍疼痛,時而向上衝擊心臟,可以用“天樞”穴位治療。氣疝伴隨呃逆嘔吐、面部腫脹、奔豚,可以用“天樞”穴位治療。陰疝和氣疝,可以用“天樞”穴位治療。陰疝伴隨陰莖萎縮、陰莖疼痛、睪丸萎縮,躺著不能仰臥,可以用針刺“氣衝”穴位。陰疝,可以用“衝門”穴位治療。寒疝,疼痛向下蔓延至腹部肌肉、膝蓋、腰部,感覺像清水一樣,肚子大,各種疝氣,按壓腹部疼痛可以蔓延至膝蓋上面,可以用“伏兔”穴位治療。
寒疝痛,腹脹滿,痿厥少氣,陰谷主之。
〔《素》〕厥陰脈滑則病狐疝風。少陰滑則病肺風疝,太陰脈滑則病脾風疝,陽明脈滑則病心風疝,太陽脈滑則病腎風疝,少陽脈滑則病肝風疝。(四時刺逆從論)
〔《診》〕肝脈滑甚為㿗疝。心脈微滑為心疝,引臍下小腹鳴。腎肝滑甚為癃㿉。(全文見治法。)
〔東〕夫滑脈,關以上見者為大熱,蓋陽與陽並也,故大熱。滑脈,尺部見為大寒,生㿗疝。滑脈者,命門包絡之名也,為丙。丙丁熱火併於下,蓋丙丁不勝壬癸,從寒水之化也,故生㿗疝。
〔《素》〕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脈要精微論)心脈搏滑急,為心疝。肺脈沉搏,為肺疝。腎脈肝脈大急沉,皆為疝。(俱大奇論。)
白話文:
寒疝疼痛,肚子胀满,肢体麻木气短,都是阴经的问题。厥阴经脉滑利容易导致狐疝风,少阴经脉滑利容易导致肺风疝,太阴经脉滑利容易导致脾风疝,阳明经脉滑利容易导致心风疝,太阳经脉滑利容易导致肾风疝,少阳经脉滑利容易导致肝风疝。肝经脉滑利特别容易导致疝气疼痛,心经脉略微滑利则为心疝,会引起脐下小腹鸣响。肾经肝经脉滑利严重则会引起小便不通。脉象滑利,在关脉以上出现,说明体内热气很盛,因为阳气过盛。脉象滑利,在尺部出现,说明体内寒气过盛,容易导致疝气。滑脉是命门和包络经脉的名称,对应五行中的丙火。丙火和丁火热气向下走,因为丙丁火不胜壬癸水,所以容易受寒水的影响,从而导致疝气。
心经脉搏动急促,就是心疝,小腹会有肿块。因为心主血脉,小肠是心的辅佐脏器,所以小腹会出现肿块。肺经脉沉细无力,就是肺疝。肾经和肝经脉搏动急促沉细,都是疝气。
〔《脈》〕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少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矢溺,脅支滿煩也。
〔丹〕臍下忽大痛,人中如墨色者,多死。
〔子和〕七疝圖,寒疝,其狀囊冷,結硬如石,陰莖不舉,或控睪丸而痛。得於坐臥濕地,或寒月涉水,或冒雨雪,或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過勞。宜以溫劑下之。久而無子。
水疝,其狀腎囊腫痛,陰汗時出,或囊腫而狀如水晶,或囊癢而搔出黃水,或少腹中按之作水聲。得於飲水醉酒,使內過勞,汗出而遇風寒濕之氣,聚於囊中,故水多,今人為卒疝。宜以逐水之劑下之。有漏針去水者,人多不得其法。
白話文:
脈象在中央位置堅實有力,直達關脈,這是衝脈。衝脈出現問題會導致小腹疼痛、上衝心口,以及瘕疝等疾病。還會造成不孕、遺尿、小腹脹滿和心煩。
如果肚臍下方突然劇烈疼痛,人中發黑,大多數情況下會死亡。
七種疝氣,其中寒疝的症狀是陰囊冰冷、堅硬如石,陽痿,或者陰囊疼痛。通常是由於長時間坐臥潮濕地面,或在寒冷的月份涉水,或淋雨雪,或坐臥在磚石上,或在風寒處过度劳累引起的。應以溫和的藥物治療。久病會導致不孕。
水疝的症狀是腎囊腫痛、阴汗经常出现,或者阴囊腫脹,像水晶一样透明,或者阴囊瘙痒,抓挠后流出黃水,或者按压小腹有水声。通常是由於飲酒過度,或過度勞累,出汗後又遇到风寒濕气,聚集在陰囊中,导致水肿,如今人們称之为卒疝。應以利尿的藥物治疗。有些人使用針灸排水的治疗方法,但往往不得其法。
筋疝,其狀陰莖腫脹,或潰或痛而裡急筋縮,或莖中痛,痛極則癢,或挺縱不收,或白物如精,隨溲而下,久而得於房室勞傷,及邪術所使。宜以降心火之劑下之。
血疝,其狀如黃瓜,在小腹兩旁,橫骨兩端約中,俗云便癰。得於重感春夏大燠,勞於使內,氣血流溢,滲入脬囊,留而不去,結成癰腫,膿少血多。宜以和血之劑下之。(和血四物湯、調胃承氣湯各半服之是也。)
