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37)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37)
1. 噦
噦者,成無己、許學士謂之呃逆是也。或曰:成無己、許學士固以噦為呃逆,然東垣、海藏又以噦為乾嘔,陳無擇又以噦名咳逆,諸論不同,今子獨取成、許二家之說何也?答曰:噦義具在《內經》,諸家察之不詳,故論紛紛耳。謹按《靈樞·雜病篇》云: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
按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呃逆為得經旨也。蓋噦、呃之名雖二,而病則一。《經》名為之噦者,噦即呃聲之重也。俗名為之呃者,呃即噦聲之輕也。皆因病聲之輕重,得此二名,初非噦、呃有二病。
若以噦為乾嘔,設使乾嘔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無息,或使之大驚,其乾嘔能立已乎?噦非乾嘔也明矣。若以噦名咳逆,夫噦者,噦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下;咳者,咳之病聲,其聲發會厭上,故《內經》噦有噦之口問、咳有咳之篇論,病各不同,噦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論,呃病氣逆也,氣自臍下直衝上出於口而作聲之名也。《書》曰:火炎上。《內經》曰:諸逆衝上,皆屬於火。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又謂火元氣之賊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劑治之,未審孰為降火,孰為補虛?人之陰氣依胃為養,胃土傷損,則木氣侮之矣,此土敗木賊也。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木挾相火乘之,故直衝清道而上。
言胃弱者陰弱也,虛之甚也。病人見此,似為危症,然有實者,不可不知,敢陳其說。趙立道,年近五十,質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飢索飯,其家不能急具,因大怒。兩日後得滯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調生蜜飲之甚快,滯下亦漸緩。如此五七日,召予視,脈稍大不數,遂令止蜜水,渴時且令以人參、白朮煎湯,調益元散與之,滯下亦漸收。七八日後覺倦甚,發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陰虛也,令其守前藥。然滯下尚未止,又以煉蜜飲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眾皆尤藥之未當,將以薑、附飲之。予曰:補藥無速效,附子非補陰者,服之必死。眾曰:冷水飲多,得無寒乎?予曰:炎暑如此,飲涼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數,藥力到,當自止。
又四日而呃止,滯下亦安。陳擇仁,年近七十,厚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滯下,食大減。至五七日後呃作,召予視之,脈皆大豁。眾以為難,予曰:形瘦者尚可為。以人參白朮湯下大補丸以補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虛之謂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味厚,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則舉身跳動,脈不可診,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二兩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
白話文:
「噦」這種狀況,成無己和許學士認為就是「呃逆」。有人會說:成無己、許學士雖然認為「噦」是「呃逆」,但東垣、海藏卻認為「噦」是「乾嘔」,陳無擇又把「噦」叫做「咳逆」,大家的說法都不一樣,你為什麼獨獨採用成無己和許學士的說法呢?
我的回答是:「噦」的意義其實《黃帝內經》裡就說得很清楚了,只是大家沒有仔細研究,所以才會有這麼多不同的說法。根據《靈樞·雜病篇》記載:「噦」這個狀況,可以用草刺激鼻子,讓人打噴嚏,打完噴嚏就好了;或是屏住呼吸,快速迎著氣流引導,也馬上就好;或者讓人受到極大的驚嚇,也可以好。仔細分析這三種方法,正是治療呃逆的方法。
按照治療呃逆的方法,用紙捻刺激鼻子,讓人打噴嚏,打完噴嚏呃逆就馬上停止。或者閉住口鼻,使人無法呼吸,也能立刻停止。或者假裝有冤情或強盜來嚇唬他,也能好。這就是我為什麼採用成無己和許學士的說法,認為「噦」就是「呃逆」,因為這樣才符合《黃帝內經》的道理。「噦」和「呃」雖然是兩個不同的名稱,但其實是一種病。《黃帝內經》稱為「噦」,是因為「噦」是呃逆聲音比較重的說法;俗稱的「呃」,則是呃逆聲音比較輕的說法。只是因為病發出聲音的輕重不同,才有了這兩個名稱,並不是說「噦」和「呃」是兩種不同的疾病。
如果認為「噦」是「乾嘔」,那麼讓乾嘔的人打噴嚏、屏住呼吸、或受到驚嚇,他的乾嘔會馬上停止嗎?顯然不會。「噦」絕對不是乾嘔。如果把「噦」叫做「咳逆」,「噦」發出的病聲,是在會厭(喉嚨的軟骨)下方;「咳」發出的病聲,則是在會厭上方。《黃帝內經》裡,「噦」有「噦」的章節,「咳」有「咳」的章節,兩種疾病是不同的。「噦」絕對不能叫做「咳逆」。
關於呃逆的理論認為,呃逆這種病是氣逆引起的,氣從肚臍下方直衝而上,從口中發出聲音,所以稱為「呃」。《書經》說:「火向上燃燒。」《黃帝內經》也說:「各種逆向衝上的情況,都屬於火。」東垣認為火和元氣無法並存,又說火是元氣的敵人。古時候的醫方都認為這是因為胃虛弱引起的,沒有提到火,而且還用丁香、柿蒂、竹茹、陳皮等藥材來治療,這些藥材到底哪個能降火,哪個能補虛呢?人體的陰氣依靠胃來滋養,如果胃土受到損傷,木氣就會欺侮它,這就是「土敗木賊」的道理。陰氣被火所乘,無法固守體內,木氣又挾持著相火來侵犯,所以才會直衝清道而上。
說胃弱,其實就是指陰氣虛弱,虛弱到極點。病人出現這種情況,看起來很危險,但也有可能是實證,不能不知道。我來說說我的經驗:趙立道,年近五十,體質虛弱又容易生氣。七月天氣炎熱,他肚子餓了要吃飯,家裡沒辦法馬上準備好,他因此大怒。兩天後得了痢疾,口渴,他自己喝冷水調和蜂蜜,覺得很舒服,痢疾也慢慢緩解。這樣過了五七天,我去看他,脈搏比較大但不快,我馬上讓他停止喝蜂蜜水,口渴時喝人參、白朮煎的湯,並調和益元散給他,痢疾也慢慢好了。七八天後他覺得很疲倦,開始呃逆。
我知道他是因為拉肚子太久,導致陰虛,就讓他繼續服用之前的藥。但是痢疾還沒有完全好,他又喝煉過的蜂蜜水。這樣過了三天,呃逆還是沒停止。大家都責怪我的藥不對,想用薑和附子煎湯給他喝。我說:補藥不會馬上見效,而且附子不是補陰的,吃了肯定會死。大家說:他喝了這麼多冷水,難道不是受寒了嗎?我說:天氣這麼熱,喝涼的不是受寒,別多疑,耐心等幾天,藥力發揮了,自然會好。
又過了四天,呃逆停止了,痢疾也好了。陳擇仁,年近七十,喜歡吃油膩厚味的東西,有咳嗽的毛病,時好時壞。秋天得了痢疾,食慾大減。過了五七天後,開始呃逆,我去看他,脈搏非常微弱。大家都認為很難治,我說:身體瘦弱的還有救。我用人參白朮湯配大補丸給他補血,七天後就好了。這兩個人都是因為虛弱引起的。還有一個年輕女子,性格急躁,喜歡吃油膩厚味的食物,夏天因為生氣而引起呃逆,呃逆發作時全身跳動,脈搏都摸不出來,神智不清,問她才知道是突然發病。我看她體型和氣色都很強壯,就用人參蘆二兩煎湯給她喝了一碗,她吐出了好幾碗頑痰,大汗淋漓昏睡了一天就好了。