氣疝,其狀上連腎區,下及陰囊,或因號哭忿怒,則氣鬱之而脹,罷則氣散者是也。有一治法,以針出氣而愈者。然針有得失,宜以散氣之藥下之。或小兒亦有此疾,俗云偏氣,得於父已年老,或年少多病,陰痿精怯,強力入房,因而有子,胎中病也。此疝不治,惟築賓一穴主之。
白話文:
筋疝的症狀包括陰莖腫脹,有時會潰爛或者疼痛,並且感到裏緊筋縮;有時候也會在陰莖中間疼,嚴重時會有癢的感覺;有的時候勃起後無法收回;還有的人會出現白色的物質像精子一樣隨着尿液排出體外。這種症狀可能是由於長時間過度勞累導致的身體損傷或者是使用了不當的方法引起的。可以服用一些能夠降低心臟火氣的藥物來治療這種情況。
血疝的症狀像是黃瓜大小的東西出現在小腹部兩側以及橫骨兩端的位置附近,也就是俗稱的大腸癰。可能是因爲夏天過於炎熱的時候受到了感染,或是因爲身體疲勞而導致氣血流動異常,滲入到膀胱囊內停留不去形成了膿包腫塊,而且膿很少但是血液很多。可以用調和血脈的藥劑來進行治療(比如四物湯和調胃承氣湯)。
氣疝的症狀是從腎臟區域向上延伸至陰囊部位,可能會因爲在哭泣憤怒等情緒波動的情況下出現氣體鬱結的情況,然後就會感覺到脹痛,等到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就消失了。有一種治療方法就是用鍼灸的方式將氣體釋放出來就可以治癒。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鍼灸也有一定的風險,所以最好還是配合吃些疏解氣息的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小孩子也可能患上這樣的疾病,通常被稱爲偏氣症,這通常是由於父親年紀較大或者是年輕時期經常生病等原因造成的。如果得了這個病的話,只有築賓穴位纔能有效緩解症狀。
狐疝,其狀如瓦,臥則入小腹,行立則出小腹入囊中,狐則晝出穴而溺,夜則入穴而不溺。此疝出入上下往來,正與狐相類也。亦與氣疝大同小異,令人帶鉤鉗是也。宜以逐氣流經之藥下之。
㿗疝,其狀陰囊腫縋,如升如斗,不癢不痛者是也。得之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有此疾。宜以去濕之藥下之。女子陰戶突出,雖亦此類,乃熱則不禁固也,不可便謂虛寒,而澀之燥之補之。本名曰瘕。宜以苦下之,以苦堅之。(王注云:陽氣下墜,陰氣上爭,則寒多,下墜則筋緩,故睪垂縱緩因作㿗疝也。)
以上七疝,下去其病之後,可調則調,可補則補,各量病勢,勿拘俗法。經所謂陰盛則腹脹不通者,癃㿗疝也,不可不下。
白話文:
狐疝,症狀像瓦片一樣,躺下時就縮回小腹,走路站立時就從小腹突出到陰囊裡,就像狐狸白天出洞排泄,晚上回洞卻不排泄一樣。這種疝氣上下移動,進進出出,跟狐狸的習性很像。它跟氣疝的病症也大致相同,會讓患者需要佩戴鉤鉗。應該使用能驅散氣血、疏通經絡的藥物治療。
㿗疝,症狀是陰囊腫脹下垂,像升起的斗一樣,不會癢也不痛。這是因為地氣濕寒所致,所以江淮地區以及濕氣重的地方,這種疾病比較多見。應該使用祛濕的藥物治療。女性陰戶突出,雖然也屬於這一類,但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盛而無法收斂,不能簡單地歸為虛寒,然後用收斂、燥熱、補益的方法治療。這種疾病原本叫做瘕,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治療,以達到堅固的作用。(王注說:陽氣下墜,陰氣上衝,就會寒氣過盛,下墜則筋脈鬆弛,所以睪丸下垂鬆軟就會產生㿗疝。)
以上七種疝氣,治療後,可以根據病情需要調和氣血、補益虛損,不要拘泥於傳統方法。經書上說“陰氣盛則腹脹不通”,這就是癃、㿗、疝,必須用藥物治療才能治癒。
上疝圖雖七,然寒疝即疝之總名,水疝即㿗疝之屬,氣疝即狐疝之屬,血疝即癰癤之屬,惟筋疝罕見之,蓋下疳瘡之屬也。
白話文:
雖然有七種不同的疝氣類型,但寒冷引起的疝氣是所有類型的總稱。水腫性疝氣屬於贅瘤型疝氣,氣體性疝氣則歸類爲狐狸精疝氣,血液性疝氣則是癰疽一類的問題,而只有筋疝是比較罕見的情況,因爲它類似於梅毒瘡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